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眾傳媒語境下文學的精神走向

2005-04-29 00:44:03楊芳芳
長江文藝 2005年12期
關鍵詞:副刊網(wǎng)絡文學短信

楊芳芳

我國是一個注重文史教育的國度,國人對文史知識亦情有獨鐘。凡中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幾個歷史英雄、文化名人,至于“孔圣人”三字,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中國對文史教育的重視決定了中國人普遍的文學素養(yǎng),而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又決定了其對文學的接受、消費、價值判斷及精神生存狀態(tài)。這原本不難理解,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便是文學教育,而大學普遍開設的“大學語文”教育,更強化了文學素質教育的審美內(nèi)涵和精神內(nèi)涵。然而當我們認真考察文學素質教育的環(huán)境,當我們以傳播學的視角來考察文學教育的“現(xiàn)實結果”時,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文學教育與文學教育的“結果”竟有相當?shù)木嚯x,甚至有些“大相徑庭”。對這種“距離”的描述,我們可以用幾個“問題”來“佐證”。如人們明明知道《紅樓夢》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應認真地反復地細讀,卻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將其置于一旁,反而花大量時間去讀那些消閑的、漏洞百出的通俗讀物;再如,人們明明知道純文學刊物如《人民文學》、《收獲》、《鐘山》、《長江文藝》、《上海文學》等刊物上刊發(fā)的作品,其審美價值要豐富得多,卻總是對其匆匆作一瀏覽,而捧著報紙副刊,津津有味地、不惜時間與精力地閱讀刊發(fā)于其中的“文學零食”(當然報紙副刊上也刊發(fā)有大量的值得細讀的作品)。這說明,受眾所接受的文學教育及其既有的文學素養(yǎng),使其對文學文本的價值追求有一個較科學的判斷,而其文學消費內(nèi)容卻又是另一回事,其文學消費實踐與其對文學文本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兩回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精神”與“實踐”的“悖論”呢?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悖論”,是因為大眾傳媒介入了人們的文學消費,大眾傳媒影響了人們既有的文學價值觀。

一、大眾傳媒使文學的價值體系發(fā)生了變化

在大眾傳媒不足以影響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的時代,談文學的傳播其實既沒有太大的理論意義,也沒有多少“現(xiàn)實價值”。文學傳播問題進入人們的學術視野,一個潛在的問題便凸現(xiàn)出來了,即文學傳播開始影響文學的價值訴求。要研究文學的傳播,則必須對文學的傳播媒介作一大致的“分類”,本論題研究的是大眾傳媒對文學價值訴求的影響,像《人民文學》、《收獲》、《長江文藝》、《鐘山》乃至《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等,便自然不在論者的研究視野之中。因為這些媒體(刊物)對文學的傳播,仍以尊重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為基礎,至于審美主體、接受主體(媒介受眾)如何,并非其關注的重點,更重要的是,這些媒介對文學的傳播,不受媒介(刊物)自身的限制。而大眾傳媒開辟文學欄目就不同。在大眾傳媒上開設文學欄目,首先要考慮的是符不符合大眾傳媒的“媒介性質”,其次要考慮受眾接受不接受,也就是說,大眾傳媒在進行文學傳播活動之前,就要考慮接受主體的價值取向,用業(yè)內(nèi)行話說,就是要“心中裝著讀者”。這必然決定了大眾傳媒對文學價值的“規(guī)定”與訴求。

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有必要對大眾傳媒上的文學傳播作一“概念性說明”。這里所言說的大眾傳媒上的文學傳播,指報紙上的文學副刊(包括長篇連載)、網(wǎng)絡上的文學網(wǎng)站、手機上的短信文本以及廣播小說欄目、廣播散文欄目、電視散文欄目等媒介上刊載播放的文學文本。為了和純文學期刊區(qū)別開來,一些生活類期刊如《知音》、《愛人》、《幸?!贰ⅰ渡虾I町媹蟆?、《家庭生活》等期刊上刊載的欄目名稱為“小說”、“文學”、 “格調”、“心情故事”等虛構文本,也由筆者納入“大眾傳媒上的文學傳播”這一論題中進行論述。

