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范
新課程背景下中考怎么考①
【按】有專家說,對于新課程而言,中考改革可謂命運攸關(guān)。中考改革包括許多方面,但最關(guān)鍵的是能否編制出符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的試題。這是新課程實驗者必須接受的挑戰(zhàn),也是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刊將陸續(xù)邀請新課程方面的專家,根據(jù)課程標準的精神、要求,通過具體、典型的試題評析,就新課程中考試題編制問題提出應該追尋的方向。這些點評和建議,不僅可以給參與新課程中考試題編制的人員開闊思路、提供參考,而且對廣大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提高、教學行為的改善,也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今年,筆者參加了中考評價課題組工作,見到了2003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總的感覺是,試題質(zhì)量有了明顯的提高。這是推進素質(zhì)教育和堅持中考改革的可喜成果,對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語文課程改革,尤其是改進課堂教學和考試評價,帶來多方面啟示。
具體來說,2003年中考語文試題有這樣一些變化;首先,在基礎知識的考查方面,那種以考核記住知識點為主要目的的選擇題的比例大大減少,命題者大多注意引導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重視了語文基本功的考查。其次,加強了語言應用的意識,立足于考生發(fā)展和實際生活需要,設計了部分與實際問題情景基本一致的題目,在試題載體的選擇上努力體現(xiàn)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反映當代科技、經(jīng)濟、文化、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特點。而且還關(guān)注閱讀和表達中的價值取向和創(chuàng)新意識,程度不等地設計了一些開放題,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和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空間,有利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此外,在試題形式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有的屬于新題型,有的屬于對已有題型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有些試卷注意拉近命題者與考生的距離,用了十分人性化的對話形式,以消解考生的緊張心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考試氛圍。我想,這些也應該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中考試題努力追尋的方向。
下面,我從部分試卷中選擇一些有啟發(fā)性的試題,從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點評,略陳鄙見,以供大家參考。
積累和運用題:
多一些角度,多一些靈性
好的積累和運用題應注意從拼音、寫字、詞句和古詩文等諸多方面考查學生的語言積累狀況,形式多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2003年中考語文卷,有的就取消了選擇題,有的試題還有一定趣味性或地方色彩,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在命題形式上也有所變化,出現(xiàn)了一些創(chuàng)新題型。
如某地試卷在開頭即列“書寫”部分:
△請將下邊幾句話寫在書寫格子內(nèi)。
讀美文 悟精妙 品其情 善思考
寫真情 思路清 忌抄襲 敢創(chuàng)新
(注意:此題根據(jù)抄寫文字和卷面書寫水平綜合評分,后邊的答題文字都要認真書寫)
【點評】重視漢字的書寫,書寫的內(nèi)容又是對考試帶有整體導向和激勵性的,可見命題者對學生的滿腔熱忱?!霸u分說明”給的標準是“書寫規(guī)范,整潔、美觀,基本功好”,這樣的導向很好,我認為在當前特別應該提倡,今后也要堅持這樣做。當然考查的方法和具體形式還可以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樣化。
又如下題;
△名勝古跡對聯(lián)往往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根據(jù)下列對聯(lián)內(nèi)容,聯(lián)系所學的古詩文,在括號中寫出相應的名勝古跡。
(1)黃鶴偶乘滄海月
白云常帶楚江秋(? )
(2)我其仙乎吞云夢者八九
登斯樓也覽氣象兮萬千(? )
(3)四顧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覽眾山小人奚足算哉(? )
【點評】這道題很有創(chuàng)意。這是考讀對聯(lián),其設題角度之妙在于聯(lián)系所學古詩文,崔顥《黃鶴樓》詩、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杜甫《望岳》詩都是教材所選名篇,學生只要抓住對聯(lián)中“黃鶴”、“白云”、“登斯樓也”、“氣象萬千”、“一覽眾山小”等關(guān)鍵詞句,即可答出。這符合試題素材包括的知識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題要求。
又如下題:
△讀下面每句話,都會想起一個名句。根據(jù)你的理解,任選其中三句,填寫在橫線上。
陶淵明那朵菊花溫暖了寧靜深遠的峰巒。李白的愁情匯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風中的一株黃花。蘇軾矯健彎弓,夢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點評】考查語文積累,引導學生記誦古詩文名句,也可以如此生動活潑!這道題材料不僅選得好,也選得巧。材料共有五句,填名句只要任選三句,也為學生留了余地。這類題將激發(fā)學生愛上語文學習。
