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生
1972年1月6日,陳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正在解放軍301醫(yī)院治療的朱德得知這一噩耗,立即到陳毅的靈堂,向陳毅遺體告別。
幾天后,朱德從醫(yī)院回到了家中。他很少言語,時常在思念著陳毅。他在悼念陳毅的詩中寫道:
一生為革命,蓋棺方論定。
重道又親師,路線根端正。
46年前,朱德在四川萬縣與陳毅結(jié)識。那時,正是北伐戰(zhàn)爭的時候,朱德從蘇聯(lián)回國后,受黨中央派遣,到四川軍閥楊森的部隊。在“萬縣事件”中,朱德和陳毅共同領(lǐng)導(dǎo)萬縣人民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反英運動。從此,兩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革命武裝在江西南昌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朱德參加了這次武裝起義,并且擔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
南下途中,他再次與陳毅相遇。在艱難轉(zhuǎn)戰(zhàn)中,他和陳毅并肩作戰(zhàn),帶領(lǐng)起義軍艱難轉(zhuǎn)戰(zhàn)于粵贛山區(qū)。在部隊面臨散伙的情況下,他們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在陳毅的協(xié)助下,朱德在贛南山區(qū)的天心圩、大庾、上堡對部隊進行了三次整頓,從思想、組織、紀律上加強了部隊的建設(shè),不僅保存了革命的火種,而且使革命武裝不斷發(fā)展壯大。
1928年4月,他們終于將部隊帶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lǐng)導(dǎo)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在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朱德任紅四軍軍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他們率部三下閩西,轉(zhuǎn)戰(zhàn)贛南。
1934年10月,朱德率主力紅軍長征,陳毅則留在南方開展游擊戰(zhàn)爭。
19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后,陳毅奉命代理新四軍軍長。不久,即取得了討伐李長江等一系列戰(zhàn)役的勝利。捷報傳到延安,朱德喜不自禁,欣然吟詩一首:
江南轉(zhuǎn)戰(zhàn)又江東,大將年年建大功。
家國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見英雄。
盡收勇士歸麾下,壓倒倭兒入籠中。
救世奇勛誰與識,鴻溝再劃古今同。
1946年12月1日,朱德剛好60歲。陳毅在前線揮毫寫下《祝朱總司令六旬大慶》:
高峰泰岱萬山從,大海盛德在能容。
服務(wù)人民三十載,七旬會見九州同。
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開始戰(zhàn)略進攻。朱德喜聞陳毅等人頻傳捷報,欣然寫下《寄南征諸將》一詩:
南征諸將建奇功,勝算全操在掌中。
國賊軍心驚落葉,雄師士氣勝秋風(fēng)。
獨裁政體沉云黑,解放旌旗滿地紅。
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
1948年5月,解放戰(zhàn)爭進入關(guān)鍵階段。朱德代表黨中央前往濮陽參加華東野戰(zhàn)軍前委擴大會議并指導(dǎo)工作。
作為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陳毅在歡迎會上作了題為《向朱總司令學(xué)習(xí)》的報告,號召部屬學(xué)習(xí)朱德的偉大人格和高貴品質(zhì)。興奮之余,題詩抒懷:
讀罷新詩興不殘,又將遠舉付深談。
總?cè)至钕嘛L(fēng)掃雪,立馬吳山更圖南。
首百清和花事殘,為討不庭向江南。
郭郎妙筆留春在,總座新詩氣如磐。
戰(zhàn)局幾回抵掌談,反復(fù)指點計艱難。
北線邇來傳屢捷,逐鹿自古在中原。
恥殺無辜得天下,東征西怨萬方從。
溫溫不作驚人語,大度自然是真雄。
上馬擊狂敵,下馬著詩篇。朱德和陳毅既是戰(zhàn)友,又是詩友,幽幽情意,盡見于詩文辭章之中。
朱德與董必武的詩交始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當時,朱德?lián)伟寺奋娍傊笓],董必武則被派往湖北武漢。
1940年8月,董必武回到延安。在“九一八”事變9周年紀念日之際,偶過“三臺勝境”(此碑在延安城東北楊家?guī)X上),有感而發(fā),賦詩一首:
三臺即景
三臺勝境偶留鴻,繚繞山川四望中。
