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最近一個廣受輿論關(guān)注的話題是,自今年七月起,全國各高級法院對所有死刑二審案件都進行開庭審理。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質(zhì)正義,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為提高辦案質(zhì)量提供了重要的程序保障。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變化,卻沒有引起廣泛關(guān)注,那就是:最高法院明確要求各高級法院在死刑案件二審中,應依法獨立公正地審理,除法律適用問題外,一律不得請示最高人民法院,無論事實問題、證據(jù)問題,還是程序問題,都不得請示。
好一個“不得請示”!雖然最高法院這次要求的是死刑二審“不得請示”,然而我認為,這是對法院審理過程中的請示與指示現(xiàn)象明確地亮出了“紅燈”。
死刑案件審理,人命關(guān)天,當然應該慎之又慎,嚴格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不能先請示獲得了一個指示后再作判決,誠如最高法院院長所說的,“先請示了,雖然與最高法院取得了意見一致,卻使被告人失去了一次自我辯護的機會,很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錯誤”。然而.即便是一般的案件審理和一審審理,我覺得也應該“不得請示”,在這方面,我們理應有“得寸進尺”的期望。
先設(shè)想一個情景:某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不服,那就上訴。然而他不知道,一審的這個判決,其實就是二審的意見。他當然更不知道法院系統(tǒng)還有一套請示與指示的“規(guī)則”.他的那個案子,判決前早已請示了二審法院。所以,某當事人的上訴,將必定是徒勞無功的。這就如一名司法工作者所說的,你這個案子還在一審的時候,也許其二審已經(jīng)完成了。
事實上,法院系統(tǒng)存在請示與指示現(xiàn)象,是審判行政化的典型表現(xiàn),積弊已久。許多一審法院自甘下級,而二審法院也以上級自居,被監(jiān)督與監(jiān)督的關(guān)系。在請示與指示后,變成了上下級之間被服從與服從的關(guān)系。這樣一套行政化的操作程序。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本來,無論是一審還是二審,都必須獨立審判,如果一審法院根據(jù)請示后所得的指示判決,實際上也就破壞了作為具有司法救濟功能的“二審制”,如果二審法院這一沒有根據(jù)當庭質(zhì)證所作的指示精神是錯誤的,那么。當事人將永遠蒙冤,永無“平反昭雪”之日。這顯然違反法治精神。
馬克思說:“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钡挛纸鹨舱f:“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兩句話,一個意思,即一審法院二審法院,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是法律帝國的首都”,它們惟一要服從的是法律.而法官,更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他不聽從任何人的指示,不屈服任何人的威權(quán),他只對證據(jù)負責,對法律負責。只有這樣,法官才能獨立判案,也才能真正落實司法公正。
我們一直在說,司法公正,既可以顯示法律的威嚴。又可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如果法官在開庭前已經(jīng)請示在先,即已經(jīng)有了判決結(jié)果,那么,所謂的當庭質(zhì)證,還不是“演戲”?即使這樣的指示精神是正確的,也已經(jīng)丟失了程序正義。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得請示”在法治建設(shè)過程中的意義非常深遠。它所努力擯棄的就是非法律的操作程序,即缺失正義的程序,所努力維護的,也就是法律的尊嚴,以及司法的公平和正義。
【原載2006年9月19日《文匯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