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福等
新《信訪條例》已于5月1日正式實施了,這是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
新《信訪條例》明確規(guī)定: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并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辦理期限最長90日,這很好,但也有缺憾:如果在90日內辦不結或辦不好怎么辦,沒有明確規(guī)定。這在實施中仍可能產生遺留問題。
越級上訪的三個悖論張昌輝
近幾年來,越級上訪的個案頻繁發(fā)生,甚至出現了群體性越級上訪等復雜情況。越級的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這涉及到越級上訪悖論問題。
悖論之一:非違法性與非合法性:越級上訪不存在違擊性,犯罪更無從談起。然而,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越級上訪不能被簡單界定為合法行為。因此,徘徊于非違法性與非合法性之間的越級上訪,作為一個法律漏洞,是亟需進行解釋或補充的。
悖論之二:人治意識與正當程序: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一份信訪實證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了越級上訪者的心態(tài):有90.5%的人是為了“讓中央知道情況”,有18.5%的人是為了“給地方政府施加壓力”。上訪應當是尚法、尚制度,而不是尚權、尚清官,否則對于法治的建設只能是一種危險的誤解與可怕的沖擊。
悖論之三:公權力分工制約機制與地方官僚主義作風:國務院《信訪條例》和各省級信訪規(guī)定,信訪事項的受理上,對于權力必須分工,以防止官僚主義作風。但是,實曳中,部分基層機關對于上訪者往往形成一種偏見:“上訪”就等于“鬧事”,上訪者就是“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對于上訪誠惶誠恐,一旦出現上訪,不是去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而是首先想到了家丑與本地區(qū)的門面,想到了政績與升遷,于是對上訪事務進行簡單粗暴的“圍、追、堵、截”。這反而人為地加劇了上訪者越級上訪的心理。
給農民工發(fā)“獎金”?還是發(fā)欠薪?劉衛(wèi)華
近日,看到兩則新聞,一喜一憂。一則新聞稱,自2003年10月溫家寶總理為重慶民工熊德明討工資以來,全國各地便掀起了“討薪風暴”,2004年僅湖南省便為民工討回欠薪20余億元??吹竭@個數字心理還比較欣慰。另外一則新聞是,在電視上,我看到一則“局長頒獎、民工受益”的報道,稱某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為100余位農民工頒發(fā)了70余萬元獎金。但繼續(xù)看下去才知道,原來局長大人為農民工頒發(fā)的獎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獎金,而是包工頭故意拖欠他們的2004年的工資,說到底原來不過就是該局為農民工討回了去年的欠薪。
我在想,民工長久拿不到工資,包工頭自然責任重大,但是否負有勞動保障監(jiān)察職責的政府勞動部門就沒有責任了?看來,“頒獎”新聞背后是一些官員錯誤的政績觀念、邀功意識太強在作祟:自己為民工兄弟討回了工資,便認為是豐功偉績、無上功德,便威風八面地為他們發(fā)“獎金”,居高臨下地向他們施“恩惠”。實際上,這是份內之事、本職工作。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倒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稱職、能力能否勝任。
由“冒充農民”想到的桑陽子
據近日人民日報報道:黑龍江省委副書記栗戰(zhàn)書最近點名批評一些地方領導迎來送往、安排檢查的做法。他曾輕車簡從深入農村調研,沒想到,剛到村委會,發(fā)現市、縣、鄉(xiāng)級領導早就滿滿站了一院。而被安排參加座談的“農民”其實大部分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
原來,這些地方干部怕農民見到自己的上級,將當地的真實情況反映出去,會給自己帶來批評、處分、降職、丟黨籍甚至進監(jiān)獄的后果,于是索性自己冒充農民。
據說,有個別地方,這種歪風的盛行,與某些上級領導的作風有很大關系。一是一些上級領導到下面檢查工作,往往是“兵馬未到,通知先行”,或發(fā)出文件,或由秘書把上級到基層的意圖想法、線路講得一清二楚,并給足夠的時間讓下面做好迎接領導的“充分準備”,領導被下面牽著鼻子走,聽到的盡是“好話”,看到的盡是虛假不實的東西。二是一些上級領導喜歡聽“好話”,對下面工作沒做好、存在的問題、沒有的“政績”,往往不滿意,弄得下面只好“編故事”,以“形勢一片大好”的虛假政績哄騙上級,以博得領導的歡心。
從南京悼念抗日航空烈士說起老石
