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緣何批判南共民族主義問題
1948年6月,歐洲共產黨情報局在南斯拉夫共產黨缺席的情況下,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舉行會議,根據(jù)聯(lián)共的提議,以南共堅持民族主義立場為由,將其從歐洲共產黨情報局中開除。
194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南斯拉夫共產黨狀況的決議》,對南共民族主義進行批判。為進一步表明中共的態(tài)度,劉少奇撰寫了《論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長篇論文。作為總結,毛澤東撰寫了《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的專題論文??梢娭袊伯a黨對這次對南共的批判是十分重視的。
中共并非歐洲共產黨情報局的成員,對南共被開除,本可以低調處理,只作一般性表態(tài),中共為什么要跟著聯(lián)共走?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須從當時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以及中共對外戰(zhàn)略需要來考慮。
首先,中國國內出現(xiàn)了新形勢,人民解放軍已轉入進攻,形勢發(fā)展到毛澤東必須考慮即將掌權的中國共產黨對外戰(zhàn)略問題的時候了。要建立中蘇同盟,必須加強中蘇兩黨的信任,而要加強信任,首先必須清除聯(lián)共對中共的誤解。南共被指責,是因為南共對蘇聯(lián)和斯大林執(zhí)行了獨立自主路線。就這方面,中共與南共有頗多相似之處。
抗戰(zhàn)中,中共批判了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特別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對王明路線作了徹底清算。王明的錯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斯大林的錯誤,批判王明就是批判斯大林。對此,斯大林是清楚的。
中共愈接近接管全國政權,斯大林的疑慮就與日俱增。斯大林一度懷疑新中國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南斯拉夫”,而毛澤東本人則可能是“第二個鐵托元帥”。中共批判南共民族主義,就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共不會成為南共,毛澤東也不會成為第二個鐵托。中共在《決議》中提到黨內機會主義表現(xiàn)時,只字不涉及給黨造成危害最大的王明,只舉出斯大林不喜歡的陳獨秀和張國燾。
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證明,中共這次對南共的批判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新中國與蘇聯(lián)形成了戰(zhàn)略同盟。
(摘編自《中共黨史研究》2004.1薛銜天李福生文)
毛澤東不愿意寫文章為斯大林祝壽
對于斯大林,毛澤東的心態(tài)是復雜的,但他能夠理智戰(zhàn)勝感情,以大局為重。
在1956年11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毛澤東說,他一生不愿意別人向他祝壽,也不愿意向別人祝壽。然而他還是寫了三篇歌頌斯大林的文章(分別寫于1939、1949、1953年)。
毛澤東說,這三篇文章,老實說,我都不愿意寫。從感情上來說,我不愿意寫,但從理智上來說,又不能不寫,而且不能不那樣寫。第一篇我拋棄個人感情,向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祝壽。如果講個人感情,我想起第一次王明“左”傾路線和第二次王明右傾路線都是斯大林制定和支持的,想起來就有氣,但我以大局為重,因為那時歐戰(zhàn)已經爆發(fā),蘇聯(lián)為緩和蘇德關系而同希特勒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受到西方國家輿論的攻擊,很需要我們的支持。因此那篇文章寫得比較有生氣。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斯大林要我們不要自己反擊,否則中華民族會毀滅。新中國成立之后,斯大林還懷疑我們是不是第二個鐵托,1949年我去莫斯科祝賀斯大林70大壽,不歌頌他難道罵他嗎?我致了祝詞,但斯大林仍對我們很冷淡。后來我生氣了,大發(fā)了一頓脾氣,他才同意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摘編自《黨的文獻》2003.6王炳林文)
我為毛主席寫訃告和悼詞
1976年7月下旬,汪東興打電話通知我(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局長):“老周,你,并通知李鑫,馬上到懷仁堂正廳等候,中央有緊急重要任務交你們辦。立即行動,不要誤事。”我立即通知了李鑫,兩人先后來到懷仁堂正廳。