報紙上的文學副刊在業(yè)內(nèi)有“純文學副刊”這種稱謂。然而保留“純文學副刊”純正品格的文學副刊越來越少。目前較有代表性的“純文學副刊”有《人民日報》的“大地”文學副刊,《解放日報》的“朝花”文學副刊,《長江日報》的“江花”文學副刊,《湖北日報》的“東湖”文學副刊等等。1980年代后期開始,各類報紙媒體紛紛開設了一些“泛文學”專版、“大文學”專版,如《長江日報》開設有“人生百味”版、“隨筆”版,《羊城晚報》開設有“晚會”版,《楚天都市報》開辟有“隨筆”版,《武漢晨報》開設有“悅讀”版,等等。加之在報業(yè)副刊界已獲得品牌價值的《文匯報》的“筆會”版、《新民晚報》的“夜光杯”版、《揚子晚報》的“繁星”版等等??梢哉f就整個報紙副刊而言,這類“泛文學”、“大文學”類的文學副刊成了報紙文學副刊的“主流”。

網(wǎng)絡文學是隨著我國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的啟動而登堂入室的。網(wǎng)絡文學從誕生之日開始,一直處于爭議之中,當時許多人,包括一些學養(yǎng)深厚的評論家,也斷言網(wǎng)絡文學要取代傳統(tǒng)的紙媒刊載的文學作品。然而快十年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期刊《網(wǎng)絡文學》,辦了幾期便消失了。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網(wǎng)絡文學叢書”也像大森林里掉了片樹葉,悄無聲息。倒是有幾本長篇小說先在網(wǎng)上刊載,聚了不少“人氣”,然后出版出來,成了暢銷書。但這并不是網(wǎng)絡文學的成功,而是商業(yè)炒作的成功,而且其炒作的成功,最終還是以傳統(tǒng)的面目和讀者見面。然而網(wǎng)絡作為一種承載文學的載體,確實又為文學的生存找到了新的、應該說也更為廣闊的空間。從既有的網(wǎng)絡文學文本看,形式多樣,有不少創(chuàng)新的形式和內(nèi)容。但由于網(wǎng)絡文學缺乏相應的“準入制”,使網(wǎng)絡文學良莠不齊,質量區(qū)別太大,用一句話來概括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訴求,幾乎不可能。據(jù)有關方面統(tǒng)計,目前全國文學網(wǎng)站有5000余家,每個星期都有文學網(wǎng)站開通,每個星期也都有文學網(wǎng)站關閉,較有名的文學網(wǎng)站也只有橄欖樹原創(chuàng)文學網(wǎng)站、榕樹下原創(chuàng)文學網(wǎng)站、紅袖添香文學網(wǎng)站等十余家。

隨著手機的普及,短信文學成了不可忽視的文學現(xiàn)象,手機短信也成了文學的重要載體。2004年中國文壇一個重要現(xiàn)象就是對“短信文學”的爭議。2004年4月至8月,由海南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天涯》雜志和海南在線“天涯社區(qū)”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首屆全球通短信文學大賽”在全國范圍內(nèi)征求“短信文學”,由此掀起了關于“短信文學”的各種爭議。到了2004年9月,由《羊城晚報》文藝部、金羊網(wǎng)聯(lián)合舉辦“首期花地手機短文大賽”活動,把有關短信文學的討論引向深入。也許是因為“短信文學”的提法受到太多的質疑,他們干脆將征文命名為“手機短文”,而不用“短信文學”。但無論如何,“短信文學”這一命名開始在文學界流傳?!岸绦拧边@一名稱自英國于1992年成功發(fā)送世界上第一條短信開始,便已廣為流傳。在短信文學這一概念誕生以前的2002年,我國已出版了許多“短信選本”。當時還沒有人把手機短信視作文學傳播媒介,隨著“短信文學”意識的提高,手機短信成了人們不可忽視的文學傳播媒介,這一媒介同樣屬于大眾媒介范疇。

由于廣播小說、廣播散文所傳播的文學文本原本來源于其他媒介,只不過廣播開拓了這些文本的聽覺感受。應該說,廣播對文學的傳播是一種“再傳播”,電視也是如此,所以在這里筆者只是將電視、廣播作為大眾傳播提出來,談到其對文學精神價值的影響。電視、廣播這類媒體,不作為重點論述的對象。

