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忠
社會是學生最熟悉卻又最易被忽略的寫作土壤。雖然他們受到社會的全球化、市場化、功利化的影響。但似乎對周邊的一切卻又很漠視,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圈子十分狹窄,既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又缺乏對社會的深入思考,所以筆下只有陳舊的題材、蒼白的思想、庸俗的感情和概念化的語言,總之學生處于“失語”的尷尬里,就應該喚起學生對社會的更多關注,尤其是對周圍潛滋暗長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葆有一顆善感的心靈。這樣才會寫出新意,寫出個性,寫出動人的社會風采;也才會謳歌崇高與偉大,鞭笞卑賤與邪惡。總之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我們當前的社會生活,對社會進行梳理、審視與思考。
一、感悟生存
這是個和平的時代,在發(fā)展的大潮流下,社會正開足馬力向前奔跑。這是個富庶的時代,人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生活更美好。面對生存,我們會有更多感動與思考;面對變化迅速的社會,反觀人類的生存境遇會發(fā)現(xiàn)有著諸多耐人尋味的問題。
(一)弱勢群體
l、社會廣角鏡:
①2005年9月農(nóng)民工王斌余因父親腿被砸斷急需用錢,便找老板多次討要工錢,未果。此后他找勞動部門,找法院,都無濟于事。走投無路的王斌余又折回包工頭家討薪,被罵成“像條狗”,遭到拳打腳踢。極度絕望和憤怒之下,他連殺4人,重傷1人。
②江蘇盱眙農(nóng)民張浩林在南京鼓樓廣場獻血車前要求無償獻血,一位女工作人員看到農(nóng)民打扮的張浩林,竟拒絕了這位農(nóng)民無償獻血的要求。理由是“只有南京戶口的人才能獻血”。
③長年在新疆承包建筑工程的一對夫婦,把正在小學讀書的兒子托付給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報酬是每月300元。孩子剛離開父母時非常聽話,學習成績還不錯,可是不到兩個月就像是完全換了一個人,不但不學習,而且經(jīng)常和別的孩子打架,喜歡在小哥們中當“老大”。看管他的教師卻喟嘆:“孩子又不是親生的,管得輕不起作用,管得嚴又怕得罪他父母,‘留守兒童真難帶。”
④一項針對性很強的調查指出:青壯年勞力走出家門,到城市里打工掙錢,一個家就全扔給了妻子們。而這些“留守女”們需要贍老養(yǎng)小,操持家務,耕作農(nóng)田,飼喂家禽,在付出艱辛勞動的同時,還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沉重的精神負擔。前不久,鎮(zhèn)原縣對全縣農(nóng)村婦女身體健康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75%的婦女患有腰肌勞損病,而這些患者中,有90%是“留守女”。
現(xiàn)象剖析:農(nóng)民工目前是在經(jīng)濟和社會雙重作用下的弱勢群體,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傷病得不到醫(yī)治,工資無故扣發(fā)等司空見慣,違犯《合同法》與民工簽訂無效合同欺騙民工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打工族”子女教育受到影響,部分子女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受到侵犯,農(nóng)村“留守女”境遇悲慘,農(nóng)民工備受城市的歧視。
這與不合理的農(nóng)民工制度有直接關系。正因為農(nóng)民工沒有自己的組織資源,因而沒有能夠參與市場博弈的平等社會地位。說白了,農(nóng)民工利益受損,正是這種政治權利缺失的反映。我們社會結構發(fā)育的不健全,包“城鄉(xiāng)分治、一國兩策”的戶籍制度,都必須深刻反思,盡快改革。
2、經(jīng)典展示廳:
①就在我轉身要走時,一對父子的孱弱身影打著我的目光。我的目光趔趄著。那孩子七八歲,衣著單薄,一件紅黑相間的小棉襖吊在上身,褲子墜下來褲腳淹沒了他的鞋子;而三十多點的父親背著一只碩大的塑料袋。走過我們身邊時,就像一座會動的山。我知道他們是不容易的,即使能走到這兒,走到我們這座繁華無比的城市,是經(jīng)歷了多少艱難啊。
……他們仍舊在我面前踽踽著,風像冰刀子一樣飛割著他們無任何防護的脖子。父親對兒子說著土話,那土話的大意我明白:兒子,你爸帶你出來就是想找活掙點錢,田,都扔給你娘了。兒子,你將來要好好讀書,像城里人一樣活著。父親抓著兒子的小手,然后朝城市的東邊走去。陽光隱隱地射向了天空。(節(jié)選自:樵夫《找活》)
對父子的勾勒著重在他們的貧窮與艱難,大塑料袋像“一座會動的山”;而他們樸素的愿望只是希望著后代的生活更美好,樸素的語言里凝聚著濃濃的親情。那陽光似乎暗示著他們未來生活的美好,也暗藏了作者的希望。
