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濱凱
不久前,我在《音樂欣賞》考試卷中出了一道樂曲聽辨題,要求學生填寫《二泉映月》,改卷時面對五花八門的答案:“兩拳音樂”、“二全音樂”、“二泉因月”,不禁黯然。作為老師,僅僅指責學生,或者漠然視之,都是不應該的,只能從我做起。
“小心那些只讀過一本書的人”,這是洛克菲勒借用圣·托馬斯·阿克那斯曾說過的話。著名導演謝晉在《藝術人生》中說,10歲時父親送的一套《中小學生文庫》全書,給他后來的藝術事業(yè)帶來深遠的影響。導演陳凱歌也多次提及小時候母親教他背唐詩,深厚的文化功底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身為藝術教師的我們,是否也該樹立這種文化意識,多讀幾本書?值得我們借鑒的是,美國的師范教育,專業(yè)課程只占40%,普通文化基礎與之并駕齊驅,也占40%,此外還有20%的教育課程。
大文學家雨果給后人留下這樣的人生名言:“數(shù)學—文字—音樂是打開人類智慧大門的三把金鑰匙?!币魳?,決不是一種簡單的音符,而是一種鑄造人的靈魂,深蘊著人的精神的文化現(xiàn)象。而在我國,多年來,音樂課一直被看作是技能技巧課。教師的目標往往停留在“幫助學生順利的學會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上。教師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識譜、樂理、欣賞、樂器中技能技巧的傳授和訓練。盡管現(xiàn)在“新課標”提出新理念,提倡學科綜合,要求理解多元文化,但要徹底扭轉這種重專業(yè)輕文化的錯誤思想也要假以時日。另外,目前音樂專業(yè)學生文化素質明顯低于其他學科學生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倘若只是抱怨,是無濟于事的。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樂課以引導學生在更廣泛的領域來領悟文化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中國乃至世界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關注、了解、思考,這正是將文化內涵融入音樂課堂給學生帶來的最大收益,也是我們音樂教師為弘揚人類優(yōu)秀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應盡之責。試想,一個文化底蘊淺薄,從不看書,沒有不斷學習意識的老師,他又怎能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去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活動呢?
大家都知道,彈好一首有內涵的樂曲比彈好一首練習曲難,原因在于前者除了技術難度之外,還有藝術表現(xiàn)的難度。在這一方面,往往“寫詩功夫在詩外”。音樂的精神內涵深不可測,如同無邊無際的大海。音樂殿堂的神圣與崇高,中西音樂文化的博大與深奧,諸如巴赫的莊重安詳,貝多芬的熱情雄渾,莫扎特的優(yōu)美典雅,肖邦的飄逸憂傷,柴科夫斯基的深沉委婉,“梁?!钡挠耐瘢读枷返臍g快,《胡笳十八拍》的悲涼……這一切都要求我們要有敏感的心靈,豐厚的學養(yǎng)。音樂不易讀,它把人生天地間的深廣意蘊化為縷縷樂思,無論是聆聽還是演奏,都要求我們能有對音樂的詮釋及創(chuàng)作的能力。音樂是一部小百科全書,音樂教學中要演唱、演奏,欣賞很多音樂作品;要學習作家的生平、時代背景;要接觸到各個歷史時期及許多地區(qū)和許多民族;要了解多種題材、體裁、風格形式……所有這一切除了學習音樂本身的知識技能技巧外,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自然科學、風土人情等,作為把學生帶入音樂之門的引領者,沒有文化為自己打底,能行嗎?
為了把自己培養(yǎng)成集學習的指導者、智能的開發(fā)者、價值的引導者于一身的新型教師,為了能真正承擔起“美的使者”的重任,讀書吧,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