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報紙雜志上看到這樣的用語,如“去年,中國選手在該項目首次躋身三甲”,“市場競爭激烈,某公司已從行業(yè)三甲跌至第九位”等。你可能沒有想到,這些例句中的“三甲”都是誤用,應該用“一甲”才對。
三甲和一甲都是科舉術語,是到了宋朝以后才逐漸形成的。宋初的科舉考試,舉子在殿試階段都有可能被淘汰落第。有的舉子多次殿試落第,心生不滿,就常有一些過激行為,后來又出現(xiàn)了舉子張元因多次殿試落第而投奔西夏的嚴重事件,于是殿試就改為全部錄取。
最初錄取的進士按考試成績劃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第二兩個等級稱為“賜進士及第”,第三等級稱為“賜進士出身”,第四第五兩個等級稱“賜同進士出身”。后來這五個等級又簡化為三甲:一二兩個等級稱一甲,第三等級稱二甲,四五兩個等級稱三甲。三甲就是第三甲,從名次上說是很靠后的。自張元事件后,凡通過省試的舉子,至少就是三甲的進士,也就是第三甲的進士。雖說中了進士很光彩榮耀,但相對而言,三甲的一個“同”字,會讓人在心理上感到不太舒服,似乎這個進士是很勉強得來的,不是一個合格的進士,有人甚至還感到這是一個恥辱而一輩子耿耿于懷。
清朝的名臣曾國藩就是這么一個人。他考中進士時,對自己僅名列于三甲而感到極大的羞辱,因此在發(fā)榜的當天就準備打道回府,只是在友人的再三勸說之下才留了下來等待選官。按照通常的規(guī)則,考中三甲的進士是進不了翰林院的。曾國藩在好友的多方奔走運動之后,雖然也進入了翰林院,但內心總是對自己未能進入二甲感到不舒坦,這成了他的一塊永久心病。他的這種心理,在徐珂《清稗類鈔》的一則趣聞中有著很形象的反映。
據《清稗類鈔》的記載,曾國藩在做兩江總督的時候,有一次和客人屬對,對到一個“如夫人”的上聯(lián)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下聯(lián)對上。客人突然想到了“同進士”這個詞,認為是一個絕對。因為“如夫人”不是正式的夫人,只是小妾;“同進士”也不是正式的進士出身,在進士中也是低一等的。于是他就把這個“同進士”對了上去。不料曾國藩一聽,頓時變了臉色??腿笋R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和唐突,也顯得很是尷尬。雖說這個下聯(lián)對得很工整而且巧妙,無奈卻觸及到了曾國藩那始終不能愈合的傷痛。
所以,進入三甲并不是名列前茅,剛好相反,是列于末等的意思。上面兩個引例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和原意不相符合的?!澳彻緩娜椎恋诰盼弧?,事實上,第九名是高于三甲的,這句話就和原意自相矛盾?!爸袊x手首次躋身三甲”,原義是“中國選手首次進入前三名”,我們知道,“一甲”就是前三名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也叫三鼎甲,因此應該把“三甲”改為“一甲”或“三鼎甲”才符合原義。
編輯/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