據新華網報道,不久前,南京市航空聯(lián)誼會、部分抗日航空烈士家屬和300多名師生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深情緬懷在抗日戰(zhàn)爭中英勇獻身的3000多名中國、美國、前蘇聯(lián)及韓國的航空烈士。讀罷此消息,筆者感觸良多。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很少提到他們。改革開放以后,陸續(xù)有書籍出扳,我們才知道,二戰(zhàn)期間,美國空軍援華志愿隊,與日軍多次交鋒,有240多位志愿人員犧牲。二戰(zhàn)中關軍為了運輸援華物資,在中緬公路被封鎖后,開辟了“死亡之旅”的駝峰航線,送來了大量戰(zhàn)略物資,美國空軍在駝峰航線損失了數百架飛機,以致于后來飛行員憑著一路上飛機殘骸銀白色的反光都能判斷方位。而我們以前僅知道白求恩。我們知道“平型關大捷”,我們知道“百團大戰(zhàn)尸,我們也知道趙一曼、楊靖宇,可是我們曾經很少知道“淞滬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長沙會戰(zhàn)”、“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昆侖關大捷”、“緬甸遠征軍”等,這些戰(zhàn)爭的激烈、殘酷非常人所想象,一個團、一個師上去下來就沒幾個人了。我看了電影《臺兒莊火捷》后,才知道抗戰(zhàn)期間許多國民黨軍隊也曾經浴血奮戰(zhàn),和共產黨人一樣不怕犧牲流血保衛(wèi)祖國。
幾百萬中國熱血男兒拼死在戰(zhàn)場上,才保證了大后方安全,中國始終不投降。
歷史就是歷史,壞事不能健忘,好事更不能忘記,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在國家之間,即使關系再不好,也不能屏蔽歷史;更不能因兩國關系好就把陰影抹掉,像20世紀50年代對“老大哥”,這也不是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一句話,歷史就是歷史。
歷史只有全面才能真實,真實才有力量,才能增加民族凝聚力。
余祥林案的啟示:“命案必破”的內在困境周尚君
在刑事司法政策中,我國有一項非法律性的原則,那就是“命案必破”,此舉擁有廣大的民眾基礎和雄厚的政策性支持。余祥林案從偵察起訴到終審判決,整個過程也是貫穿著這一項政策性原則的。因此在有村民的反面佐證的情況下,仍舊是“命案能夠最快解決才是關鍵”,在此之下,切阻礙其進展的證據、證人等都會遭到漠視?!懊副仄啤保皇侵搁L時期的理論上的必破,而是指現實性的“限期破案”框架下迅速結案,因為有些部門急于體現政績。
然而,我們往往忽視,案件偵察過程是一項科學細致的工作,有它自身的邏輯結構和行事依據,技術性要求較高;“從速”和“必破”要求的提出從很大程度上講與此格格不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一個很著名的連環(huán)殺人案件——“綠河疑案”。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一直未能抓獲兇手。直到DNA技術應用到刑事偵破中之后,“綠
河殺手”才終于被繩之以法。雖然兇手其實是警方一直懷疑的對象,但苦于沒有足夠的證據一拖二十年。案件重點展示了兩個問題:1、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一樣重要(“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而非“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2、案件的偵破不是一項通過強制性限令可以解決問題的,現代人的技術化作案手段要求偵察手段的科學化和技術化。因此,從偵察學/本身來講,“必破”口號的提出是有問題的。
另外,“命案必破”政策之下潛藏著許多危機:急功近利、不嚴格取證,以及迫予政策和民憤的壓力(如余祥林案中,女方家屬的集體上訪和簽名活動,就體現了這一點)“命案必破”政策至少可以導致以下四種可能:一、刑迅逼供,破了一部分真案;二、刑訊逼供,制造了一部分冤案;三、草率結案,產生了一部分懸案;四、虛報實情,造出一部分假案。四項相加之和,等于百分之百的破案。
“遙控腐敗”徐迅雷
據5月30日《北京娛樂信報》。等媒體報道:4年前的藍田股份公司造假案成了在中國證券史乒不可抹去的一個黑點,藍田總公司總裁瞿兆玉被判刑后,藍田股份案遠沒有結束,如今,“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規(guī)局局長王法雄因接受瞿兆玉的賄賂、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市一中院等待開庭審理”??赐赀@段報道,我的習慣思雄是:敢情王法雄曾經是分管這上市公司的官員,掌控著相關大權,所以就有了腐敗之經歷。
沒想到,壓根兒不是這么一回事!“檢察機關指控,王法雄于1994年至1996年擔任調研室副主任時,利用職務之便,接受藍田集周董事長‘托請,使不具備上市資格的‘藍田股份公司上市,擁有3000萬股份上市配額指標,‘藍田股份因此被譽為中國農業(yè)第一股”。中共中央組織部的調研室副主任,與企業(yè)公司確實是很遙遠,但一只老鼠想上市圈錢,遙遠的貓兒原來是可以受托請前來為之鋪橋修路的。本來兩者之間那么遙遙不可及,但只要動用一塊巨額“奶酪”,腐敗在遠處也能被遙控。
區(qū)區(qū)一個部里的“調研室副主任”,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耐?其實不必百思也能求解:這位“調研室副主任”,無非是“屋頂上的山羊”,由于高大的屋頂讓其“高屋建瓴”,所以有了經過牽線而讓不具備上市資格的公司“上市”的本領。權力的威猛,可見一斑。這,就是腐敗的魔力;這,更是權力的魔力。對此,難道你只能無奈地嘆一聲:不是法律無能,是貪官大大的狡猾?錯!真正完備的法律應該是最好的“獵手”,再狡猾的“腐敗之狐”也能被它獵捕和威懾!
