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改已成為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為了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很多語文教師都做了積極有效的嘗試。然而,在此過程中,有一些現(xiàn)象實在值得思考。
一、忽視文本,舍本求末。
文本即教材中的選文。這些文章皆文質(zhì)兼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
但遺憾的是,當前的語文課堂中經(jīng)常存在這樣的不良傾向:
1.“分組讀課文”。
面對較繁難的選文,許多教師的開場白往往是:“由于課文很長,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分某組分別讀課文的某部分,每組推薦一個代表,概述本組分讀的該段的內(nèi)容(或者是討論回答相應的問題)。”這樣,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只能是“瞎子摸象”。盡管老師說:“概括內(nèi)容時要兼顧全篇?!被蛘呤孪蠕亯|:“我們已經(jīng)整體把握了課文。”但他們沒有精讀全文,有的甚至沒有預習全文,如何兼顧?這種所謂的重點解讀,對學生個體而言,勢必肢解了文意,忽略了整體,漏掉了該掌握的要點,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語言,汲取文章的思想。
2.“大家討論討論”。
現(xiàn)在有一種傾向,語文老師怕“講”課。因為課改的評價機制認為學生應自主探究,所以教師對文本的處理方法常常是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語段)“討論討論”。于是,學生討論起來了,教室里熱熱鬧鬧,似乎學生在自主探究了。但仔細觀察就可發(fā)現(xiàn),相當多的同學不能馬上進入討論狀態(tài),進入討論狀態(tài)后,又不能談到點子上。而此時,教師顯得無所作為。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討論不能充分展開,老師就急忙“鳴金收兵”。討論往往流于形式,浪費了大量課堂時間。這種現(xiàn)象,朱自清當年就痛加斥責,認為是“與文本相去甚遠的變形,沒有什么用處”。
實際上,“自主探索”并沒有錯,“討論”也沒有錯,關(guān)鍵是如何操作。這就要求老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精心設計討論題目,題目難度要有層次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師適時給予恰當?shù)闹笇АGf不可走形式,落了個熱鬧過后一場空。
3.“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新課改要求老師不可對文本狹隘處理,把文本作為“政治教化、道德滲透的材料”而“科學閹割”。于是課堂上常聽到“請同學們就XX各抒已見”。個別學生確實能談出個人的獨特見解。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文本任意解讀甚至曲解、誤讀,而有些教師對此“獨特見解”不但聽之任之、不加引導,反而一概肯定,認為有創(chuàng)意。這樣不僅不能使學生從課文中向語言大師學習經(jīng)典的書面語言,挖掘出文本的潛在價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是非觀念,導致學生價值觀的混亂。
4.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教學旨在使學生能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并接受祖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熏染。教學時應把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放在首位。但遺憾的是,在課堂上經(jīng)??梢妼ξ难栽~的教學蜻蜓點水,以檢查帶過,教師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文章的思想探究、拓展延伸上。有的教師把文言文的結(jié)構(gòu)也能教上45分鐘。比如蘇洵的《六國論》,正反論證已很清楚,何必再花大氣力舍本求末?
二、追求看點、嘩眾取寵。
1.學生的表演
學生的課堂活動老給人做秀的感覺。如教學《名人傳序》,一生彈吉它,一生在此伴奏下復述貝多芬的故事。穿插兩個學生表演的貝多芬與別人的對話場景。其他同學在下面當觀眾。表演用了十五分鐘,然后老師說:“現(xiàn)在我們學習本課”。觀者才大悟,這是導入、引子,為的是激趣與創(chuàng)設情景。
這樣的創(chuàng)新浪費時間、矯揉造作,忽視了大多數(shù)學生。
2.增大課容量
增大課容量往往采用多媒體。屏幕上打些作者介紹、名人名言、課文結(jié)構(gòu)等文字,加上些漂亮的圖片,甚至大段的賞析性語言,甚至教材全文,再加上拓展需要的材料。這些材料的運用是:教師讀、學生看,以為一讀一看就完成了知識的交接任務,這和葉圣陶所批評的“一講一聽,交接包袱”又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多媒體運用,豈不是違背了語文教學以“語言”為主體的初衷?
3.教師的“激情”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是得有激情。但這樣的激情是否可取?
有些教師在講臺上的表情如秋天的云,變化莫測,一會笑、一會惱、一會恨、一會嗔;課堂動作更是豐富多彩,一會食指直指某人,說:“你給我回答!”一會揮手不屑而失望地說:“你說錯了!”一會兒又笑彎了腰,嗔道:“你說的什么呦!”這樣的“激情”表演,與文章內(nèi)容關(guān)系并不太大,只會給學生一種“煽情”之感。還是把心思放在語言的錘煉、課堂主導的收放自如上。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語文課改更是艱難,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住語文教學的特點,有的放矢、恰到好處地創(chuàng)新,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雷秀筠 陜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