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良
臺北值得夸耀的不是她看得見的硬實力,而是看不見的臺北人的文化力
放在全球的大都市排行榜中,臺北市實在是一個不怎么樣的城市。她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風格雜亂無章,從飛機上看下去甚至還有點丑陋。即使在華人的大都會中作評比,論硬件設施和國際化的程度,臺北遠不如鄰近香港,甚至上海;就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和豐富性而言,她也遠不如北京的大氣。
然而,當你有機會在臺北停留幾天,或者住上一段日子,親身接觸臺北的人,體驗那里的風土民情,品嘗遍布街頭的各省或全球美食,或是到巷弄中的茶藝館與咖啡屋悠然自得地消磨一個下午,你就自然地會感受到一種融合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本土與國際的特殊風味,那是一種屬于臺北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很難在其他華人城市中找到。
換句話說,臺北市是一個真正多元化的城市,值得夸耀的不是她看得見的硬實力,而是看不見的軟實力,尤其是臺北人的文化力。
說起臺北人的文化力,誰都會提到如“臺北文化地標”的誠品書店。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思華有一次陪同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深夜十二點在臺北街頭閑逛,大前研一發(fā)現(xiàn)通宵營業(yè)的誠品敦南店中滿滿都是看書的人,大為吃驚,他對吳思華說:“原來文化就是臺灣的希望?!边@句話一直讓吳思華引以為傲。
此外,會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也曾在其作品中表示過,她曾考慮移民到臺北長住,因為臺北有誠品這樣的書店,而東京卻沒有。
其實誠品書店并非從一開始就那么風光,吳清友于1989年3月12日正式成立誠品,同一年,臺灣的股市首次突破了1萬點,居民紛紛爭逐于金錢游戲之中,瘋狂程度絲毫不輸數(shù)年前的上海股市。那時候,人人向錢看,誰管得了文化?誠品就這樣賠錢經(jīng)營了十多年,卻仍始終堅持以人文、藝術、創(chuàng)意、生活為理念,把誠品書店定位為不只是一個“購書地點”,而是能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地方。
他們在數(shù)年后又規(guī)劃了各種展演及藝文活動,并成立了“誠品講堂”,長期而系統(tǒng)地舉辦多種藝文課程,盡力讓臺北人變得更重視文化。大概在9·21(1999年)大地震發(fā)生之后,很多臺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變了,金錢不再是他們惟一或首要的追求目標,文化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就是在這種微妙的心理轉(zhuǎn)變下,盡管臺灣的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在“政黨輪替”之后這幾年大不如前,但誠品這個文化品牌卻越來越閃亮,兩年前還轉(zhuǎn)虧為盈,甚至在去年初于101大樓旁開了一家有如精品百貨公司的誠品旗艦店。
流風所及,臺北的公私立圖書館和多家文藝團體或文化基金會,也紛紛成立類似的文化教室,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敏隆講堂”等,以免費或收費的方式推出各種系列講座。愿意掏出超過一張電影票(280元新臺幣,約70元人民幣)的代價去聽一場文化演講的臺北人,如今已比比皆是。去年初還有企業(yè)家投下巨資,在臺北的近郊包下一幢大樓成立專業(yè)的文化教室“學學文創(chuàng)志業(yè)”,同一天即有數(shù)十種文化課程開班授課,每堂課收費500至1000元不等。這種一般市民熱衷上文化課的現(xiàn)象,在其他華人大都會中并不多見。
對于這股日漸普及的文化力,臺北市政府則積極地加入煽風點火。馬英九在1998年當選臺北市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并且遠赴歐洲親邀文化評論家龍應臺出任文化局長。在龍應臺的規(guī)劃下,文化更深入巷弄,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結(jié)合得更緊密。很多有古跡或歷史價值的公共建筑,經(jīng)過整建后轉(zhuǎn)型為新的文化活動作場所,例如日據(jù)時代以來即為釀造酒廠的臺灣啤酒廠廢棄廠房改建為華山藝文特區(qū);二戰(zhàn)前即已吸引許多藝文界及改革運動常來聚會的紫藤蘆茶藝館……由市府鑒定為古跡而獲保存避免被拆浩劫的例子,在馬的8年任內(nèi)不下數(shù)十起。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另一項德政,是每月出刊免費發(fā)送的《文化快遞》。這是一本由文化局委外編輯的臺北市每月藝文信息總匯,將每個月多達600則上下的各種文藝訊息,按活動類型和時間地點分類羅列,并作重點介紹;市民只要按圖索驥,就能輕易掌握所有的文化活動,夠細心的讀者甚至每天都可以找到不用花一毛錢便能參加的市內(nèi)免費文化活動。
《文化快遞》每期印10萬冊,在全市600個地點派送,由于廣告效力宏大,廣告費已足以應付編輯和印刷費用。民間也有一份性質(zhì)類似的《破周報》,采取免費報的形態(tài)針對年輕人的市場,經(jīng)營情況也相當好。臺北市的民間文化能量如非已強壯到一定程度,焉能養(yǎng)得起兩本免費雜志?
如今很多中國大城市都在高喊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口號,但大部分似乎只重視硬件建設。而臺北市則在軟實力上具有獨到競爭力,把硬件的劣勢變成優(yōu)勢,這個獨到的思路值得大陸其他大城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