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逸飛
“不到長城非好漢”,出自毛澤東1935年10月7日率領紅軍翻越六盤山,騎在馬背上所吟的一首《清平樂》:“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固原市西南,據(jù)說山路狹窄,登山時要盤旋多重才能到達峰頂。詞中的“蒼龍”,在中國傳統(tǒng)中,是一種兇神惡煞,但據(jù)毛澤東自注,“蒼龍”指的是蔣介石。
至于詞中的“長城”,一般認為不是指真正的“長城”,而是借指長征的目的地。但當時毛澤東身在寧夏六盤山,寫詞時借用“長城”這個意象,也不是無緣無故,因為中國自秦至明的歷代長城,在寧夏都有遺跡,因此寧夏才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
“長城”在明代稱為“邊墻”,當時在寧夏境內(nèi),便有西長城、北長城、東長城和固原縣的內(nèi)邊墻,長度約一千多公里。如今旅游寧夏,在六盤山所在地固原市,其城北的秦長城遺跡仍清晰可見。
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后經(jīng)歷代王朝陸續(xù)修筑。如今跑到北京參觀的“長城”,修筑于明朝,其特色是磚石結構,廣泛運用石砌、磚砌和磚石混砌之法。
明長城由渤海山海關伸展到甘肅嘉裕關。若要看更早期的長城,例如漢長城,便要跑到甘肅敦煌的玉門關。歷史記載,在漢武帝時期,為解匈奴之患,曾在河西走廊修筑東起蘭州河口,西至敦煌以西,綿延一千五百多公里的防御設施,史籍稱為“漢塞”,遺跡至今猶存。
筆者曾于2000年訪尋敦煌玉門關,所看到的“漢長城”,保存尚算完善,并無高大城墻,也不是磚石結構,其構成基本上以塹壕、土壟、塞墻為主,用砂礫石夾著蘆葦間隔壘壓而成,其烽燧(即烽火臺)附近更有完好的積薪處,而局部地區(qū)則以山崖、河流為屏障,在古代軍事上確具防御作用。
“不到長城非好漢”,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到北京的長城,目的正是想做一條“好漢”。長城景色壯麗,尤其是登上八達嶺,放眼四野,但見長城隨著山勢曲折起伏,蜿蜒伸向遠方,峰巒疊翠之中不見首尾,氣勢磅礴。但游覽長城其實并不艱難,乘車從北京向西北走約六十公里,兩個多小時就可抵達居庸關,連穿上高跟鞋的嬌滴滴小姐,登上長城也無問題,何須勞煩好漢。
登上北京的長城,令我忽然想起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p>
幽州臺在哪里?幽州臺即薊北樓,是戰(zhàn)國時燕都薊城北部的門樓。如今若站在北京北三環(huán)路的薊門橋,也許仍有機會遠眺這個幽州臺。在古時,這是個著名的大戲臺子,但今天變成存放木頭和大樹根的倉庫,在該處已難重拾陳子昂的感慨,反而萬里長城仍能給人以歷史感,以及世界觀。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說的是歷史,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一直到今天的“神舟六號”升空,把一頁頁歷史貫串?!澳钐斓刂朴啤保f的是空間,把空間擴闊來提升世界觀,這是胸懷歷史,放眼世界的境界,時空交錯,怎能不“愴然而涕下”?
可是若身處玉門關的漢長城,則是另一番感觸。當遙望沙丘峰巒,胡楊野卉,在荒涼蕭瑟的沙漠之中,便難禁凄涼之感,更想起漢代守長城的戍卒,冒著風沙苦戰(zhàn)。這是唐代王昌齡一首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人將眼前明月下的邊關,與秦代筑關抗胡及漢代關內(nèi)關外與胡人作戰(zhàn)的歷史聯(lián)系,令“萬里長征人未還”,成為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共同悲劇,而“但使龍城飛將在”,也成為世世代代人的共同愿望。
如果遠方有戰(zhàn)爭,例如在伊拉克、以色列,把這首詩送給被戰(zhàn)爭蹂躪的苦難者,“長城意識”足以令他們同聲一哭!
還有一位唐代詩人常建寫漢長城更為慘烈,他的《塞下曲四首》有一首說:“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苯袢账?,雖然已是“長城髑髏飛作灰”,黃沙與骨灰難以分辨,然而在中國人心目中,長城已不僅是古代一項偉大工程,更是一種精神象征,一個文化載體,囊括了二千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黃梅玲摘自《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