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伯誠
《尹文博書法作品集》面世之后,在固原、寧夏書法界引起熱烈的反響,大有“今我睹子之難窮也”之慨嘆,大家在充分肯定《尹集》的藝術成就的同時,探索其成功的奧秘,著眼于其與傳統(tǒng)的關系,或曰尹書立基于魏碑,或曰脫胎于漢隸,或曰草習張顛之狂放,或曰楷攜趙之謙之風神,或曰雜五祖之禪悅,或曰露先鋒派之鋒芒,等等。贊賞、稱美的話不少,但多是“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我自恃深知文博,忍不住也談些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文博的書藝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很難說他專學某一家、淵源于某碑某貼。不管對尹書作何種傳統(tǒng)的或現(xiàn)代的解讀,都必須把它看作是文博自己的情感、精神、境界的表現(xiàn),而不是對前賢碑貼臨摹的客觀記錄。《尹集》是一個絕對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哪一家哪一派的獨立的藝術世界,可以說,所有作品都是通過意象、隱喻、象征寄托自己的情感、精神的生命形態(tài)。讀《尹集》如玩(易),參悟他“觀物取象”、“假象喻意”的旨趣,要著眼于他的藝術思維之“道”。中國的很多學問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啟發(fā)。作書如畫八卦,相傳古時候有位伏羲氏,他“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作八卦?!?《易傳·系辭下》)其實他也是在作書。畫卦與作書都是為了通過觀象來貫通陰陽、剛柔、盈虛變化之理,用來表達天下萬物之理。《易》道與書道都不是直接“說出”而是要人妙悟意象中的底蘊。因此我們解讀《尹集》中的具體作品,不是觀其像某碑某貼,而是參悟它的意象、隱喻、象征著什么,因為這是文博內(nèi)心情感(包括潛意識)形式表現(xiàn)的符號、密碼,是他為表達自己內(nèi)心情感、志趣、理想而尋找“客觀對應物”以寄寓的藝術方式。因此,《尹集》是文博心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的多方面、多景場、多際遇的隱顯出沒的表達。而不是他對古人留下來的石刻墨跡的客觀復制與摹寫。碑或貼同《六經(jīng)》典籍一樣,如老子說的,是先王先賢留下的陳舊的足跡,不是產(chǎn)生足跡的鞋子。我們雖然不能像老子那樣絕對,把《六經(jīng)》和碑貼統(tǒng)統(tǒng)視之為“糟粕”,但古代的“陳跡”肯定不會完全適合于已經(jīng)變化了的現(xiàn)代。就是說古人留下的足跡,肯定不會完全符現(xiàn)代人的“足履”。因而不能固守,必須變革創(chuàng)新。說《尹集》像某家某貼,是皮相之談??ㄎ鳡栐f過:“藝術不是模仿,而是自主的和獨立的活動。”《尹集》不是模仿某碑某貼,而是自主的和獨立的活動,是文博的心靈和情感的外化,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是他讓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熱情伸向“實在”之外,即將審美智性拓展到抽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是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藝術妙悟之后的神性符號。這種妙悟不是臨摹古人的碑貼所能求得,而是現(xiàn)實生活情與景的觸發(fā),靈感之來,其應若響,恍惚有精,求物渲情之妙,如系風捕影,稍縱即逝,是不可重復的。
就傳統(tǒng)的共性而言,可以說尹書是對漢隸、魏碑的繼承與發(fā)揚。漢魏時期書法的粗獷、厚重、渾莽而純樸、真率是其共性,它包涵三代以來華夏民族悠久積淀而成的偉大氣象,文博書風也最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種氣象。但尹書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鮮明特征是張揚個性,從“中庸”審美傳統(tǒng)中突破出來,立足于變革。他的作品中涌動著現(xiàn)代中國人那種熱愛生命的情感,那種改革開放時期要求沖破傳統(tǒng)老套精神騷動不安,展現(xiàn)出中國由前現(xiàn)代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時期那種特有的思想解放、沖破禁區(qū)的瀟灑靈動的精神振奮,以及“城復于隍、其命亂也”、否極泰來過程中悍格、沖突、震蕩時局所錘煉出的狂狷型人格力量。這些都是我們這個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對文博書法的恩賜,讓他們這一代人去獨領風騷。因此,從藝術個性來說,文博又是擺脫了傳統(tǒng)的約束,不啻為書法界的陳涉,公然揭起叛旗矣。