我們考察了文學的大眾傳播媒介后,便可以回過頭來對這些傳播形式帶給文學的影響作基本的估計。以傳統(tǒng)的眼光看文學的價值體系,文學的價值體系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這三種功能又有著層次不同的區(qū)別,如認識功能有深有淺,審美功能更有豐富的內(nèi)涵。我們判斷一件文學作品價值的高低,并不是單向的,也不是單層次的。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解讀,我們當然首先要看它有沒有認識價值,看它有沒有教育價值,看它有沒有相應的審美價值,更進一步,我們判斷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我們還要看它有沒有為讀者提供豐富的解讀空間,也就是說,這部文學作品在被接受時,能不能形成相應的“價值體系”和“意義鏈”。我們常說“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林黛玉”,這實際上就是說《哈姆雷特》、《紅樓夢》在被傳播被接受的過程中,形成了相應的“價值體系”和相應的“意義鏈”。然而在大眾傳媒上,文學作品的價值認定,如上所說,文學副刊刊發(fā)文學作品,首先想的是接受主體,網(wǎng)絡上刊發(fā)文章,首先想的是能否吸引更多的讀者去點擊網(wǎng)站,而短信文學更要考慮文本接受對象,所以這些大眾傳媒均十分強調文本接受者的主體意愿,而對文本的創(chuàng)作主體或多或少有些忽視。這決定了這些文學文本的價值取向的單一性,甚至決定了這些文學文本的“服務性”。所以在大眾傳媒上所傳播的文學文本,不可能建立相應的“價值體系”和“意義鏈”,同時,它強調了文學的服務性。過去我們也曾一度強調過文學的服務性,但這種表述一直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性表述,以自在自為的文學價值認知的視角來看,把文學的“服務性”視作對文學接受主體的過分強調,只有大眾媒介才會這樣。

對接受主體的強調,體現(xiàn)在大眾傳媒的經(jīng)營策略上,就是這些媒體的市場意識。這樣說可能讓讀者有“一頭霧水”的感覺。大眾媒體是一種文化品種,但大眾傳媒所從事的也是一種經(jīng)營活動。大眾傳媒面對受眾,是一種文化讀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商品。這種商品屬性在根本上決定了其對文學的傳播,決不僅僅意味著“文學教育”和“文學審美”,它在實踐意義上,是把文學當作商品看待的,這決定了大眾傳媒上的文學文本一定要有商品價值。既然是商品,就要為買方考慮,這就是上文所言及“文學的受眾意識”、“文學受眾的主體意識”,再直接一點說,是“心中裝著讀者”。

總之,大眾傳媒使文學的價值體系發(fā)生了變化,它增加了文學的服務價值、商品價值,削弱了文學的可解讀性,即它不強調文學是否具有相應的“價值體系”,也不重視文學的“意義鏈”。實際上,我國目前的一些文化管理制度也開始關注藝術產(chǎn)品的商業(yè)價值,如一些評獎條例明確標出要重視票房價值,有些文學副刊不斷調整編輯思路,有的“純文學副刊”朝“泛文學”“大文學”的路上過渡,有的文學網(wǎng)站開通不久即關閉,有的文學網(wǎng)站不斷刊發(fā)色情文本以招徠點擊率。等等。所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以各種方式,強化這些媒體上的文學文本的商品屬性和服務功能,而對文學的教育功能、認識功能等,逐漸淡化乃至最后放棄。這也決定了大眾傳媒上文學文本“普遍低質量”的現(xiàn)狀。

二、大眾傳媒使文學帶上了新聞特色

早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人們對西方流行的“新聞小說”議論紛紛,《北京文學》還推出過“新狀態(tài)小說”的試驗寫作。然而,以實驗室的方式來探索“新聞小說”的可能性,會受到種種限制,也受到美學的嚴峻挑戰(zhàn)。新聞小說的種種言說為小說創(chuàng)作留下了怎樣的“精神遺產(chǎn)”,有待理論家去進一步分析研究。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隨著大眾傳媒在處理文學傳播方面積累的經(jīng)驗的日益豐富,文學和新聞的嫁接日益受到大眾傳媒的重視?,F(xiàn)在很多報紙都開設了“新聞故事”版、“新聞故事”欄目,如《楚天金報》每天有一個“新聞故事”版,《湖北日報》也開設有“新聞故事”欄目。這類版面(或欄目)刊發(fā)的明明是新聞,敘述方式卻又是文學的。文學常識告訴我們,敘述可以改變敘述對象的“可還原性”,敘述可以改變敘述對象的“真實性”,而且敘述可以使敘述主體的主觀意愿得以呈現(xiàn)。而所有這些,恰恰是新聞所不允許的,但這給文學研究提供了啟示,對研究大眾傳媒如何影響文學價值走向,提供了言說的空間。

為什么我們很難——幾乎不可能——在報紙副刊上看到先鋒實驗的文學文本?為什么報紙副刊刊發(fā)的詩歌文本越來越少?為什么短信文學很少——為了寫作該文,筆者讀了大量的短信文學文本,尚未發(fā)現(xiàn)——歷史題材的文學文本?為什么網(wǎng)絡上針對當下文壇所寫的評論文章會流傳得那么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眾傳媒對文學文本的選擇,均比較重視“針對性”,比較重視對當下生活的“文學描述”及有當下意義的“文學批評”。也就是說,大眾傳媒對文學的傳播,對所傳播的文學文本的選擇,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這些文學文本的“新聞價值”。換句話說,刊發(fā)在大眾傳媒上的文學文本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這些文本有著鮮明的新聞性。

