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諧
大象密度過高
1963年,肯尼亞境內一共有17萬頭大象,到1989年已經(jīng)銳減到1.6萬頭,差不多損失了90%。
為獲取象牙而發(fā)生的偷獵現(xiàn)象固然是導致大象數(shù)量銳減的重要原因,但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容否認。過去數(shù)十年里,肯尼亞連續(xù)遭遇干旱,大象保護區(qū)植被面積日漸稀疏。一頭成年大象每天要吃220公斤植物,吃不飽肚子,自然影響到大象繁殖后代。于是大象們被迫向水源豐富的地區(qū)轉移、集中,結果在一些水源還算豐沛的保護區(qū),大象“人口”短期內迅速激增,以肯尼亞南部希姆巴山國家公園(Shimba Hills National Park)為例,如今那里的大象密度,已經(jīng)超過正常水平的三倍。
干旱少雨的氣候,還會造成嚴重的“人象沖突”。近年來,很多大象為了尋找食物,經(jīng)常越過國家公園的電網(wǎng),闖進周邊耕地大吃大嚼,傷人事件時有發(fā)生。有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最近10年,希姆巴山國家公園周圍一共有12人死于大象腳下。而且,越來越多的大象越界外出,還為偷獵者提供了方便。為了緩解大象過度集中的危機,肯尼亞政府決定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進行一項龐大的“大象搬家”計劃,兩年里把400頭大象(目前公園總共生活著大約700頭大象)遷出希姆巴山國家公園。
搬家絕非易事
要給大象“搬家”,最頭痛的問題來自麻醉。一般來講,個頭大的大象,用的麻醉劑劑量也大,然而這并非一條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有的大象看起來高大威猛,實際上卻是“外強中干”,要么早就餓得皮包骨頭,要么衰老無力,假如給這種大象使用大劑量麻醉劑,很有可能讓它一覺不醒。所以,除去判斷大象的個頭,還要考慮它腹部的脂肪厚度。
每一次,追蹤、“捕獵”大象的活動,都必須在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Kenya Wildlife Service)的指導下進行。兩部履帶式吊車,兩臺廂式越野卡車,數(shù)臺牽引拖車,一部推土機,一架直升機,一架輕型飛機,若干工作人員,是“捕獵隊”的基本配備。在希姆巴山國家公園老員工的記憶里,過去完成一次“捕獵”,至少需要12個小時辛勞,如今在現(xiàn)代手段的幫助下,以空中搜索配合地面追蹤,這種“立體式”的“捕獵”手段,把任務縮短到不超過1個小時,假如順利,一天就可以幫助十來頭大象“喜遷新居”。
在大象的新家園里,人們早就做好各種準備,怕它們找不到水喝,細心的人們甚至把水井都幫它們挖好;怕偷獵者乘虛而入,沿著新的國家公園邊界,政府配備了大批志愿看護者;為追蹤、研究它們的生活,政府還給一些大象裝上無線電跟蹤系統(tǒng)……為了讓這些脆弱的龐然大物繼續(xù)平安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肯尼亞政府在為期兩年的“大象搬家”計劃里,準備了高達320萬美元的“搬家費”。
(編譯自法國《巴黎競賽畫報》)
編輯:王克峰
電子信箱:kefeng199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