又如下題:
△伊拉克戰(zhàn)爭以美軍控制伊首都巴格達而告終。但戰(zhàn)爭初期,美軍曾遇伊軍頑強抵抗,一度在巴格達城外受阻;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選姆也擺出了一副要與美軍在城內(nèi)決一死戰(zhàn)的架勢。對此,各國媒體紛紛認為美軍的“速勝論”遭到了挫敗,有的媒體甚至干脆把巴格達稱之為“薩達姆格勒”。(人名加“格勒”是前蘇聯(lián)給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閱讀下面兩段材料,不涉及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僅就媒體對戰(zhàn)況的預測,說出“薩達姆格勒”的含義。
材料一: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蘇德戰(zhàn)爭期間,希特勒北方集團軍以優(yōu)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后,侵入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湖一帶。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872天。德軍參戰(zhàn)兵力有四個集團軍、一個裝甲集團軍和部分空軍。蘇聯(lián)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圍困斗爭,終于挫敗德軍封鎖,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這是前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zhàn)役。德國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zhàn)役的失敗,于1942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lián)的計劃,主攻南線,以占領(lǐng)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目標。7月17日,德軍集中100多萬優(yōu)勢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內(nèi),蘇聯(lián)軍民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zhàn)。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次年2月,德軍第六集團軍、第四集團軍等全軍覆滅,損失官兵近150萬人。
【點評】表面上是對一個借用語的含義的理解,實際上是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兩段材料選擇得很巧,且有現(xiàn)實性,是當今社會(也包括相當多的學生)關(guān)注的國際熱點問題。參考答案指出“不設統(tǒng)一答案”,但列出了參考要點,還注明“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臺理,亦可酌情給分”,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發(fā)表獨立見解的空間。如要提改進意見,我覺得提供的閱讀材料略嫌詳細,可再簡化,以減少考生的閱讀量。
閱讀題:讓人文色彩濃起來
閱讀題應充分考慮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自身特點,在命題中重情感體驗和感悟,體現(xiàn)語文學習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在閱讀理解題中應十分注意通過文本引發(fā)學生的主觀感受,所設問題的角度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理;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道題其實就是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問題情境,便于學生身臨其境地表達感受,思考問題: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設問的方法上和參考答案中為學生發(fā)表主觀化的感受預留空間,或彰顯問題難度的不同層次。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如下題:
△閱讀下面《美麗的眼神》一文,完成以下各題。
一所重點中學百年校慶時,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師雒(Luo)老80壽辰。雒老師極富傳奇色彩,他所教過的學生,許多已經(jīng)成為蜚聲海外的教授、學者。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師桃李滿天下呢?學校決定在百年校慶之際,把這個謎底揭開。
于是,學校給雒老師教過的學生發(fā)出一份問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雒老師的哪些方面最讓他們滿意。反饋回來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認為是他淵博的學識;有人認為是他風趣的談吐;有人認為是他循循菩誘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是他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作風;有的學生說喜歡他營造的課堂氛圍;有的學生干脆說,雒老師的翩翩風度是他們最滿意的。
然而,學校對這些答案并不滿意。因為這些也可能是其他老師所具有的,并沒有代表性。學校又在眾多的學生中,選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為了得出較為一致的答案,這次的問題很簡單;你認為,雒老師的哪一方面對你的人生影響最大。