大眾媒體上的文學文本的新聞價值至少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反映現(xiàn)實幾乎成了大眾傳媒上的文學作品的共性。只要我們對報紙文學作品稍稍作些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寫現(xiàn)實,抒發(fā)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知與感悟,是報紙文學作品的一大鮮明特色??l(fā)在報紙副刊上的文學作品很少談歷史,更少以歷史題材結構文章,即使在文章里談古論今,也多屬于雜文寫作,而且這樣的雜文談古論今的目的不是抽象意義的“發(fā)古之幽情”,而是借古喻今、借古諷今。從目前的情況看,報紙純文學副刊越來越被視為一家報紙的“品位之見證”,但決不允許其“開拓疆域”,相反那些“大文學”“泛文學”版面卻在報紙上“攻城掠地”,不斷地“搶占地盤”。以《長江日報》為例,目前純文學副刊有“江花”,而“泛文學”“大文學”版面,名義上只有“人生百味”版,但“生活周刊”上刊發(fā)的生活隨筆,大部分卻是頗有文學韻味的文本,“特別報道”版雖是一個新聞版,但刊發(fā)其中的文章卻是一篇篇報告文學作品,更別說“城周刊”開設有專門的談天說地式的隨筆欄目,那其實同樣是“大文學”“泛文學”意義上的文學文本。至于網(wǎng)絡文學、短信文學,其現(xiàn)實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報紙文學副刊上刊發(fā)的作品,要強得多。為什么大眾傳媒這樣重視“大文學”、“泛文學”文本?這是因為大眾傳媒服務對象不全是文學消費者,是因為大眾傳媒的消費者文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更是因為大眾傳媒本身就是直面現(xiàn)實、服務現(xiàn)實的。其二,大眾傳媒上傳播的文學文本,虛擬性普遍不夠,文學語言的實驗性不強。我們知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不講究語言美的文本,故事性再強,也不能說是一部有質量的文學文本。然而,大眾傳媒面對的畢竟是大眾,所使用的語言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范的漢語言,大眾所接受的敘述方式也具有普遍意義,如果在大眾傳媒上刊發(fā)語言實驗、敘述先鋒的文學文本,就有可能脫離讀者。同時大眾傳媒對時尚文化又非常敏感,大眾傳媒本身也是時尚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刊發(fā)其中的文學文本對時尚表述方式天然地有一種敏感。如一些網(wǎng)絡語言的流行,在一些報紙文學副刊上可以讀到“靚”、“哇噻”、“酷斃了”、“粉絲”、“帥呆了”等頗具時尚流行色彩的詞語。使用這些詞,不僅可以體現(xiàn)敘述對象的當下性,也可以體現(xiàn)敘述主體的現(xiàn)代意識,使整個文本體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其三,大眾傳媒上的文學文本的新聞性,還體現(xiàn)在這些文本往往把新聞和文學合二為一,為新聞與文學的嫁接真正成為可能。這一點上文已有所涉及,這里單獨提出來,是因為現(xiàn)在大眾傳媒對文學文本的價值訴求,普遍強調其“生活實感”。過去我們批評過“晚報文學”,批評過“小女人散文”,說這些寫作表達的是“杯中風波”、“小菜情緒”。的確,這些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無非是某某在某天買了500克白菜,某某在某個地方吃了頓可口的中餐,這種帶有極強“現(xiàn)場感”、“即時性”的新聞色彩很濃的文學文本,使新聞和文學的嫁接“落到了實處”。更重要的是,這類文章的寫作方式,有許多采用的是新聞的寫作方式,有的把最重要的內(nèi)容寫在前面,然后再寫一件事發(fā)生的過程,有的是把自己的某種感受寫下來,然后再寫這些感受是從哪件事情引發(fā)的,正像新聞的“倒金字塔”的寫作方式。應該說,這種寫作方式在大眾傳媒上的流行乃至“確立”,是文學新聞性寫作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也是大眾傳媒對文學價值走向的最大的影響。這一點有待筆者作進一步的研究,至于這種影響會給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什么樣的“精神遺產(chǎn)”,更需要筆者另外的專文作闡釋。

