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6歲期間,孩子將會形成一種強烈的性別意識——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以及這種性別對他及其周圍的人們意味著什么。而這種性別意識的形成與嬰兒期父母的“所作所為”有密切關(guān)系。
1、為孩子起名字的時候
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名字往往有強烈的性別色彩。名字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個禮物,而且會伴隨孩子一生。名字往往包含著家長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的期待,也就是說,通常從名字就能分辨出男女。名字每天都會被別人呼喚多次,而每次被呼喚都是對他一種性別意識的提醒。如果給女孩起代表陽剛之氣的男孩名或給男孩起個代表陰柔之美的女孩名,就有可能對他性格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要輕易給男孩起女性化的名字,反之亦然。
2、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
對嬰幼兒而說,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是在玩具游戲中度過的。不要小看孩子的玩具,它往往帶有很強烈的性別色彩。選擇玩具時,應注意男孩與女孩的特點,最好不要玩同樣的玩具。給女孩一般不要選擇槍、炮、汽車、飛機等陽剛勇猛之氣的玩具,最好選擇洋娃娃、花卉等陰柔之品。
3、對孩子講話的時候
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愛往往通過溫柔的語言傳遞給孩子,但要注意:對男孩子不要故做“女腔女調(diào)”、“細聲嗲氣”,否則他會模仿你的語氣,以后的話語中也可能帶著“娘娘腔”。
4、當你給孩子打扮的時候
梳妝打扮往往會表現(xiàn)出很強烈的性別色彩。女孩子就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頭發(fā)梳理上下點功夫;而男孩子就該理短發(fā),衣著精干簡潔利落。
家長是孩子性別教育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他“性角色”的形成作準備。試想,生下來一個正常的女孩子,你不光給她起個陽剛之氣十足的名字,而且從一開始就對她說話粗聲粗調(diào),給她男性的裝束、男性的玩具,讓她與其他男孩子一起摸爬滾打,這個孩子很可能在心理上已確認自己是“男性”的角色,這往往是異性癖、異性裝扮癖及同性戀等性心理障礙的心理根源,對性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