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香港大學教授周兆祥在遠離鬧市的一個叫“野鴿居”的田園寓所住了下來。許多年來,他的一家人不看電視、不用手機、不進超市、不用塑料袋、不用洗潔精、不吃肉食……這一家究竟是什么樣的人?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環(huán)保家庭”,親身體驗了一番。
環(huán)保家庭的“綠色生活”
初次見面,周兆祥笑容燦爛地迎接記者,眼前的他頭發(fā)蓬松、皮膚黝黑、身材瘦削、眼睛清亮,根本看不出已年近六旬。簡單寒暄之后,記者與周兆祥一家人共進早餐,番薯粥、豆芽、蒸豆渣餅還有梨,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用過早餐,周兆祥帶記者見識了他在屋后小山坡上開墾出來的一片田地,地里長著他們種植的各種蔬菜和果樹。
午餐依然是全素且簡單,有咖喱南瓜、豆制品、生拌豆芽、大醬湯,蔬菜是自家種的有機蔬菜,主食是紅糙米。下午3時,周兆祥要撰稿、備課,我這才有空仔細瞧瞧他的家:裝修簡樸,家具簡單,很多東西都是二手貨,天花板上的吊燈、木椅子、蓋在藤椅上的布和木門都是他自己的杰作。屋里沒有電視機,廚房里沒有微波爐和電飯煲,但到處都有生機盎然的植物。
晚餐依然是全素。晚上9時半過后,周兆祥絕對不接電話。10點左右,記者按照周家人的作息時間準備洗漱上床睡覺時,才發(fā)現(xiàn)洗漱間里十分“冷清”:沒有沐浴露、洗發(fā)水、化妝品,甚至沒有牙膏。原來,周家人用茶籽粉和鹽刷牙,用肥皂洗澡,而周太太則從來不用化妝品。
周兆祥的“心理環(huán)保”之路
周兆祥在香港幾乎是人人知曉。20多年前,香港一家電視臺將周兆祥一家四口不看電視、不用塑料袋的生活拍成節(jié)目,自此很多香港人稱他為“環(huán)保戰(zhàn)士”。
周兆祥1948年出生,從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赴英國修讀博士課程,后回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任講師。在英留學5年,他的心里深深埋下了環(huán)保的種子。
20多年來,周兆祥積極推動環(huán)保和綠色的健康生活。他以單車代步,提倡素食,有機耕種,關注身體健康;他為綠色團體奔走、疾呼,出版《生機飲食手冊》,錄制電視節(jié)目推廣綠色生活理念;他還創(chuàng)辦了慈善團體“Club O”,出版了多本有關綠色生活的書籍……
2006年,周兆祥辭去浸會大學翻譯系主任的職位。此后,他主持電臺節(jié)目,寫書,處理“Club O”的工作。周兆祥還有個夢想,就是建立一個“綠色社區(qū)”,里面有學校、有機農場、度假中心、綠色科技示范中心等。
心靈的富足比物質更重要
自1984年周兆祥從英國回來后,他的一家四口人一直住在“野鴿居”。在這個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郊外,他的一對子女過完了與別人不同的童年。沒有電視機和游戲機,沒有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但兩個孩子從不感到孤單和遺憾。家里的大門與墻壁是他們的畫紙,娛樂就是和父母爬山、出海,他們從小就懂得和大自然做朋友,與父母享受田園之樂。
如今,周兆祥的女兒可凡在美國修完學位后,回香港做兼職英文補習老師,同時加入了劇團當演員。兒子可未已經(jīng)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yè)。可凡和可未為有周兆祥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他們也從小就很有環(huán)保意識,今天仍然如此。
對周兆祥如此癡迷地投入綠色生活,周太太說她是“全力支持”。她說:“也許很多人覺得我們的生活很清苦,但其實我們活得很富足。人的富足不在于吃多少穿多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滿足。”
(柳芊媛薦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