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國
中華民族有著許多傳統(tǒng)美德,古代學者很早就提出了“仁者壽”的觀點,并對其中的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最早研究道德修養(yǎng)與壽夭關系的,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在《中庸》中明確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鬃诱J為,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可能獲得高壽,
“仁者”何以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指出:“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其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謀求私利,不患得患失,經常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機體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有規(guī)律地進行,如此則形體健壯,精神飽滿,形與神俱,從而盡終其滅年:西漢學者董仲舒亦指出:“仁者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其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之所以能夠長壽,很要緊的是不貪,內心保持清靜、純凈。惟有平和之心才能中正,惟有中正才能采天地之精華以養(yǎng)其身、益其壽。
后世醫(yī)家無不重視養(yǎng)德。華佗的弟子吳普說:“善攝生者,要當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吳普本人活到九十余歲:仍耳聰目明,齒牙完堅。這除了與他堅持練五禽戲有關外,還與他長期注重道德修養(yǎng)有關。
歷代醫(yī)家中最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當數(shù)唐代名醫(yī)孫思邈。他闡明了養(yǎng)德與長壽的關系,又通過身體力行獲得實效,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夫養(yǎng)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yǎng)性之大經也,”他一再強調:“善養(yǎng)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難延壽?!敝挥行刂袩o名利之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水準,才能“不求壽而自延”。孫思邈不但這樣說,也這樣做一皇上多次招他進京,他都一一謝絕,專心致力于醫(yī)學研究,在百歲高齡義寫下《千金翼方》,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代醫(yī)家王文祿認為:“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氣從;集義順心也,氣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妄助也,疾安由作?”可見,仁者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其心理安定,意志不亂,氣機調和,血流暢達。這樣,自然有利于健康長壽。
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仁德觀可資今人借鑒,其主要內容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仁禮?!睹献印氛f:“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边@就是說,為人處事要重視仁、禮的修養(yǎng),一言一行要注意禮儀,相互交往要有仁愛之心。其二為性善。性善不僅可以免除災禍,還可以祛病延年?!秹凼辣T氛f:“積善有功。常存陰德??梢匝幽辍!逼淙秊橹恪!兜赖陆洝氛f:“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遵生八箋》也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边@些都說明,知足才能常樂,常樂才能盡其天年。反之,則病災將至,而天其壽。其四為忍讓。古代學者認為,修身養(yǎng)性要注意忍讓。人們歷來也將忍讓視為一種美德?!秹凼辣T氛f:“謙和辭讓,敬人持己,可以延年?!薄娥B(yǎng)老奉親書》也說:“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注意忍讓,敬人持己,可以免除神形受傷,從而獲延年之效。
盡管現(xiàn)代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那就是: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達至延年益壽的目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將“道德健康”納入到健康新概念之中?,F(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例也充分證明,有些人多行不義,雖斂財甚多,卻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恐懼和自責之中,常不得善終。而那些品德高尚、善良慈祥、知足常樂、多行仁義的人,則往往健康長壽。
請記住先賢們留下的養(yǎng)生格言: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