答案很快反饋了回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的答案居然驚人的一致。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雒老師給他們?nèi)松绊懽畲蟮?,就是他的眼神?/p>
這下輪到組織者為難了,眼神這個答案非但沒能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撲朔迷離了。
百年校慶的日子很快到來了。校長講完話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辭。一位知名的教授上臺,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師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說:“今天我有幸站在這里,與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謝雒老師。我剛上這所中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差,說實話,那時我已經(jīng)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正是雒老師把我從困難中拯救了出來。要問雒老師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會說話的眼神。是的,那時候同學看不起我,父母對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師的眼神中流動著鼓勵和肯定,溫暖著我自卑和沮喪的心。我就是從他的眼神中得到了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現(xiàn)在的……”另一位學者致辭的時候,笑笑說:“上中學的時候,我最討厭老師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績好的,偏袒女生。因為討厭老師,導致我很厭學。雒老師公正無私的心地,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潔凈、透明,從他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種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變得晴朗起來……”
后來上臺的學生中,大凡雒老師教過的,無一例外地談到了雒老師的眼神。有的認為雒老師的眼神在嚴肅中傳遞著愛意;有人認為雒老師的眼神在安靜中透著溫和;有的同學認為雒老師的眼神中蘊滿父親般的慈祥;有的同學認為雒老師的眼神就是一條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斷地蕩滌人的心靈……
事實上,大會開到這里已經(jīng)非常成功了。沒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歲的教師在事先沒被邀請的情況下,上了大會的主席臺。他說:“我也是雒老師的一名學生,而且在一所中學也教了20多年的書。我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想讓自己也像雒老師一樣,把最美的眼神傳遞給學生。開始的時候,我總不能做好,后來我漸漸發(fā)現(xiàn),能夠傳遞這樣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須有一個浸滿著人間大愛的靈魂。這樣的一個人,才會生長出最人性的枝蔓,才會漫溢出愛的芳香?!?/p>
他講完之后,臺下頓時響起了潮水般的掌聲。在對人的影響上,愛的澆灌和人性的感召,永遠勝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學校得到了他們最想要的答案。
(摘自《中國青年》作者 馬 德)
△用簡潔的語言準確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答案不超過方格限定的字數(shù))
【點評】此題的立意在于考核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這是以下各題的答題基礎。如命題者僅止于此,那么就沒有什么新意了。
△雒老師的眼神美在哪里?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眼神?(用自己的話回答)
△文中沒有對雒老師作任何直接描寫,但雒老師的形象卻躍然紙上。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說說雒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點評】這兩道小題都是考查學生在感受基礎上的理解,這篇文章好在抓住了雒老師的眼神來傳達他內(nèi)心對學生的無限關(guān)愛之情;這也可以說是全文的“文眼”。命題思路的妙處,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誠如古人所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shù)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保▌⑽踺d《藝概》)命題者在“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上加了著重號,在參考答案中又要求“從全文角度概括”,這種從整體著眼的考慮值得肯定。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的哪種眼神?簡要說說你的內(nèi)心感受。 (不能涉及真實的人名、校名)
【點評】這道題又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本文基礎上的感受,題目十分注意切合學生心理。故參考答案不設統(tǒng)一標準,而只是把判卷重點放在學生感受的深刻或膚淺上面。
△閱讀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和下面兩段資料,從中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寫出你探究的結(jié)果。
