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晉元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平定的砂鍋亮晶晶……”這首家喻戶曉的山西民歌,我們祖祖輩輩傳唱至今,唱遍了大江南北。然而,有誰知道在這首婦孺皆知、世代誦唱的民歌中唱到的平定砂鍋,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史話。
據(jù)《平定州志》記載,“砂產州北之中,村民陶為器皿,貨之他鄉(xiāng)”。志中所說的“州北”就是指陽泉市郊區(qū)楊家莊鄉(xiāng)的小西莊、孫家溝等地。由此而知,平定砂鍋的正宗原產地其實是陽泉市郊區(qū)楊家莊鄉(xiāng)的小西莊村一帶。平定砂鍋其實應稱其為陽泉砂鍋。
陽泉郊區(qū)小西莊村生產砂貨相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朝稱砂藥壺為“梁壺”,宋朝稱為“明壺”。解放后,小西莊村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明朝初期砂貨生產的遺跡,進一步證實了陽泉砂貨的生產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陽泉郊區(qū)小西莊砂貨生產的歷史,雖沒有確切文字記載可供考證,卻有不少傳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相傳很久以前,小西莊村有一對人稱“耐心漢”和“急性婆”的夫婦,在趕集歸來的途中,不慎打碎了從牽牛鎮(zhèn)(陽泉市郊區(qū)河底鎮(zhèn)牽牛鎮(zhèn)村)買來的瓷盆,回村后耐心漢根據(jù)牽牛鎮(zhèn)瓷盆的制作原理,捏成泥盆,急性婆急著拿去到鐵匠的烘爐上燒,結果燒出一個砂盆,從此砂制炊具便誕生了。
砂貨問世后,由于砂盆不耐用,人們開始捏砂壺,砂壺因其提梁為扁平,故俗稱扁梁壺。據(jù)說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游覽“月明樓”后,重病著身,臥龍床不起。太醫(yī)把脈開方并特別叮囑要用平定砂壺煎藥,宮中沒備此貨,無奈只好差遣人馬,星夜趕到平定才買到砂貨。回宮后,砂壺煎藥果然治好皇帝貴恙,康熙帝龍顏大悅,贊不絕口,欣然揮筆寫下狂草“龍”字,命名此壺為“龍字壺”(現(xiàn)在“龍字壺”模型仍在小西莊村,保存完好,可為明證)。皇帝御筆命名,使陽泉砂鍋及砂貨身價倍增,美名不脛而走,成了晉、冀、京一帶紅極一時的搶手貨。
砂貨之所以廣為群眾喜歡是因為它有著奇異而獨到的特點。首先是砂貨質地堅硬,厚薄均勻,以手叩之,錚錚有聲,無砂眼,無裂縫,耐酸耐堿,內外光潔,閃現(xiàn)出藍瑩瑩的亮光。其次是用砂鍋燒菜、煮飯,保鮮、去邪、去雜,盛剩飯不易餿,燉肉肉嫩菜鮮,味美純真;用砂茶壺開水煮茶時間短、用材少、經(jīng)濟實惠;砂夜壺(便壺)不涼、不臭、不生垢、不傳染。河北井陘一帶民謠日:“金夜壺、銀夜壺,不如平定的砂夜壺?!?/p>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砂貨的品種也日益繁多。如大小砂鍋、砂火鍋、砂井(砂蒸籠)、砂箅、肉罐、藥鍋、藥壺、水鏢、水釣、龍字茶壺、砂便壺等,近年又研制成功電砂火鍋。
砂貨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粘土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層以上,在盛產原煤的陽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陽泉砂鍋及砂貨源遠流長的主要原因。
砂貨生產工藝有著精密而神奇的色彩。一件砂貨要經(jīng)過六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用石碾將粘土碾碎,然后過篩,篩出細粉,隨后將粘土細粉加水攪拌成泥,用木棒反復翻打,直到泥團不沾手為止。和好泥,開始制胚。先選擇質地細膩的黃土,用火燒后碾碎過篩,篩出的黃土粉做“鋪粉”。它主要用于制胚時鋪墊,以免沾粘工具。制胚就是用粘土泥團捏成砂貨胚型。這是一道緊張而精巧的操作。先在輪盤上撒一層黃土粉,把泥團放在上面,一邊旋轉一邊把泥團打成圓餅,然后把烤熱的胎具放在泥餅上,再旋轉輪盤,并用手輕輕拍打,使其表面光滑、厚薄均勻。最后把砂口切齊,坯子就做好了。
“脫胎”后的砂貨坯子,要在露天處晾干、硬化,定型后進烘干室烘干,再進焙燒爐燒制。大約需30分鐘可燒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熏釉。從焙燒爐內出來的是火紅的燒件,把它放在事先挖好的坑內,內放柴草。然后埋上爐灰或黃土,這時坑內的柴草燃著了,產生了濃煙,熏蒸著砂貨,大約半小時就可完成。熏釉后的砂貨,慢慢冷卻后簡直是一件亮晶晶的工藝品,確實令人愛不釋手。
解放前,砂貨一直是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據(jù)小西莊村《李氏族譜》考證就有七代從事砂貨生產的家史。清光緒年間,小西莊一帶幾乎家家都有砂貨爐,人人會捏砂壺。真可謂:“黃坡流黑水,砂煙蒸日頭”,砂貨是這一帶人民賴以生存的親密的傳統(tǒng)產品。
解放后,小西莊村的砂貨生產也走上了集體化道路。1951年,相繼成立了初級生產社,任玉成擔任經(jīng)理,全村村民集資200股,當時每人每天可捏砂鍋10個,生產實行自負盈虧。1956年高級社成立,全村分5個組,砂貨統(tǒng)歸集體經(jīng)營。1958年成為大集體,全村砂貨統(tǒng)歸一廠,屬陽泉市手工業(yè)局管轄。1966年后,手工業(yè)局撤走工人,砂貨廠又回歸小西莊村。其間,不管所有者、經(jīng)營者如何變動,砂貨的經(jīng)營方式始終是定額管理。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砂貨都始終受到民間百姓的青睞,廠家從不虧本。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小西莊砂貨廠也實行了承包責任制,經(jīng)營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產品檔次進一步提升。1981年至1982年,該廠生產的砂火鍋、砂藥壺被評為山西省及陽泉市優(yōu)質產品。此后,面對現(xiàn)代工業(yè)突飛猛進,炊事家具日趨先進的形勢,為了使陽泉砂火鍋這一傳統(tǒng)的享有盛譽的炊具更適合現(xiàn)代生活的要求,使其獨特的優(yōu)勢經(jīng)久不衰,小西莊村與陽泉市應用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了電砂火鍋,其效果比原來燒木炭既經(jīng)濟衛(wèi)生,又方便耐用。陽泉電砂火鍋不僅成為消費者的首選炊具,甚至登上了豪華賓館、高檔酒店的大雅之堂。
隨著歷史的不斷沉淀,陽泉砂鍋及砂貨這一名優(yōu)產品已不單純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炊具,而已成為陽泉當?shù)匾环N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新世紀后,當?shù)卣哟罅藢@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一是對砂貨企業(yè)進行了全面改制;二是注入大量資金,擴大了這一名優(yōu)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陽泉砂鍋及砂貨正以其勃勃生機不斷煥發(fā)青春的活力,愈來愈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
(責編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