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地
洛朗·若弗蘭先生在寫作《法國的“文化大革命”》這部著作時,法國已有上百種關(guān)于五月風暴的文著出版了,但作者并未把寫作建立在已有資料的基礎(chǔ)上,而是重新采訪與運動有關(guān)的一切人,上至部長、巴黎警察局長和各組織領(lǐng)袖,下至普通干部、學生、工人,這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實錄風格,更接近歷史的真實,也剔除了許多關(guān)于運動的訛傳和錯誤的記敘。若弗蘭先生這種嚴肅認真的治史態(tài)度和把歷史學與社會學、社會史相結(jié)合的科學方法頗值得我國一些慣于綜合、熱衷于抄來抄去的史學工作者們學習,此其一。
其二,該書的寫法也頗新穎:全書按運動的進程分“學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3編24章124節(jié),均冠有生動鮮明的小標題,循日甚至循小時地記敘。全書正如法國的古老箴言“歷史就是一部小說,尤其在法蘭西”,在突出文學性的基礎(chǔ)上又并未削弱其學術(shù)性、專業(yè)性,這對于習慣于時間單位模糊且過于理性枯燥的中國歷史著作來說,的確值得借鑒。書后附有全面而準確的資料提要,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指南。
當然,該書并非完美無缺,作者畢竟是資產(chǎn)階級學者,即使屬于左派,其觀點和用語并非是不帶任何感情的“純客觀”,有些觀點是錯誤的,如對馬克思的“青年并不是一個階級”的理解及托克維爾的唯心的資產(chǎn)階級階級斗爭的歷史觀,尤其是作者對越南共產(chǎn)黨的觀點明顯是錯誤的。其歷史方法論明顯受法國年鑒學派的影響。還有許多方面的問題,相信讀者自會分辨。
還需要說明一下的是該書的書名——《1968年5月:法國的“文化大革命》,何以稱這場“風暴”為“文化大革命”呢?因為這場“風暴”改變了法國,自1968年5月后,法國人的思維、感覺、談吐、服飾,或者是對孩子的教育,乃至家庭生活、度假、休閑都與以前不同了。從那以后,法國“人人關(guān)心的最重要的東西,并不是權(quán)力歸誰所有,而是社會的實際改變”?!傲硗庖环N生活的要求比另外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的要求要好得多”。所以說“五月風暴”“在是政治以前已經(jīng)是文化的”。眾所周知,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名曰“文化”,實則完全是政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把法國的“五月風暴”稱作“文化大革命”,似乎倒更為貼切。
《法國的“文化大革命”》[法]洛朗·若弗蘭著萬家星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4 定價: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