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捷
《永樂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見的大型類書,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杰出的“百科全書”。明成祖朱棣,這位傳奇帝王,遷都北京,派遣鄭和下西洋,處處顯示出他的雄才偉略,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是他的又一大手筆。朱棣的雄心在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實施,高僧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帶領(lǐng)3000多文臣接手了這項任務(wù),前后耗時4年。《永樂大典》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是驚人的。《永樂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shù)約3.7億字。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永樂大典》只有800余卷,400冊左右。這也就是說,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人們已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4%,96%的《永樂大典》不知下落!更令人不解的是,目前全世界各地收藏的《永樂大典》全都是副本,而正本至今一卷也沒有發(fā)現(xiàn)。
失蹤的《永樂大典》正本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翻開歷經(jīng)幾百年滄桑的《永樂大典》,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里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從紙張看,這些《永樂大典》用的是嘉靖時期的皮紙,也叫白棉紙,而且,書后都注明了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及圈點人姓名??梢酝茢啵@些《永樂大典》全部是明嘉靖時期的抄本。不僅如此,專家們發(fā)現(xiàn),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纂的。
那么,《永樂大典》除了永樂年間的這個版本之外,到底還有幾個版本?永樂年間的版本為什么一冊未見呢?據(jù)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閱過《永樂大典》的卻寥寥可數(shù)。明世宗嘉靖皇帝卻是一個例外。繼位于1522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歷史上并不是一個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祟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皇帝,卻似乎對《永樂大典》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嘉靖三十六年四月(1557年),皇宮發(fā)生大火,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樓受到威脅,情況非常危急。嘉靖皇帝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人登上文樓搶救《永樂大典》。幸虧搶運及時,《永樂大典》才能逃過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決心將《永樂大典》重新抄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5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錄工作正式開始。據(jù)史書記載,重錄的《永樂大典》在內(nèi)容、格式,裝幀方面與原本如出一轍。此后,《永樂大典》便有兩個版本。現(xiàn)在人們習慣于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永樂正本或者永樂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目前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全都是副本。這就是說,《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了!11095冊《永樂大典》正本已經(jīng)徹底消失了幾個世紀。
關(guān)于正本失蹤的兩種猜測
圍繞著《永樂大典》正本的是一個又一個諱莫如深的謎團,甚至有學者將之稱為“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關(guān)于正本的第一種說法,是毀于清乾清宮大火說。清朝末年的一位學者繆荃提出了這種看法。乾清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們目前所見的乾清宮并不是建成于這個年代,而是在嘉慶二年(1797年)之后修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為嘉慶二年發(fā)生的一次大火,將整個乾清宮幾乎徹底毀滅。
那么,《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像繆荃所說,在當時藏于乾清宮,而且不幸毀于這場大火呢?對《永樂大典》研究多年的張忱石先生對這種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間,清政府曾對宮中藏書清理過,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編成了《天祿琳瑯書目》?!队罉反蟮洹肥菚械凝嬋淮笪铮钟幸蝗f多冊,假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容易發(fā)現(xiàn)的,怎么可能不被編入《天祿琳瑯書目》呢?
關(guān)于正本失蹤的第二種說法是毀于明亡之際說,也就是認為它們被李自成焚燒了。當年,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隊攻占北京,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可是這種輝煌只維持了短短40天,吳三桂、多爾袞的滿漢聯(lián)軍便擊敗了這支由農(nóng)民組成的軍隊。在李白成匆匆撤離北京之際,他將怒火發(fā)泄在京城這些幾百年的宮殿和城樓上,下令放火焚燒?!队罉反蟮洹氛臼欠裨诖藭r無聲無息地全部化為灰燼了呢?在張忱石看來,這種說法也沒有真憑實據(jù)。當時燒毀了許多古籍,但并沒有資料記載燒的就是《永樂大典》,這只是一種猜測。
盡管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但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是,幾百年來,《永樂大典》正本卻再未現(xiàn)身過,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關(guān)于正本的準確記載。
新的猜測
面對一個困擾了世人幾百年的謎團,應該從哪里著手,才能夠揭開《永樂大典》正本之謎的真相呢?欒貴明先生是當今研究《永樂大典》的權(quán)威學者,他認為,破解《永樂大典》正本之謎,應該從它歷史上最后一次被準確地記載,并且在當時確實存在的時間人手,也就是嘉靖皇帝重新錄副本的年代開始,這應該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欒貴明認為,《永樂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現(xiàn)時間是在嘉靖的喪葬期間,所以,這兩者之間應該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從這個地方追蹤下去,或許可以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
欒貴明發(fā)現(xiàn),禮儀日程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個月才下葬,此時已經(jīng)到了隆慶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寫人員的日期是在隆慶元年四月,但這并不是抄錄能完成的最后日期,所謂抄錄完成的日子應當在四月之前。嘉靖的喪葬與正本的失蹤如此巧合,這難道真的是某種巧合嗎?
