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榮
劉趕三本名寶山,天津人,出生于清朝嘉慶廿二年(1817年)。那個年代,正是徽班進京后,徽調融合其他各種聲腔,因而大放異彩、逐步向皮黃(京劇)演變的時期。劉趕三自幼穎悟,刻苦習藝,與皮黃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早年人票房,在京城下海后,有一日連趕三處演唱,因而得名。趕三曾違反梨園行規(guī),并與所搭三慶班不和而另就。但他終究能夠認錯,甘愿受罰,與程長庚等同行重新合作。
趕三擅長演丑婆戲,如《探親家》中的胡氏、《拾玉鐲》中的劉媒婆、《鐵弓緣》中的陳母等。他嗓音清亮,扮相酷肖,有時還騎著一頭真驢上臺,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他繼承了古代優(yōu)伶敢于諫諷的傳統(tǒng),經常在臺上借題發(fā)揮,嬉笑怒罵,抨擊權貴勢要,人稱其“喜刺人隱惡,尖刻不留余地。口齒之犀利,如一寸之匕,所摘必中要害”(張肖傖《燕塵菊影錄》);“以亂彈小丑擅名,諧恢成趣,不顧時忌”(藝蘭生《側帽余譚》)。有的人來看戲,就是希望領教他臨場譏刺的妙趣。
1874年,同治帝駕崩。人們都傳說同治死于花柳病,但都諱莫如深,只說死于天花。一次,趕三在阜成園演《請醫(yī)》一劇。他飾演的醫(yī)生正要出診,臨時加臺詞說:“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門兒里頭,有個闊哥兒,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啦!我要再去東華門,被人家瞧見,那還有小命兒嗎?”觀眾一聽這詞,面面相覷。事后,有人勸趕三小心為好,趕三正襟回答:“皇上在位時,不因民困而求救拯之方,乃花天酒地,致釀惡疾,禍由自取,可以蒙一隅之聽聞,而不可蔽萬方之耳目?!甭犚娺@話的人無不驚呆,有的人竟然認為趕三準是瘋了。
晚清時,慈禧太后權勢炙手可熱。她每次看戲,光緒只能侍立一側。趕三甚為不平,在演《十八扯》中的皇帝時,忽然插上一句:“別瞧我是假皇帝,還有個座兒;那真皇帝連座兒也沒有。”此話正中慈禧要害,但又不便發(fā)作,自此只得允許光緒入座看戲。有人評論道:“趕三的吊場詞編得好,巧妙地刺中慈禧,又使她欲怒無從,欲責無由。趕三真有古代優(yōu)孟之風啊?!?/p>
趕三因為蔑視權貴,屢遭迫害。他在大學士穆彰阿府中唱堂會時,曾因同情受凌辱的同行、嘲諷主人而挨了一頓打,卻毫不后悔。又有一次,趕三在宮里演《思志誠》,飾老鴇。演至嫖客來時,恰巧悼親王(排行老五)、恭親王(排行老六)、醇親王(排行老七)進來看戲,趕三便在臺上大喊:“老五、老六、老七,出來見客呀!”一時臺下哄笑。原來,當時京中妓女皆以排行相呼,并無名字。當時惇親王大怒,罵道:“何物狂奴,敢無禮如此!”命左右將其拿下,重杖四十。趕三挨了打,憤怒地對人說:“貴人之橫暴如此,非善征也。且彼輩日以聲色為樂,而無所益于我民!”(張次溪《燕都名伶?zhèn)鳌?
趕三的演出,深受普通觀眾的歡迎。丑婆行當原先默默無聞,經過趕三出神人化的表演,名聲鵲起,竟然出現“菊部而今重丑婆”(后人詩句)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由于表演成就與威望,曾經被推舉為當時戲曲行會精忠廟的首領。而他無所畏懼地與黑暗勢力斗爭的言行,也為晚清梨園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中,李鴻章避戰(zhàn)求和,遭全國上下嚴厲譴責,并受到朝廷“褫去黃馬褂,拔去三眼花翎”的處分。一天,趕三正在《鴻鸞喜》一劇中飾演金團頭一角,忽然對其他角色說:“你好好的干,不要剝去黃馬褂,拔去三眼翎?!庇^眾都報以會心一笑。不料李鴻章的侄子也在看戲,頓時大怒,惡狠狠地搶上臺去煽趕三耳光。年老的趕三遭此打擊,很快氣郁而亡。一代名伶就這樣死在與屈辱賣國一派的抗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