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陵
獲文化 部第六屆文華大獎及包括音樂在內的六個單項獎的舞劇《邊城》,我有幸參加了該劇音樂的排練、演出及錄制工作,雖然許多年過了,但劇中具有獨特個性的音樂,至今仍在我耳邊繚繞,耐人回味……
《邊城》的音樂是一項宏大的工程,涵蓋了作者平時積累的大量湘西少數民族的音樂素材和作者對該劇本的深刻理解,更有不同凡響的旋律才華。楊天解正是通過《邊城》的音樂創(chuàng)作,把湘西原始、質樸的音樂素材,加以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他深厚的音樂和聲理論基礎,《邊城》的舞劇音樂旋律優(yōu)美、韻律獨特,融民族性與現代性為一體,深愛廣大音樂愛好者和觀眾的喜愛。
《邊城》的音樂創(chuàng)作是以有調性的旋律無調性的和弦伴奏運用為主的現代作曲及配器技巧,巧妙的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相結合,使整個音樂匯通全劇,聽起來清新、自然,更有時代感,使人耳目一新。下面就《邊》劇的《渡口》、《賽龍舟》、《跳喪》的音樂片段,談談自已的體會。
《渡口》一葉小舟載著翠翠父女二人,弦樂拉著碎弓,由我省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娓娓唱著一首動人的山歌,像講一個動聽的故事,古箏的琶音似潺潺流水,而山歌的間奏用長笛演奏出了具有現代意識的旋律,很好地揉進了山歌之中。作曲者用我省花垣縣的民歌作為主要基調,從中提煉出4個基礎音:5、6、1、2。用調性游離的手法,將這4個音組成以下8個音列:7#、1、#4、#5、#6#7、#2、#3進行旋律、和聲配器的組合,使《邊》劇的音樂既保留了原始的音樂素材,又使其成為多調性的結合體,大膽地拋棄了傳統(tǒng)的調性,用不協(xié)和的旋律,使其更有擴張性,人們聽覺想像的空間更大,在這段音樂中加上了清脆的鋁片琴敲擊聲,就仿佛把人帶到了神奇、美麗的湘西,令人陶醉、回味無窮。
《賽龍舟》這段音樂是烘托舞臺上的演員觀看龍舟比賽的熱鬧場面,曲作者用
來作為一種象征力量及群舞的激情旋律。開始是木管、弦樂演奏,由銅管吹出有力的協(xié)奏,爾后又輪番反復,由不同的聲部交叉演奏,弦樂木管奏出和的和弦、銅管有力爵士風格的協(xié)奏,嗩吶的激昂、大鼓的沉重,把一個賽龍舟場面搞得熱氣騰騰。特別是反映舞臺演員在劇中爭執(zhí)誰輸誰贏的場面中,作曲者甚至讓樂隊的演奏員自由演奏出不同的音,分開聲部演奏#5#1#2、2#5#4、1#3#5自由發(fā)揮,即興演奏,頓時大家吹的吹、拉的拉、喊的喊,亂成一片,在指定的節(jié)奏范圍內又停下來,開始我們都不理解,后來看了全劇的演出,我們才恍然大悟。
在《跳喪》中,曲作者以不協(xié)和的和聲,用了兩支民樂的低音大嗩吶,發(fā)也了:
野性的吶喊,充分地表現了劇中翠翠的父親的悲痛心情,也取得了非常好的音樂效果,全劇自始至終紋理清晰、配器大膽而又自然,充分體現了作曲者全面的深厚音樂功底。
楊天解老師與湘西的山山水水的著深厚的感情,他采風去的最多的地方也是湘西,是那一座座青山、一灣灣碧水激起了他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雖然湘西的山水世世代代都是這樣的美,但是進代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人們對音樂的追求也不會停留在傳統(tǒng)的規(guī)律里。于是他決心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最現代的寫作技巧來描寫湘西,把這種新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付之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他做到了。但是做的不是那樣容易,促促的疑惑,甚至否定,這樣的音樂行嗎?這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探索精神的音樂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徑的歷程,正是他這種精神使他獲得了成功。
《邊城》上演后,好評如潮,人們聊醉在其美妙的音樂中。音樂的創(chuàng)作在舞劇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告訴人們新事物、新的概念的出現,是要擔風險的。楊天解的《邊城》音樂從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中脫穎而出,這種控索與創(chuàng)新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追求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