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康熙皇帝年幼時體弱多病,常脾胃不和、積食拉稀,但又不肯吃藥,太醫(yī)們對此毫無辦法。這時蘇麻喇姑對孝莊太后說,聽說江南有一個郎中醫(yī)術很高明,不妨請來一試。于是,郎中奉詔入京,為小皇帝診病后,說:“僅用茯苓一味即可”。他將茯苓研成細粉,與精白面、蜂蜜、白糖一同制成清香可口的糕點。康熙果然喜歡,連吃數(shù)天后,飲食大增,面色紅潤。后該藥流入民間,成為北京名點“茯苓夾餅”。
我國食用茯苓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南朝醫(yī)學家陶弘景辭官隱退后,梁武帝即令“每月賜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餌”??梢姰敃r茯苓被視為延壽珍品。唐宋時服食茯苓更加普遍,唐詩人賈島就有“二十年中餌茯苓,致書半是老君經(jīng)”之詩句。
補脾抗衰老良藥
茯苓性味甘,淡,平。功效為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茯苓治病范圍相當廣泛,適用于水腫尿少,脾虛食少,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癥。中醫(yī)認為,脾虛及水濕互為因果,所以,無論脾虛還是水濕泛濫,都當首選茯苓且效果極佳。茯苓與他藥合用更顯補脾化濕之功。
近年藥理研究證明,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緩衰老的作用。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膽堿,能增強和改善大腦機能,不僅可“強記憶”、“益心智”,還能“防癡呆”。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有助降血糖和減肥。
常用古方
以茯苓冠名的名方不少,以下介紹幾個常用的茯苓古方:
五苓散含茯苓、澤瀉、豬苓、桂枝、白術。功能主治: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吐泄瀉,口不思飲。
苓桂術甘湯含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功能主治:調(diào)中降逆,化氣蠲(juān,音捐,除去的意思)飲。用于痰飲病,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或脘痞便溏,口中不渴。胸腔積液出現(xiàn)上述癥狀者,可用本方治療。
桂枝茯苓丸含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功能主治:活血化淤,緩消塊。用于婦女血淤所致下腹宿有塊(如子宮肌瘤),月經(jīng)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暗,多血塊,小腹隱痛拒按,舌暗有淤斑,脈澀或細。
參苓白術散含人參、茯苓、白術、山藥等。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小兒消化不良可用本方施治。
此外,還有豬苓湯、茯苓四逆湯、防己茯苓湯、茯苓甘草湯、茯苓半夏湯等,在臨床至今仍廣用不衰。
驗方
茯苓是不可多得的強身防病保健食品。有人曾對大量長壽補益處方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常用補益藥中,茯苓使用率僅次于甘草、地黃和人參?,F(xiàn)介紹幾個茯苓食療簡效方:
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研細粉,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熟即食用。有清熱、除脾濕功效。適用于咳嗽痰多,胸膈痞滿或風濕性關節(jié)腫痛者。
蓮子茯苓糕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共研為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加水和面蒸糕食用。有寧心健脾之功。適宜于心陰不足、脾氣虛弱引起的干渴、心悸、怔忡、食少、神疲者。
茯苓膏茯苓500克,煉蜜1000克,將茯苓研成細末,加入蜜拌和均勻,用文火熬成膏狀,裝入瓷罐備用。每次溫開水沖服10克,1日2次。能健脾滲濕,減肥防癌。適用于老年性浮腫、肥胖癥和癌癥的預防。市場上出售的龜苓膏,以茯苓、龜板、金銀花、甘草等制成,開盒即可食。
茯苓酒茯苓60克,白酒500克。將茯苓泡入酒中,7天后即可飲用。能利濕強筋,寧心安神。適用于關節(jié)炎、四肢麻痹、心悸失眠等。
茯苓芝麻粉茯苓、芝麻(黑芝麻為佳)各等份。先將茯苓研成細末,過篩去雜質(zhì)。另將芝麻炒熟,冷后研細粉。將二者混勻,貯存瓷缸內(nèi)。每天早晚各取20~30克,用白水(或糖水)沖服。有健脾益智,防老抗衰功效。常服有延遲衰老,防老年癡呆、記憶衰退等作用。
服用注意事項
1、陰虛火旺,口干咽燥者不宜用。
2、老年腎虛,小便過多,尿頻遺精者慎用。
3、煎時宜打碎成小塊,便于有效成分煎出;食療宜研細末,有利吸收。
4、應置陰涼處保存,以免受潮或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