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街頭兩輛摩托車相撞后,當事人既無口角也不道歉,而是各自不慌不忙地掏出手機,背對背,站在馬路當中對著手機不停地訴說。兩位巡警路過這里,上前干預,肇事者竟不理會,繼續(xù)打電話。兩位巡警一商量:“他們都有熟人,咱們走人!”
出了交通事故不找交警,忙著托人找關系來擺平,這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一個很大區(qū)別。一般來說,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正規(guī)渠道解決,而是首先從自己的熟人中檢索,看有誰能幫自己。
相對于外國人重視“做事”,中國人更注重“做人”?!白鋈恕边@個詞涵義太多,具體的就是做“人際關系”。在人與人頻繁的互動中,江湖就形成了。
江湖的形成,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在明清時期,人口急劇增加到四億,家鄉(xiāng)的土地不能負載如此多的人口,于是一部分人只好出去生活。在舉目無親的外鄉(xiāng),人們要生存下去,就要依靠陌生人,于是人們就將家庭泛化,形成了許多家庭性質的商幫、會黨等,于是人們的生活逐漸走向江湖化。
清末至民國初期,天地會、哥老會、青幫等江湖勢力滲入軍界、政界、商界,黑白兩道漸漸融合。
當年,蔣介石曾投帖拜青幫大亨黃金榮。蔣介石上臺后,他重用的部將大多與幫會有淵源。除了培植嫡系部隊和特務機關外,蔣介石還與軍閥馮玉祥、張學良結拜兄弟,組建政治同盟,維持政權穩(wěn)定。中華民國建立在幫會勢力和私人關系網(wǎng)基礎之上,它的法律是一紙空文,它不是法治國家,而是江湖國家。
全社會江湖化,江湖規(guī)矩壓倒正式制度,影響社會。江湖規(guī)矩不斷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滲透,使人們的生活不知不覺沾染了江湖色彩。如人們常說的“面子”、“關系”、“人情”、“混得好壞”等詞語,江湖色彩就很濃。
武俠劇中展現(xiàn)的江湖規(guī)則,是現(xiàn)實社會的另一種反映。武俠劇中的人物出場,先要報出自己的身份,名氣的大小決定了面子的大小,面子大的被人們看重,做事處處方便,如《水滸傳》中功夫低微的宋江到了外面,處處受到別人的照顧和尊重,就是因為他“及時雨”的稱號面子太大了。如果你與某個面子很大的大人物的關系非比尋常,即使能力很差,也照樣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如《天龍八部》中那個狠毒的馬夫人,她之所以在丐幫中說話如此有份量,就是因為他丈夫的地位和面子的原因?,F(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誰的面子大,誰就容易辦事,這就是江湖的力量。
社會上有人吹噓自己本事大,就是說自己在江湖與正統(tǒng)中都能游刃有余。正統(tǒng)是合法的,但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似乎還不夠;江湖規(guī)則雖無名義上的合法性,卻在人們的生活中潛在地起著巨大作用。誰忽視江湖誰吃虧。
正是因為江湖對社會生活的廣泛滲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才會廣泛流行。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就是江湖,只不過人們習焉不察罷了。
?。▽O楠薦自《新知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