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明 張承銘
陽泉,原名沙江口,在清代屬平定州安平鄉(xiāng)賽興都小陽泉村。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8月,正太鐵路由振頭(石家莊)分段筑至平潭村,并于9月通車。同時,在沙江口設立陽泉火車站,遂以站命地,將沙江口改稱陽泉,仍屬小陽泉村管轄。辛亥革命后,于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縣,陽泉站屬平定縣第一區(qū)小陽泉村。
陽泉設立火車站后,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蘊藏有豐富煤炭資源的陽泉地區(qū),更加引起省內(nèi)外眾多商賈的關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人周伯操集股在陽泉火車站北開辦廣懋公司,在陽泉開礦場4處,并購地辟建廣懋場,專營陽泉煤炭。民國元年(1912年),陜西督軍陸建章之子陸紹文,相繼在陽泉開辦建昌公司和富昌公司,經(jīng)營運銷陽泉煤炭。民國5年(1916年),山西商辦保晉礦務有限公司總公司從太原遷至陽泉,在陽泉開設4個煤礦,并在石家莊、保定、北京設立分公司經(jīng)銷煤炭。同時,在平潭垴村東購地120畝,興辦保晉鐵廠。自此,隨著煤炭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煤炭、鐵貨輸出量的日增,火車站附近旅店、飯店、貨棧、糧店、日雜、茶莊、藥店、照相、洗浴等商鋪相繼出現(xiàn),開設在平定縣城河底鎮(zhèn)以及石家莊、保定、北京等地的商號,也陸續(xù)到陽泉建店或開設分號。至上世紀20年代初,陽泉的商戶發(fā)展至近百家,并形成上站、下站及長順街、福壽街、太上街、華盛街、德勝街等主要街道,人口增至近2000人,初步形成城鎮(zhèn)之雛形。這時陽泉站對內(nèi)對外的市政、商務、社會治安的管理,已絕非一個小陽泉行政村的村公所所能承擔,規(guī)范村治勢在必行。
農(nóng)村社區(qū),是一省一縣施政的基本單位。民國6年(1917年)9月,閻錫山被北洋軍閥政府正式任命為山西省省長,上任伊始,他就主持制定頒布了《縣屬村制通行簡章》。民國11年(1922年)春,先在陽曲、榆次、太原三縣和省城市區(qū)試辦,6月,又推廣到平定、壽陽、太谷、忻縣、定襄五縣。在這次推行村制改革中,除推行村民自辦村政外,劃定村界也列為改進村制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當時,陽泉站作為平定縣轄區(qū)內(nèi)的一個新興集鎮(zhèn),加強規(guī)范管理,也屬當務之急,平定當局在這次規(guī)范整頓中,將陽泉站從小陽泉行政村轄區(qū)劃出,獨立建置,也屬勢在必行。據(jù)此推斷,陽泉建置時間,當為民國11年(1922年)夏或秋。獨立建置后,其地名仍稱陽泉站。其行政機關按當時平定縣實行的區(qū)村(街)制,依縣域七街(上城街、南關街、十字街、西關街、學門街、東關街、東門街)之通例,設街公所。遵照閻錫山頒布的《縣屬村制通行簡章》規(guī)定,街(村)長由縣、區(qū)政府直接委派,街(村)副、監(jiān)察委員、息訟會公斷員,由村民會議選舉產(chǎn)生。
為了進一步確切地考清這段歷史,筆者專程去陽泉市福利院拜訪了早年在陽泉經(jīng)商的88歲高齡的高志清先生。高老先生思維敏捷,記憶清晰,他回憶道:“我是井陘人,從小在陽泉長大,日軍入侵前在陽泉經(jīng)營糧食生意,從我記事起,陽泉已不歸小陽泉村管轄了,那時,站上設有街公所,街長由縣府委派。首任街長為張杰(平定城里人),次為馮富東(平定城里人),抗戰(zhàn)前夕為商廣文(小陽泉村人),日軍侵占后為呂繼昌(小陽泉人),光復后由治村連長掌權。民國12年(1923年),陽泉還成立有商會,會長先后有李敬德、任衡(小陽泉人),二戰(zhàn)區(qū)回來后,商會會長是逢元號經(jīng)理孫修文。”
從上所述,陽泉行政建置的始建時間也可推定為閻錫山在平定實施《縣屬村制通行簡章》的民國11年(1922年)。
陽泉行政建置始于何時?按陽泉的地位和影響,這在平定近代歷史上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但筆者在編修《平定縣志》時卻疏漏了,后查《陽泉市城區(qū)志》、《陽泉市志》也失記了。最近陽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把陽泉打造成“中國的魯爾區(qū)”,人們不禁要問,陽泉建置始于何時?這是每個陽泉人面對且不能回避的問題。最近筆者根據(jù)有關史料和口碑資料,作了一些考證,僅供史家研究參考。
(責編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