三、大眾傳媒對文學的人文價值的整體破壞

我們收集資料、多方搜集“證據(jù)”來談大眾傳媒對文學價值走向的影響,最后的“落腳點”究竟在哪里?換句話說,我們進行文學傳播研究有沒有什么人文目的?說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似乎過于嚴重了些。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也可視作筆者作此文的深層意愿——是我們的文學價值走向確實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癥結”,恰恰在大眾傳媒那里?!拔膶W價值走向確實出了問題”,在本文,也許只能算是“壓在紙背的問題”,但筆者之所以不想把它真正“壓在紙背”,是想為大眾傳媒究竟該如何進行文學傳播提供一點切實的思考。

我們說大眾傳媒改變了文學價值體系,我們說大眾傳媒使文學與新聞的嫁接成為了可能,我們還說,大眾傳媒使文學的價值走向一步步背離“虛擬世界”,等等。乍看起來,似乎是大眾傳媒使文學價值的內(nèi)涵和外延得到了拓展,其實不然,這是對文學根本屬性的背離,是對文學這種審美形式的極大破壞。

首先,大眾傳媒使文學的價值取向一步步朝新聞化方向走,使文學的娛樂性、消閑性得到強化,卻使文學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缺乏相應的熱情,文學不再把美學追求放在第一位,不再追求人生的終極價值,不再追求一種理想人生,從而使文學在整體上失去相應的人文意義。

其次,大眾傳媒尤其是網(wǎng)絡文學、短信文學的超規(guī)模發(fā)展,更由于大眾媒體在處理文學作品方面采用的“低門檻”、“無門檻”策略,使每一個媒體受眾都可以在大眾媒體上“過一把癮”,使媒體受眾產(chǎn)生一個錯覺,那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不需要相應的美學積累,也不需要相應的生活積累,更不需要相應的思想積累。這倒不是說文學天生應該是一種“貴族”,文學創(chuàng)作是個別人的專利,更不是說文學消費應該是一種“貴族行為”。正像高爾基所說,按人的天性而言,每個人都是一個藝術家。每一個人都有審美的精神需求,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造藝術的欲望。但是,有藝術天賦、有創(chuàng)造欲望,卻不一定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藝術產(chǎn)品,也不一定有藝術素養(yǎng)去領略藝術的美學價值。如果不計藝術素養(yǎng),不問作品藝術價值,只要寫幾句話講幾個故事,然后在網(wǎng)上一張貼,朝手機上一發(fā)送,便以為自己也是一個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者,那便在根本上輕薄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精神含量,輕薄了藝術品的審美價值。

再次,大眾傳媒對“泛文學”文本的大量刊載、傳播,大眾傳媒對“大文學”文本的不加選擇的傳播,對文學文本新聞性的過分強調,對文學價值體系的非審美地改變,對營造整個社會的“文學氣質”有著極大的破壞作用。這種破壞作用首先體現(xiàn)在使受眾的文學價值觀異?;靵y,其次體現(xiàn)在對文學寫作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不夠,再次極大地破壞了經(jīng)典文學文本的市場價值。

當然,對大眾傳媒在文學傳播中的“負面效應”的檢討,并不意味著讓文學傳播拒絕大眾傳媒,而是意在建設健康的、有益于文學發(fā)展的大眾傳播模式。實際上,大眾傳媒之所以對文學的價值走向有種種消極的影響,與受眾整體的文學素養(yǎng)有關,與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有關。所以要建立健康的文學大眾傳播模式,與提高受眾整體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受眾整體的文學素養(yǎng),應該是同一個議題的兩個方面。

【作者系湖北教育學院中文系教師】

猜你喜歡
副刊網(wǎng)絡文學短信
對待網(wǎng)絡文學要去掉“偏見與傲慢”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網(wǎng)絡文學竟然可以這樣“玩”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網(wǎng)絡文學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道歉短信
當代工人(2019年4期)2019-04-22 12:04:26
報紙副刊,還有新空間嗎
傳媒評論(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守正與出新——羊城晚報副刊的轉型之路
傳媒評論(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8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傳媒評論(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代發(fā)短信
當代工人(2018年21期)2018-03-06 12:41:08
網(wǎng)絡文學的誕生
如何正確認識黨報副刊的作用
新聞傳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交城县| 望城县| 杨浦区| 仙游县| 涡阳县| 巍山| 遂昌县| 陈巴尔虎旗| 仁寿县| 青川县| 通辽市| 舞钢市| 丘北县| 永仁县| 修文县| 女性| 科尔| 宜兰县| 长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梧州市| 涪陵区| 花垣县| 肇源县| 延安市| 曲阜市| 南京市| 迭部县| 丰城市| 合作市| 辰溪县| 哈密市| 土默特左旗| 仁寿县| 中宁县| 九台市| 霍林郭勒市| 独山县| 紫阳县| 紫云|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