②不是老總,我只是民工/我像螻蟻生活,沒有人關心/我不是富翁,我只是民工/在夜里吼支歌,幻想扮英雄/我沒有政治家們的野心/也沒有商業(yè)家們的貪心/我只想討回拖欠的月薪/至少還能買米三斤/想投訴卻找不到路徑/想自殺還要被判三年徒刑/打得我遍體鱗傷牙齒掉光/才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訓/從鄉(xiāng)下到城里為糊口而努力/想不到社會主義也有人蠻不講理/雖然我窮過你但我們是平等的/虧你還受過教育習慣狗眼看人低,沒天理/我不是男傭,我只是民工/但現(xiàn)實的壓迫,讓窮人傷心/我不是孬種,我只是民工/我能干體力活,勞動最光榮/我只是民工(歌曲《我只是民工》)
模仿歌曲《我不是黃蓉》,用對比的方式展示了民工的辛酸:無人關心,只能在夜里歌唱,工資拖欠,經(jīng)常挨打。心中雖有許多樸素的愿望,卻只是空中樓閣。以歌曲的形式來展現(xiàn)更能引起人強烈的共鳴。
③鞠廣大低著頭,看著自己的鞋子自己的腳步。影子和鞋在一起,影子和腳步在一起,影子和地上的沙石在一起,影子在沙石上的滾動猶如一只球在工地上滾動。這時,鞠廣大發(fā)現(xiàn)自己仿佛一只滾動在工地上的球,眼睛突然瞪大:他就是一只滾動在沙石上的球,工頭踢他,工長踢他,兒子踢他,日子和李節(jié)踢他,災難和禍事也要踢他,一只球馬上就要滾出工地,這就是他鞠廣大的命運!(節(jié)選自孫惠芬《民工》)
由球的命運聯(lián)想到自己的命運,比直接的比喻有韻味得多。球被踢,自己也被踢,踢在他命運里的是各種壓力與苦難。他必須在這些壓力和苦難里尋求生存,這就是民工的處境。
3、思維發(fā)散:
①民工以頑強的毅力在城市的夾縫中生存著,他們是最有韌性的群體。盡管他們總是遭遇不公正的待遇,飽受社會的歧視,但他們不是更多的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努力在城市尋找屬于自己的空間,為了適應工種和當?shù)氐臈l件,還不斷通過各種培訓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不斷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韌性的另一面則是剛性,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權益奔走呼號,漸漸學會了用法律去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思維更為開闊,思想更為開放,為著追求自由不懈奮斗。
②他們對子女的摯愛和對故土的眷戀又讓艱苦的生活煥發(fā)出人性的光輝:為了生活過得更好只好離開家庭,到處漂泊,樸素的愿望只是為了整個家庭生活更為美好,是對自身生活處境的改善,或者只是為了子女的將來。
③城市居民表面的得體反襯出人格的卑下。城市部分民眾對民工的歧視,反映了人們頭腦中深層的等級觀念和自私自利的人格。
④工廠老板利欲熏心。利益在他們的人格天平里占有了太多的分量,為著自己的利益卻肆無忌憚地損害他人的利益,肆意盤
剝工人。所以我們更需要呼喚對此進行社會道德的譴責、社會法律的制裁、社會群體的監(jiān)督,還社會以公正。
(二)人在旅途
l、經(jīng)典展示廳:
①踏著沉重的腳步,歸鄉(xiāng)路是那么的漫長,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呦,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呦,我已厭倦漂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眼里是酸楚的淚。那故鄉(xiāng)的風和故鄉(xiāng)的云,為我抹去創(chuàng)痕。我曾經(jīng)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xiāng)的風和故鄉(xiāng)的云,為我撫平創(chuàng)傷。(《故鄉(xiāng)的云》)
歸鄉(xiāng)的路為何如此漫長,因為外出闖蕩卻僅存空空的行囊;但人的心又只有故鄉(xiāng)可以依戀,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那是最后的家園,漂泊的創(chuàng)傷只能在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中得到撫慰。這里展示的是矛盾復雜的心理:想停止流浪又不得不流浪。
②流浪的二胡總要催生眾多流浪的心靈,催放眾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個極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臺門深、烏瓦粉檐廊棚長,遍地市肆的江南,在青草池塘蛙鼓稠、鶯雛聲里碧禾弄,處處鄉(xiāng)野的江南,類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靈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江南市肆和鄉(xiāng)野里有眾多生生不滅的流浪的靈魂。我們傷感地承認,在江南絲竹中,二胡也許最具有悲劇性格。這種悲劇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屬于流浪的本性,還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靈魂的揮灑?