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把一份隨意擬定的學生名單交給有關(guān)教師,說這些被他鑒定為是有潛力的,但必須對學生保密。教師深信不疑,無意中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8個月后,凡被列入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老師感情也特別深厚。
又如下題:
△《太原教育》的一則征稿啟事說,2003年第8期要設《人與自然》、《人生百態(tài)》和《成長筆記》三個欄目,全力為中學生打造一個展示自我、盡顯文采的平臺,歡迎大家投稿。
親愛的同學,請你抓住這個機會,任選其中一個欄目,寫一篇文章為它投稿。
要求:(1)寫明欄目,題目自擬,文體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2)努力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點評】在2003年的中考作文命題中,這個試題是比較有創(chuàng)造性的,引起了我們的關(guān)注。這道作文題的設計,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和個性化的表達提供了較大的平臺。題中三個征文欄目都切合初中生的生活和心理,要求學生在其中任選一個欄目投稿,這樣,對學生在題材選擇和主旨把握方面既有所引導、又不作限制,學生創(chuàng)作的天地就十分廣闊。而采用為刊物投稿的方式,創(chuàng)設了實際寫作的真實情景,能激起中學生的寫作欲望,讓他們躍躍欲試。這是使他們感到親切、又帶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寫作方式,相信會受到他們的歡迎。導語寫得要言不煩,要求也十分明確。我們非常希望新課程實驗者能像這道題的命題者一樣,在作文命題改革方面進行探索。
對只需死記硬背的試題說“No”
以上所列都是每種題型中較為優(yōu)秀的試題。但某些地區(qū)的試卷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有明顯缺陷的試題,這些試題所折射出來的評價理念,是與新課程格格不入的,今后當盡量避免。
如基礎知識試題,有一個地區(qū)的試卷,所出題分別為: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3)下列句子無語病的一項是
這樣的題目,基本上因襲了歷年來中考試卷基礎知識考核的選擇題題型。還有一些地區(qū)的試卷與此相似。這樣的題型,最大的問題是既沒有問題情境,又脫離實際生活需要,離開具體語境孤立地考查字、詞、句,沒有突出語言運用,是對過去高考試題的簡單盲目的模仿。所以今年全國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評價組在參考評價標準中對語文學科特別提出“嚴格控制選擇題之類的客觀題的比例”,是完全正確的。
又如下題:
△下列文學常識,錯謾的一項是
A.《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jù)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B.著名喜劇《威尼斯商人》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
C.《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都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寫的關(guān)于自己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的回憶錄。
D.詩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出許多不同的形式。詩、詞、曲,從文學角度看,都是詩歌。
這樣的知識題,恐怕只會引導學生死記硬背。初中生在文學史知識方面的積累還十分有限,僅學了一兩篇作品,就要他們掌握相關(guān)的文學史上的重大判斷,如果不去背課本上的提示或相關(guān)注釋,怎能正確回答?這道題對學生而言還充滿著“陷阱”,如果不是死記硬背,叫學生如何從這許多“陷阱”中作出判斷?當然,就事論事地說,“莎士比亞”是英國人而不是意大利人,考的是比較容易的知識點,但這樣的試題導向有問題。順便說一句,命題者給出的正確答案是D,但實際上,孤立地說“詩、詞、曲,從文學角度看,都是詩歌”的判斷并不準確,因為中國文學史上所謂“曲”包括劇曲和散曲,劇曲屬于戲劇而非詩歌。
現(xiàn)代文閱讀方面,有一份試卷選了一段說明文,所提問題是:
△本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選出判斷正確的一項。
A.下定義 舉事例 分類別 作詮釋
B.舉事例 列數(shù)字 分類別 列圖表
C.舉事例 列數(shù)字 分類別 打比方
D.舉事例 列數(shù)字 作比較 分類別
又選了一段議論文,所提問題是:
△第一段文字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某地區(qū)試卷中選了吳晗《談骨氣》中一段,所出題是:
△選段用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作論據(jù),論證的是()
A.富貴不能淫
B.貧賤不能移
C.威武不能屈
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樣一種以排列組合為特點的選擇題,一度十分流行;今天看來,可以說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幾乎毫無用處。學生答題時,大概不會認真閱讀文章,而是本末倒置,根據(jù)選擇項“按圖索驥”,從文章中苦苦“搜尋”答案。一段文章被人為地肢解得如此瑣碎,且不說這有無必要,與人們的實際閱讀距離多遠,光是這種答題方法和過程,恐怕只會使學生討厭閱讀,遑論培養(yǎng)起閱讀興趣!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出現(xiàn)這類無需命題者動腦筋的選擇題,應該盡快從玩弄邏輯的怪圈中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