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傳媒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我們不僅認識到了傳媒業(yè)的經濟屬性,而且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其產業(yè)屬性的充分發(fā)揮,使傳媒產業(yè)真正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大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但是,目前我國傳媒業(yè)的發(fā)展依然面臨一些制度和體制改革的深層次的難題,這關系到我國傳媒產業(yè)能否進一步健康發(fā)展。本文試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出發(fā),揭示當前傳媒業(yè)改革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一、歷史上的制度改革與制度構成
縱觀中國歷史可知,封建社會是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之所以其一直處于經久不衰的地位就是因為,從公元755年到公元960年,封建社會進行了體制的轉變,即由剛性體制轉變?yōu)閺椥泽w制。換句話說,也就是經歷了205年的朝代的更迭,而封建制度這一最根本的社會基石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使中國在歷史長河里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國家。歷史告訴我們,在同一種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體制,一種體制轉換為另一種體制就可以稱之為制度調整。這種制度調整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改革。
改革也有很多種,但仔細劃分無非兩類:激進式的和漸進式的。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可以說是激進式改革的最好代表。俄羅斯從1992年初開始了為期一年多的“蓋達爾改革”即“休克療法”。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秩序。這種改革忽視了制度轉變中的非正式約束的影響。而中國的改革較之成功的原因就是走了不同于俄羅斯的“休克療法”的改革道路,我國注意到了制度的構成,采取了漸進式的改革。
制度可以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又稱為正式約束,它是指人們自覺地、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的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和規(guī)則,從憲法,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各種政策規(guī)定、實施細則,最后直到個別交易的個別契約。非正式制度又稱為非正式約束,它是指一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不依賴于主觀意志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行為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道德倫理、風俗習慣等。在新制度經濟學中,若斯認為,制度變遷總是正式約束與非正式約束變化的統(tǒng)一的和互動的過程。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非正式約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著正式制度的演變方向、演變過程和演變結果。正式制度的建立必須滿足非正式約束的條件,它的建立過程必須同非正式約束即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等的逐漸變化的速率相一致。如若不然,即使新制度建立也會因為制度突變帶來的非正式約束的不適應影響新制度功能的發(fā)揮,甚至徹底失敗。這就是中國較之俄羅斯改革得以成功的真正原因,我們對正式制度的建立和非正式約束的發(fā)展速度上給予了更多關注。
二、對制度概念的量化解析
究竟什么是制度?到目前為止,經濟學家還沒有形成對制度概念公認一致的定義。現(xiàn)存的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制度的涵義,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有以下幾種:凡勃倫認為制度是一種習俗,由于被習慣化和被廣泛地接受,這種習俗已成為一種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東西。康芒斯認為制度是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T.W.舒爾茨認為制度是管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設計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這些概念都是從語言文字上對制度作了詳細的表述,可以說是一種定性的分析。
為了使制度的概念更加直觀形象化,我們可以用數(shù)學的語言將它量化地描述出來,即制度是行為空間里的一條封閉曲線。這個定義是建立在拓撲學基礎上的。所謂行為空間就是經濟主體各種可能的行為共同構成的抽象數(shù)學空間。如圖1所示,可以用平面圖表示整個行為空間,用平面圖上的小方格表示各種可能的行為。要注意,這里的每一個小方格表示的是一類行為的集合。因為各種經濟主體的具體行為不計其數(shù),從制度設計的角度看,只能把每一類行為作為制度設計的基本對象單元,不可能針對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設計出一種具體制度。
制度曲線必須是封閉曲線,其意義在于能夠清晰地分出制度內部和制度外部。在行為空間中,制度內部的行為就是指制度所允許的,制度外部的行為就是指制度所不允許的。在制度內外部之間還有一個制度邊界,也就是科斯所提出的“制度灰色地帶”。在圖上就表現(xiàn)為封閉曲線與小方格相交的部分,如圖2所示。
三、制度經濟學與傳媒改革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