一方水土的精靈,一盈風情的血脈,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種悲苦和困頓、一種滄桑和無奈,更是一種忍耐和堅忍、一種奮進和抗爭。它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態(tài)永遠都不能消解。(陳榮力《流浪的二胡》)
二胡的流浪是阿炳的流浪,是藝術家的流浪,在流浪中磨礪自己的意志,錘煉自己的思想,并引導人走向流浪的另一層意蘊:流浪是一種忍耐和堅忍、奮進和抗爭。
③待到沉重的國門轟然開啟的時候,你已過而立之年。漂泊的青苗終于抽穗。于是,你淚別妻兒,毅然上路。所乘的不是玄奘的白馬,也不是俄國旅行家的帆船,而是一只銀色鐵鳥,扶搖翻飛一晝便到了夢中的島國?,F(xiàn)代人的漂泊竟是如此簡單!(摘自《漂泊》,載《讀者雜志》)
漂泊海外更能讓人體驗出家園對個人的意義,沒能漂泊時很迫切地向往著外面的世界,但一旦漂泊出去之后,又會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2、思維發(fā)散:
新世紀里人們似乎都在漂泊,都在追尋著自己的歸屬,追尋著自己的家園。他們一次次掙脫家園,不斷地逃離家園,等到真正逃出之后又念念不忘著自己的家園。“追尋——逃離——眷念”的過程中鄉(xiāng)情是主體,逃離是過程,歸來卻是必然的結局。這就是新時期的悖論。
①家園意識:家園才是我們的歸宿。家園是最溫暖的港灣,它引起人無限溫情的懷想。漂泊既是身體的漂泊、也是精神的漂泊;家園不僅指真正的鄉(xiāng)土,更指精神的家園,它是我們思想的皈依、靈魂的住所,是常處于苦悶之中希望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之人的必然寄托。
②苦悶心理:漂泊者無所皈依,不知何處是歸程,希望尋求自己的歸屬;或許是一種偉大的寂寞,行走在自己的思想沃土上,奮然前行;或許是思想的逃離,逃離是為了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成長,更是因為有所追求?;蛘呤遣慌c世沉浮的高潔追求,是反叛庸俗的果敢行為。
③精神追求:追求是人類永不能消解的另一種生活的姿態(tài),以忍耐與堅忍、奮進和抗爭為主要內涵。
但或許又是這樣:漂泊者在超越圍城時卻又進入了另一個大的圍城;但是并不等于因為害怕進入另一圍城就不愿超越這一圍城,因為這圍城畢竟要比以前的圍城更大,所以也比以前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而人類的發(fā)展正是有這些漂泊者的存在,才讓人們觀念得到更大的解放。
(三)苦難命運
l、經(jīng)典展示廳:
①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當牽?;ǔ蹰_的時節(jié),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史鐵生《我與地壇》)
遭遇了巨大挫折的史鐵生,在地壇里展開了自己對生命的思索,衰敗并不荒蕪的地壇、偉大的母愛、地壇里其他人的執(zhí)著追求都給他以生命的動力。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給命運,然后再設法調整自我與命運的關系,力求達到一種平衡,從而超越了苦難,獲得了生命的自由。
②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蛟獾娇嚯y時,它便醒來了。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之為苦難,正在于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不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于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tài),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當我們遭到厄運時,我們忙碌的身子停了下來。厄運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眼光。古羅馬哲學家認為逆境啟迪智慧,佛教把對苦難的認識看作覺悟的起點,都自有其深刻之處。人生固有悲劇的一面,對之視而不見未免膚淺。當然,我們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紅塵。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摘自周國平《面對苦難》)
苦難與幸福是孿生姊妹,因為他們都給靈魂以震撼,也因為靈魂被震撼而具有了某種精神價值。而苦難更讓我們獲得看清人生世相的可能。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羲之將命運問題放置在恢弘的宇宙里,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里,故而一切個體生命就變得渺小了,一切不順心、一切坎坷的遭遇也變得更為渺小了,從而縮小了不幸。
2、思維發(fā)散:
在遭遇生命的苦難時,是悲觀的沉淪,還是積極的進取,是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視為不如意的,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那么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