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橋
楊伯家的一只竹簍據說有250余年的歷史了。竹背簍在鄉(xiāng)里一般壽命為3至5年。因經常背莊稼、柴禾、糧食,加上風吹雨淋,破損很厲害。而楊家的背簍壽命可就長得多了。
楊伯家在使用竹背簍方面有祖?zhèn)骷矣枺翰贿^度。同村其他村民用背簍從地里背紅薯到家,一般裝70到120斤,楊伯家只裝40斤左右。一般村民背乳豬到鄉(xiāng)場上去賣要背3至5只,而楊伯家只背2只。有一次,楊家一個媳婦為了將地里的紅薯藤一次運回家,裝了高高滿滿一大背簍,被楊家老人痛責:你破了楊家的規(guī)矩,從明天開始,這背簍休息三天!
那天晚上,楊家的50多口人被召集到一間大房里,聽老人訓話:背簍也是一個生命,你愛惜它,它就活得長;不愛惜,它就活得短。人也是這樣,吃,不能過度;做,不能過度;玩,也不能過度。我們楊家雖然沒有出過什么大人物,但一直是長壽家族。為啥?就因為講究度。我的爺爺親口告誡我一句話,現傳給你們:人世間,很多人雖然聰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聰明。比如,有吃死的,有累死的,有樂死的,有愁死的,有爭死的,有怒死的,有閑死的,有玩死的,有氣死的,有喜死的……總之,就像這只背簍,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個好壽命呵。
如今這只背簍當然不能運裝東西了,成了楊家的重要文物,供奉在堂屋的一張黑木桌子上。一個普通農民家族對哲學和辯證法的理解如此簡潔透徹,并一代一代通過一只老背簍往下傳家訓,傳授為人處世的道理,很是令人生敬意。
(原載《遼寧青年》2006年第1期)
點評:
萬物皆有“度”,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上,各人的“度”是不同的,關鍵是每個人要正確掌握自己的“度”,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才能做到持之以恒,日久常新。
(安徽黃山江復興薦評)
責任編輯/梅香meixiang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