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任務是育人,就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的建設需要具備多方面良好素質的建設者,而這良好素質的形成,責任在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多方面良好素質的形成,我認為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實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是在“精”字上下功夫。
一、在講讀課文中突出一個“精”字。這體現(xiàn)于教師在既不忽略教學重點,又不離開教學難點的前提下,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恰當?shù)娜∩?。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只要我講過的,學生就應接受。于是,便從題目講到背景,從作者講到體裁,從分段講到歸納段意,從主題講到寫作特點,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而學生聽得索然無味。葉圣陶先生早就告誡我們:“語文教師不要做說書先生,越講越起勁,學生越不動腦筋,怎么會得益呢?”他又說:“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彼越處熤v授一個問題應抓住要點,用最通俗、簡練、鮮明的語言,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講明白,并使學生感到易于接受。例如,朱自清的散文《綠》,重點是第三段,即描寫梅雨潭設置背景,以環(huán)境襯托潭水之美。因此,在切入課題之后,我并沒有按山邊、亭邊、潭邊的順序依次展開教學,更沒有按自然段的順序講讀,而是先主后次,直接從“潭邊”講起,著重研講第三段。接下來略講第二段,這一段主要抓住幾個精彩的詞是全文的“文眼”。這種剪裁安排,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二、在課堂提問中突出一個“精”字。教師課堂提問的好壞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學生帶著探索的眼光閱讀課文,對鉆研教材時排列出來的諸多問題,要作認真篩選。關鍵問題非問不可的要留;一般問題略去無礙的要刪。例如有位教師在講《孔乙已》這篇小說時,為了幫助學生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從宏觀著眼,微觀人手,抓住小說中兩句內(nèi)涵豐富的話設計了問題。針對“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人”提問:“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分別說明了什么?這種喝酒的方式與衣著的矛盾反映了什么?抓住“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一句,設計了這樣的提問;“這一句從內(nèi)容上看揭示了什么?從結構上看起什么作用?”課堂提問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自讀中的質疑,精心設置提問,問題問得好,猶如一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
三、在課堂練習中突出一個“精”字。語文練習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就是說語文練習的內(nèi)容要反映出語文教學的重點和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即練習的內(nèi)容對課文的重點起理解、鞏固、引申的作用。實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關鍵在于教學精心設計很有典型意義的練習。練得精,典型引路,才能用盡可能少的勞動來取得盡可能多的成效。
四、在課堂寫作中突出一個“精”字?,F(xiàn)行義務教育課本中所篩選的教材是最好的寫作范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好這個范例的作用。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觸類旁通?!贝蠓矁?yōu)秀的文章,這片段就是學生模仿作文的憑借。就如達芬奇畫蛋,常對著雞蛋練習,學生作文何嘗不能作模仿的嘗試?所謂“照葫蘆畫瓢”也不無道理。在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外貌、動作、環(huán)境等片斷描寫。比如,初二冊《草地晚餐》,描寫朱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共進晚餐的情形,那讓粥的場面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伴_飯了,就餐的人們,蹲著的、坐著的、站著的都有。草地,真是一個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廳。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一眼就看見總司令端著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哩”。接著寫一個年輕的警衛(wèi)員端著一碗稀得人影子都照得出的白粥給朱總司令吃,而病號寧可自己忍受艱苦,也不愿吃掉自己敬愛的首長的稀粥。后來,在康克清同志的勸說下,為了讓病號戰(zhàn)士安心吃稀粥,朱總司令才吃了兩三口,余下的分給四個病號吃了。教師可指導同學仿照這個場面描寫某老師在生活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特殊,關心愛護同學,與同學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質。這樣做,既省時,又有效,學生感到有東西可寫有成功的希望。
總的來說,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的不明確,課堂結構不緊湊,教學方法不得體,重點難點不突出,或只顧照搬教參,照本宣科;或面面俱到,支離破碎,那勢必要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一旦造成這種局面,即使再靠擠占課余時間,或布置大量作業(yè)來補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加重了學生負但,又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濃縮教學過程,濃縮的目的就是以少取勝,量減少了而質提高了。這就是要抓住其靈魂——“精”,要精于點撥、精于啟發(fā)、精于引導。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劉甲忠貴州省遵義縣團溪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