“亞洲最大慰安所”拆遷要慎重康軍
不久前,許多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南京市利濟港2號——亞洲最大、發(fā)現最完整的日軍‘慰安所即將被拆遷”的消息。讓人憂心的是,隨著“慰安婦”們的相繼離世和“慰安所”的銷聲匿跡,我們的后代又該如何去追尋民族的傷痛與記憶呢?我們還有“慰安所”供他們接受知恥而后勇的教育嗎?
西方有一座沉默的監(jiān)獄,它的名字叫“奧斯維辛”。正是因為“奧斯維辛”這一人類“恥辱柱”的存在,才使得人類得以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對于東方來說,“慰安所”同樣無聲地向世人揭示了一段悲劇和日本法西斯的獸行,敦促我們牢記歷史,捍衛(wèi)和平。
也許,“慰安所”的消逝還不足以影響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但對我們的下一代呢?下一代的下一代呢?缺少了“物證”的年代,他們還能清晰地記得亞洲女性那段屈辱的血淚史嗎?當他們想去“慰安所”考證的時候,我們能心安理得地告訴他們,那些建筑因為“城市發(fā)展”、因為“違章”或“影響市容”被拆除了嗎?
從“勞模姚明”現象看兩種不平等
據報道,在2004年的評選中,姚明曾獲得了“上海市勞動模范”和“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今年全國性的官方榮譽稱號又被授予姚明。由此我想到了社會資源在分配中的兩種不平等。累積性不平等和分散性不平等。
所謂“累積性不平等”,簡而言之也就是“贏者通吃”的分配機制。比如,得了一個獎,就什么獎都給他。這種不平等是累積性的,分配結果總是對少數社會精英有利。累積性不平等不是產生在生產領域而是產生在分配領域,這種不平等對整個社會都有巨大的沖擊,因為這種不平等不是立基于生產者個人的素質而是分配體制中社會各階層的阢會不均等造成的。
與累積性不平等相對的是另一種不平等,即“分散性不平等”,考慮機會平等。因為從本質上講,大家在人的價值上是相等的;他們從事的職業(yè)雖然不同但是從本質上講是相同的。但是這種分配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平均主義(絕對的平均不是真正的平等),這種體制承認差別但更注重人的價值,承認社會成員在資源分配中的機會平等,承認量的不平等但更注重質的相同性。這種分配體制是社會分配成熟的標志。相比之下,分散性的不平等,其不平等產生在生產領域,是生產者基于自身的條件的不同而產生的貧富分化,這種不平等的根源僅僅存在于生產者自身。
“一票否決”可行否?龔震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強化行政權威和執(zhí)政能力,往往采取“一票否決”的方法對所屬部門或下級政府進行管理。“一票否決”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在現實工作中,“一票否決”存有不少弊端:
一方面是缺乏法定依據,在目標或指標的確定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往往取決于上級政府的政策導向,甚至是一廂情愿的教官意志。它既未考慮客觀的基礎環(huán)境,也未考慮政府能力,既無實事求是的根據,也無協(xié)商討論的余地;另一方面是與一些政府部門有意擴大自身權力,爭取部門和小集體利益有關。將工作職責納入一票否決,就意味著由職能部門“升格”為主管部門。而泛化的“一票否決”又使部門之間的制衡關系演化成了權力交換的籌碼。
“一票否決”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否決措施,在使用時必須慎之又慎。泛化的“一票否決”,將是弊大于利。
高招腐敗追究“一把手”責任要有具體措施盧光琇
今年的高招還沒有開始,教育部、發(fā)改委、財政部等就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對高校招生收費的相關問題做了詳細規(guī)定,并舉出了招生亂收費將追究高校“一把手”責任的警示牌。筆者認為,要使這一“重典”落到實處,必須及時出臺湘應的具體措施。具體措施應該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要引進“引咎辭職”制度。一旦暴出招生丑聞,無論是不是當事人自作主張,無論有關的校長有沒有直接的責任,高?!耙话咽帧倍急仨氁剔o職。這不是對校長們苛刻,而是當代政治文明的慣例。二是要引進“獨立調查”制度。建議教育部立即著手籌組獨立的調查機構,準備接受舉報并進行調查。而且這個調查機構最好能夠吸收人大代表和家長代表的參與,并把所有活動置于公正輿論和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