不多時,紀登奎、姚文元一前一后也來了。紀登奎神色凝重,面帶哀傷,對我們說:目前毛主席病情危重,醫(yī)療組的專家們精心全力治療,但從病情發(fā)展看,不幸事件隨時可能發(fā)生。中央決定,喪事要預做準備,指定由你們二人負責來起草訃告和悼詞文稿。此事保密性很強,時間要求緊迫,你們要盡快完成,保證中央使用。
為安全起見,我們就在懷仁堂正廳辦公。因兩個文稿是在毛主席在世的情況下起草的,凡文章中提到“毛澤東主席”的地方,全都用“厶厶厶厶厶”代替。起草任務完成后,我們電話報告了汪東興,并請示是否將兩件文稿送他閱轉中央。汪說:“兩件文稿,由周啟才親自加封,親自保管,暫不上報中央,什么時候上報,待命。”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毛澤東去世。5時10分左右,汪東興通知我?guī)母宓街飨〉貢h廳,并說政治局等著討論。我趕到毛主席住地會議廳后,將密封的文稿放到華國鋒面前。他拿起文稿,環(huán)視了一下會場,說:“現(xiàn)在繼續(xù)開會,討論中央預先準,備的訃告和悼詞文稿,今天主要討論訃告文稿,會上要定下來,下午要對國內外廣播,時間很緊,悼詞文稿也過一遍,不討論,會后印發(fā)給大家,另擇時間開會商定?!?/p>
由于兩件文稿起草后,一直由我加封保管,政治局所有成員都沒看過,華指示我把訃告文稿在會上讀一下。我讀完后,華國鋒說:“大家都聽清楚了吧?看有沒有原則性修改或補充意見?有,請?zhí)岢鰜碛懻?;如沒有,我意先送中辦秘書局印刷廠加急排印,印出清樣,人手一份,我們要仔細推敲定稿?!迸c會成員同意華的意見。不到一小時,清樣出來了,我在會上分發(fā)給與會成員。在排印訃告文稿時,李鑫在政治局會上讀了悼詞稿,華批示后,交我會后印發(fā)政治局各成員。經過討論,會議一致通過了訃告文稿,決定以《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名義在9月9日下午4時對國內外廣播。
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悼詞時,汪東興提出在文稿中加上毛主席批“四人幫”時講的“三要三不要”,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表態(tài)贊同;“四人幫”迫于形勢也不得不同意。
(摘編自《世紀》2004.3周啟才文)
謝覺哉與“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
作為“延安五老”之一的謝覺哉是我黨歷史上民主法制與政權建設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長期負責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謝覺哉認為,民主就是要使從來“僻處于政治生活及歷史之外”的群眾進到政治生活及歷史里來。中國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權。如果只奪取政權而不加以改造和建設,“那只能算是改朝換代”。
謝覺哉還對孫中山提出的“權能分開論”進行剖析。他指出孫中山是在看到當時中國人民無權而官吏無德無能,西方代議制官員有能但權力不夠的社會不公現(xiàn)象才提出“權能分開”的,即“人民應該有權,政府應該有能”。這一觀點有積極的一面,但是“權能分開”是有限的真理,有忽視民主的消極一面。“人民有了權,也就有了能;能應該從人民中來;從人民中來的能,即說從人民中鍛煉出提拔出的能,才是真能?!敝v民主不能只承認人民“有權”,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廣大人民能夠真正使用“民權”、運用“民權”參與政權建設與管理。
謝覺哉認為推行“三三制”是為了避免一黨專政?!啊h和‘專政二字從來不曾有,也不應該聯(lián)系在一起?!薄包h必須深切了解各階層人物,招致與禮遇他們”,盡量避免黨政不分的現(xiàn)象。對于個別地區(qū)非民主勢力有所抬頭的現(xiàn)象,他強調“黨應該加強自己的質量與之爭,調整現(xiàn)有的質量與之爭”,決不能以“民主縮小”的辦法求得問題的解決?!包h的領導依靠于正確政策和黨員模范,而不是依靠于黨員在政權機關占多數(shù)?!?/p>
對于精兵簡政,謝覺哉同樣個分關注。1939年11月,他在《解放日報·小言論》專欄中發(fā)表《簡政不是“減政”》的短文,指出簡政緣于政令不一、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從政人才在根據(jù)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僅有的人才沒有擺在適當?shù)膷徫弧薄R虼?,簡政并不等于單純的“減政”。繁雜的主管機構固然應減,但基層區(qū)鄉(xiāng)人才缺少,工作繁重,干部反而應該增加。
(摘編自《黨史研究資料》2004.1董增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