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平
我到鄉(xiāng)間走親戚時,聽蹬三輪的表姐夫講了一件親歷的事。
他家附近有個監(jiān)獄,星期天,常常有人趕來探監(jiān)。那天,表姐夫拉了一個看樣子很有錢的人,那人問他要多少錢,表姐夫因為太累,懶得說話,只伸出兩個手指,意思是兩元。誰知那人毫不猶豫地掏出20元,二話不說,匆匆鉆進監(jiān)獄。
表姐夫是一個老實人,當時,還沒有回過神,后來,他總覺得多收人家的錢有點內(nèi)疚。于是,學經(jīng)濟學的我,給他講了以下幾個故事:
“發(fā)明大王”愛迪生有件逸事,說是有一次,他想把一項新發(fā)明賣給某個廠商。在交易的前一天晚上,他與夫人商議該要價多少。他不知可賣多少錢,當然希望賣得越貴越好。于是,他發(fā)了發(fā)狠,說:“起碼也得要3萬美元?!钡鹊降诙煲娒嬲勁校瑢Ψ阶屗_價,他突然忍住了,沒有說出口。這時,對方先說了,“給你5萬美元如何?”愛迪生心中竊喜,立即成交。這用經(jīng)濟學的說法就是,作為賣方的愛迪生,一下子多得兩萬美元的“生產(chǎn)者剩余”。
我在報上還讀到這樣一件事情。在中國企業(yè)購買外國技術(shù)的一次談判時,對方要價50萬美金,而我方能接受的價格最多是35萬。談判陷入僵局。這時,中方的一位女翻譯提議暫時休會。送外方代表出會議室時,中方翻譯惦記著她在讀中學的女兒昨晚背的一個英語單詞“被2除”,無意中順口說了出來。第二天,重開談判時,外方代表開口就說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shù)字:“30萬元”。原來,他正好聽見“被2除”,以為這是中方的出價,連夜打國際長途電話與公司領(lǐng)導進行磋商,最后決定把價格降到30萬元。但比中方原來的底線還便宜5萬,這是作為買方的中國人獲得的“消費者剩余”。
所謂“剩余”,是指一個人對一個商品(包括物品與勞務)愿意成交的價格,與實際成交的價格之差。每個人對某個商品的評價是不同的,因為這個商品對每個人的效用不同。一般來說,總是賣者的評價要低于買者,這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都是專業(yè)化生產(chǎn),一個生產(chǎn)者的大量商品要賣給消費者,按照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第一個商品的效用最大,以后逐漸遞減,所以,鞋匠手中的一雙鞋,對本人來說效用很小,而對消費者來說,這雙鞋的效用極大。
效用不同,評價不同,因而每個人愿意成交的價格也就不同,買者愿意支付的價格,一般總是高于賣者同意出售的價格。這個價差,就是“剩余”的來源,也是最后可能達成交易的區(qū)間。如果沒有“剩余”的存在,一般是難以成交的。然后,通過雙方的協(xié)商,最后達成一個成交價,從而將“剩余”一分為二:“消費者剩余”和“生產(chǎn)者剩余”。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剩余”多一些,只要是雙方自愿的交易,實際成交的價格,是不會逾越雙方的“底線”的。也就是說,只要是雙方自愿的交易,一定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只是雙方的好處有大小而已。
而“消費者剩余”和“生產(chǎn)者剩余”孰大孰小,就要看雙方交易時的談判技巧。在這里,重要的博弈是在不泄露自己底牌的同時,探清別人的底牌。
最近,一個集團公司總裁說了一個故事。那年,有家外國公司想投資參股他的公司,說好要20%股權(quán)。當時,他的凈資產(chǎn)是2000萬元,賣20%開價多少呢?800萬元可以,1200萬元也可以。他壯了壯膽,一開口就是3000萬元。沒想到對方立即同意。
這么大的一筆交易,討價還價僅用5分鐘。后來,他才知道,對方當時急于進來,不惜代價,若開價不高于6000萬元,對方是不會討價還價的。聞知后,他極度震驚,說:“在這里,我是有慘痛教訓的?!?/p>
看來,這樁買賣的“剩余”如此之大,“獅子大開口”也不過是“老虎舔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