處處秋初常集雨,年年春后尚多風(fēng)。
肆陳雜貨殊方產(chǎn),人住懸崖曲徑通。
城郭舊容雖已毀,黎民蘇息樂和衷。
朱德看到了董必武寫的這首詩,也對延安呈現(xiàn)出來的蓬勃興旺的景象有所感受。于是,即興依韻,和詩一首:和董必武同志《三臺即景》
秋初日暖看飛鴻,延水青山在眼中。
赤腳渡河防驟雨,科頭失帽遇狂風(fēng)。
學(xué)生少有頑固派,教授多為中外通。
城郭成墟人杰在,同趨新廈話離衷。
1941年9月,在朱德、吳玉章、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等人的提議下,取“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之意,在延安成立了“懷安詩社”。詩社同仁披襟述懷,吮毫抒憤,以詩作為武器,評世論事,歌頌抗日根據(jù)地的新景象,抨擊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
正在重慶主持西南局工作的董必武聽到詩社成立的消息,即銜筆賦詩,以示慶賀。他在《賦懷安詩社》的詩中寫道:
一
故事曾傳九老圖,東都無警亦無憂。
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懷安古意浮。
二
黃河西岸北山陬,抗日民權(quán)最自由。
地僻更加封鎖緊,不教佳話出延州。
三
季子徐君氣誼投,希深處伸亦風(fēng)流。
指揮能事朱司令,慷慨悲歌葉劍侯。
四
巴渝飄泊又經(jīng)秋,搜索枯腸試打油。
鼓吹休明吾豈敢,謳歌御侮賦同仇。
董必武的詩寄到延安,詩社同仁互相傳閱,朱德等人詩興盎然,均依韻奉和。朱德在詩中寫道:
一
敵后常撐亦壯圖,三師能解國家憂。
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
二
黃河?xùn)|岸太行陬,封鎖層層不自由。
愿與人民同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
三
朋輩志同意自投,因成砥柱止中流。
肅清日寇吾儕事,鷸蚌相爭筆列侯。
四
抗戰(zhàn)連年秋復(fù)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迷漫烽火黃河岸,父老齊聲話御仇。
在朱德60歲生日到來之際,各解放區(qū)指戰(zhàn)員紛紛發(fā)出賀電、賀信,祝賀朱德生日。董必武也從重慶寄來一首詩,名為《祝朱總司令六秩榮壽》,以示慶賀。他在詩中寫道:
虎略龍韜盡革新,半生戎馬為人民。
河山破碎勞收拾,田土糾紛要試均。
欲挽狂瀾于既倒,不隨流俗與同淪。
存雄是謂能行健,合有春秋似大椿。
革命將軍老據(jù)鞍,豺狼當?shù)栏彝蛋病?/p>
骨頭生若鐵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寬。
要作主人不作客,甘為民仆恥為官。
烏延黎庶欣公健,此日江南一例吹。
董必武的生日到了,朱德也同樣寫詩表示祝賀。他在詩中寫道:
為民服務(wù)以身先,況遇新春勝利年。
革命高潮連海外,民軍蜂起接滇邊。
農(nóng)民得地耕耘樂,戰(zhàn)士立功遠近傳。
且有操舟神舵手,能團大眾去撐天。
解放前夕,董必武看到祖國天空籠罩著的陰云即將掃去,無限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中秋節(jié)的晚上,晴空萬里,董必武仰望皎潔的明月,思緒如潮,夜不能寐,便賦詩一首:
秋光月如水,
今宵分外明。
太清云不滓,
永夜露無聲。
仰望莫能即,
徘徊有所縈。
南征諸將士,
對此若何情?
董必武將這首《中秋望月》的詩交給朱德,向他討教,朱德也將《寄南征諸將》的詩請董必武指正。
兩人的詩都是為南征諸將士的英勇戰(zhàn)斗、屢建奇功和祖國即將解放而熱情謳歌,董老的詩含蓄,朱總司令的詩明快,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放以后,朱德、董必武兩人都已年近古稀,但來往頗為密切,時而也有酬唱之作。
1962年的深秋時節(jié),正是觀賞香山紅葉的好時機。朱德抽暇來到香山,看見滿山紅葉,游人如織,詩意油然而生,隨即賦詩一首:
紅黃翠綠擁香山,
數(shù)萬游人覓路攀。
北地秋高天氣爽,
登峰造極看青年。
董必武雖然沒有去游香山,但讀了朱德的詩,頗有感受,也和詩一首:
身閑雖未到西山,
孤負秋林萬葉丹。
羨與眾人同樂去,
不登絕讞也心寬。
1964年6月,兩人同行來到東北三省和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視察。
他們在吉林視察時,來到豐滿水電站。這里原是松花江的一段,建豐滿水電站時截江建一水庫,起名“松花湖”。朱德有感而發(fā),賦詩一首:
豐滿截江一壩橫,
松花湖內(nèi)水清平。
四面青山新樹植,
帶著風(fēng)雨兩舟行。
董必武依韻和詩一首:
出門一笑大江橫,
冒雨趨車豐滿行。
湖上蕩舟青入眼,
四山松韻頌升平。
他們一路視察,一路唱和,看了不少工廠鄉(xiāng)村,也寫下了不少動人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