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爾哈赤死去十八個小時之后,他最寵愛的大福晉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迫生殉。理由是努爾哈赤有遺囑在先:大福晉雖然年輕貌美,但心懷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將來恐怕會成為亂國的根源,所以必須殉夫。
按當時的習俗,妻殉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愛妻,一是沒有年幼的兒子,阿巴亥雖然符合前一條,但她有兩個幼子需要撫育。
但是,四大貝勒告訴她:這是汗王的遺命,他們不敢不從。而且,從殉的儀式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
到了這一步,阿巴亥只能屈從,她換上禮服,戴滿珠寶飾物。雖然照規(guī)矩殉者不得哭,她還是哀告諸貝勒,請求他們照顧她的幼子多爾袞和多鐸。
大福晉的生殉非同尋常,努爾哈赤諸妃,如側(cè)妃博爾濟錦氏、伊爾根覺羅氏、鈕祜祿氏、西林覺羅氏等俱為善終。至皇太極死時,不論中宮皇后,還是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莊妃,還是那些無名號庶妃,無一人相從先帝于地下。順治皇帝死時,雖有一名貞妃者從殉,但也不過一庶妃,而且從當時文獻記載看,貞妃的從殉,出于皇室意料,顯然是自愿從死,不愿苦熬清宮的寂寞歲月。而阿巴亥的生殉則不同,她既是地位高貴的“國母”,又有幼子尚未成年,強逼之自縊殉葬,讓人聯(lián)想到這件事的背后必有陰謀。
這一切皆緣于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權(quán)力之爭。老汗王年事已高,汗位的繼承人為誰?已成為諸子侄中明爭暗斗的焦點。因為努爾哈赤時代在政治上實行八旗制,以八旗和諸貝勒“共理國政”,即以八旗旗主分權(quán)統(tǒng)治的制度;在經(jīng)濟上則“予定八家但得一物,八家均分之”。軍事上凡行軍打仗亦以八旗旗主為統(tǒng)帥,各有統(tǒng)屬,聯(lián)合作戰(zhàn)。這就必然形成八個政治、經(jīng)濟乃至軍事實力旗鼓相當?shù)募瘓F統(tǒng)治,也就會在汗位繼承上導致“諸王爭國”的惡劣后果。
當時八旗人馬中,皇太極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所余鑲紅、正白和鑲白三旗旗主,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在他們分別只有十九歲、十二歲和十歲的時候,就成為擁有一旗、與諸兄并駕齊驅(qū)的權(quán)勢很大的旗主。
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所掌握的力量已經(jīng)超過四大貝勒中的任何一個,如果再有他們的母親以國母之尊聯(lián)綴其上,那么其他五位旗主誰不畏懼?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個大金國的政局,破壞八王共執(zhí)國政的均衡,對大金國,尤其是對與阿巴亥有宿怨的皇太極和莽古爾泰,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所以必須除掉阿巴亥。
而且,更重要的是,努爾哈赤臨終之時,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邊,她向諸位皇子傳達老汗王的遺囑是“多爾袞嗣位、代善輔政”的努爾哈赤的臨終遺命,遭到四大貝勒的斷然否定,因為所謂“臨終遺言”,即便不能把家族推向斗爭的血海,也會埋下不睦的種子,早晚釀成災禍。
從上面的情況來分析,導演努爾哈赤大福晉生殉這場慘劇的應(yīng)該是四大貝勒,而不太可能是努爾哈赤遺囑所命,她的殉葬反射出愛新覺羅家族說不清道不明的皇權(quán)之爭。
(沈稼青薦自《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