就文博習書人書法之門徑及其所走的道路來說,他們是習書由唐返漢魏,流連忘返于晉,春風馬蹄疾越八代之書林,而左右逢源于宋、元、明、清百家之流派。文博在中學時代習歐、虞、顏、柳幾位大家,執(zhí)著于求法,狠下功夫,對技法、形式、筆法、章法、墨法等學不勝學,有如帶著鐐銬跳舞。臨貼摹碑雖然越習越象,但其求索之欲愈熾,而內(nèi)心厭倦之情日增,意識到自已是在邯鄲學步。上世紀70年代末,文博考入固原師專,他感到唐法像一道無形的壁障擋住自己前進的路向,他在苦惱時有問于我。我觀其近作之后說:“《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我認為唐人重法度、重功夫而遺失晉人之自然神韻。宋人蘇東坡對此看得很真切,不妨去讀讀他的(書黃子思詩集后)。文博頓足而悟,斷然由唐法返晉韻。年余,尹書耳目一新,“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他通過自己獨特的筆墨、結體和章法傳達出一種個性鮮明的精神意蘊。往事回思,舊書重讀,山陰道上,美不勝收。文博輕車熟路,在玄妙的追想中,把自己心靈的性情灌注到作品中去,借著詩化的筆墨書寫理想化的境界,這樣又不期然疏離于晉人風格而顯現(xiàn)自我的個性,這時他卻嫌晉人脂粉污我之顏色、掩我之才性了。
文博一旦從晉韻中走出來,便“寧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黃宗羲語)了。天地造化山川河岳、日月星辰之形聲光景氣色,大千世界、紛繁播曳之喜怒哀樂、都與尹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著感應,創(chuàng)作靈感有滿心而發(fā),肆筆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流露也。
從文博書法作品創(chuàng)作的道路亦可以看出他與傳統(tǒng)的關系,一方面是他的書法貫穿于華夏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原性,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又是他創(chuàng)新的惰性力。文博之書來自傳統(tǒng),又不因守傳統(tǒng),這是他在書法界與時俱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因為他甚知美與丑的藝術辯證法。文博書法取得成就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有扎實的國學修養(yǎng)。文博是固原師專中文系第一屆學生。時處1978——1980年,剛剛撥亂反正,人心思奮,加之學校設在鄉(xiāng)間,教師之教、學生之學都很認真,星期天大家也不回家,師生朝夕相處,對學業(yè)傾心投入,而樂不思返。課下傳授的學問要比課上多,教與學基本上是口傳心授,沒有法定教材,是漫談式、聊天式的,寬松的自由環(huán)境與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談學問,談人生,無一不是極有興趣的性情中事。文博的學習興趣偏重于古代的文學藝術,有著一份深入骨髓、沁入心肺的喜歡。他上規(guī)周誥殷盤、下逮莊騷詩賦、《春秋》《左氏》,沉浸含咀,學無遺者。國學根基打下了,再加上悟性與才氣,恒兀兀以窮年三十個春秋,國學基礎與書學功夫相得益彰。在國學方面,竊以為能把最根本的東西掌握了,不斷擴展深化,便會舉一反三,通達其他學問。而國學與書法,有它與沒有它完全不一樣。沒有國學,書法便提升不起來,因為書法是“國貨”不是“洋貨”,它的文化根基是國學而非西學。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潮派掀起了一股書法西化的狂風,他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脫離漢字的基本規(guī)范,令中國人讀不懂,破壞了中國書法的藝術規(guī)律與審美特性,不可不戒之。
我受性疏略,學迂林下,發(fā)此議論,正是俗語說的“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
本期評論責任編校單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