欒貴明認為,《永樂大典》的消失,帶有明顯人為的突然性質(zhì),而人為的焦點顯然在嘉靖皇帝。對于中國古代帝王來說,死后要帶走自己生前所喜愛的東西,無一例外地都會選擇陪葬這種方式。而對于嘉靖皇帝的喪葬,令人立刻聯(lián)想到他自己幾乎經(jīng)營了一生的地下皇宮——永陵。永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三月(1536年),歷時12年。史實表明,這個時期,明代經(jīng)濟發(fā)展最好,政治穩(wěn)定,國力強大。嘉靖修建永陵的同時,行有余力,還大規(guī)模地修補了前七陵,加建氣勢恢弘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筑。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guī)模的永陵,是否在環(huán)境上對珍藏《永樂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姚振興院士和王謙身研究員對這個問題發(fā)生了興趣,他們曾經(jīng)對另一座地下皇宮——定陵作過一次微重力的試驗。
從定陵微重力試驗獲得的啟發(fā)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他在位共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生前奢華浮逸,陵墓的規(guī)模豪華巨大,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和嘉靖皇帝的永陵。但是,定陵的受人關(guān)注卻是因為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定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被打開地宮的陵墓。地宮,明朝官方文獻稱之為“玄宮”,是安放墓主人棺槨及隨葬晶的地方,通常是整個陵寢建筑核心部分,也最富于神秘色彩?,F(xiàn)在,定陵地宮的規(guī)模形狀已經(jīng)非常清楚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種前、中、后、左、右五殿分別由三條隧道相連的結(jié)構(gòu)被專家們稱為“五室三隧”結(jié)構(gòu)。那么,用微重力方法對定陵地宮進行測量,會得到什么結(jié)果呢?它能反映定陵地宮的規(guī)模形狀嗎?
王謙身和他的同行開始了這項工作的摸索,微重力方法屬于無損探測,不會對地面和地下建筑造成損害。結(jié)果很快出來了,一張關(guān)于定陵地宮的重力異常分布圖呈現(xiàn)在專家面前。按照專家們的分析,線條越密表示重力越大,線條分布越疏,表示重力越小。專家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張分布圖與定陵地宮的形態(tài)非常吻合,也就是說,重力線條稀疏的部分正是地宮的位置所在。但是,面對永陵這樣一個未被開掘、處處充滿神秘色彩的陵墓來說,如何取得有效的重力數(shù)據(jù),掌握永陵地宮準確的位置規(guī)模,成了擺在姚振興和王謙身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按照專家們的設(shè)想,為了存放巨大的《永樂大典》,永陵地宮也許會比定陵地宮多出一到兩個側(cè)殿,這應該是保存《永樂大典》的書房。
按照這種假設(shè),永陵地宮的重力場分布圖將比定陵地宮的重力場分布圖更為復雜,但應該和設(shè)想的地宮形態(tài)相吻合。也就是說,如果永陵地宮的重力場分布圖確實顯示比定陵多了兩個側(cè)殿,那么,存放《永樂大典》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沒有多出兩個房間,就要看情況了。如果地宮規(guī)模大,也有存放的可能,但如果規(guī)模和定陵差不多大,這種存放《永樂大典》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
如果《永樂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帶入永陵,將來正本的出土無疑將震驚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切猜想在打開水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shè)。消失了幾個世紀的《永樂大典》正本,也許還有更多未解的謎團,等待著人們?nèi)ゲ粩嗟靥綄ぁ?/p>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