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菖蒲20克,郁金、當(dāng)歸、赤芍、紅花、桃仁、川芎、地龍各15克,葛根30 克,黃芪50克,蒲黃12克。
加減變化:痰濁壅盛加膽南星、瓜蔞、橘紅;便秘加大黃、檳榔、麻子仁;肝火上擾加龍膽草、菊花、鉤藤;高血壓加珍珠母、磁石、牛膝;肢體麻木加白芍、熟地;陰虛加生地、玄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用15~20日。
主治:中風(fēng)失語。
療效:李強報告63例?;救?0例,顯效22例,進步1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89%(詳見《天津中醫(yī)》2002年第6期)。
手足癬方
方藥:生黃精、生百部、生首烏各24克,苦參、蒼術(shù)、豬芽皂、土槿皮、大楓子各30克,蛇床子、川椒、明礬各15克。
用法:水皰型加爐甘石、馬齒莧;糜爛型加千里光、一見喜;鱗屑角化型加赤芍、紅花,加食醋1.5升,浸1周后,浸洗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次;浸后6小時勿沾水。15日為1療程。禁煙酒、辛辣等品,禁用肥皂、洗衣粉等洗患處。
主治:手足癬。
結(jié)果:李均展報告212例。痊愈172例,顯效3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8.11%(詳見《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年第5期)。
慢性結(jié)腸炎方
方藥:川附子30克(先煎),生黃芪、潞黨參各20克,焦白術(shù)、云茯苓、炒白芍、白頭翁各15克,炮姜炭12克,廣木香、血竭、云黃連各10克,生甘草3克。
加減變化:氣虛甚黃芪增量,加防風(fēng);脾虛寒濕加蒼術(shù)、炒吳茱萸;腎陽不足加黑固脂、菟絲子;熱盛去附子、炮姜炭,加黃芩;濕盛加佩蘭、蒼術(shù);膿血便加地榆炭、槐花炭;滑泄加赤石脂、蜜炙罌粟殼。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空腹服;15日為1療程。用1~3個療程。
主治:慢性結(jié)腸炎。
療效:明正華報告216例。治愈130例,好轉(zhuǎn)7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5.37%(詳見《云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2年第3期)。
慢性前列腺炎方
方藥:生黃芪、土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術(shù)、川芎、當(dāng)歸、白芷各12克,黨參、白芍、連翹、敗醬草、皂角刺各15克,甘草9克。
加減變化:陽虛甚加附子;小便余瀝加益智仁、烏藥;痛甚加元胡、川楝子;血精加白茅根、生地;尿路刺激癥甚加車前子、木通(木通用量控制在6克以內(nèi),最好不用川木通。編者注);腰膝酸軟加杜仲、續(xù)斷;附睪炎加橘核、荔枝核;濕熱甚黃芪減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療效:楊海魁報告56例。臨床治愈27例,顯效21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43%(詳見《新中醫(yī)》2002年第10期)。
慢性胃炎方
方藥:丹參20克,檀香3克,白芍15克,蒲黃、五靈脂、川芎、紅花、元胡、砂仁各10克,三七粉(分沖)、木香、生大黃、甘草各6克。
加減變化:氣滯加厚樸、枳殼、絲瓜絡(luò);脾虛加炒白術(shù)、黨參、黃芪;胃熱加黃芩、黃連;痛甚丹參增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個月為1療程。用1個療程。
主治:慢性胃炎。
療效:閆勉利報告84例。顯效(脹悶痛明顯減輕,余癥消失;活檢示粘膜明顯好轉(zhuǎn))68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9%(詳見《新疆中醫(yī)藥》2002第5期)。
痛經(jīng)方 (原名秦氏舒經(jīng)飲)
方藥:當(dāng)歸15克,川芎、茜草、元胡、甘草各10克,炒白芍20克,吳茱萸、全蝎、姜蟲、制川烏各4克,桂枝、廣木香各6克。
用法:紅糖為引,每日1劑,水煎服;月經(jīng)前4日開始,用7日。用2~4個月經(jīng)周期。
主治:原發(fā)性痛經(jīng)。
療效:魯獻斌報告102例。痊愈85例,好轉(zhuǎn)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詳見《河南中醫(yī)藥學(xué)刊》2002第5期)。
便秘方
方藥:黃芪30克,銀花、白芍、麻仁、肉蓯蓉、當(dāng)歸各20克。
加減變化:燥熱甚加芒硝;脾肺氣虛甚加黨參;氣滯甚加木香;腎虛加杜仲、牛膝;陰寒內(nèi)結(jié)加干姜。
用法:每日1劑,水煎頻(5日后,分3次)服。
主治:中老年習(xí)慣性便秘。
療效:熊軍權(quán)報告33例。治愈27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詳見《湖北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2002第3期)。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方
方藥:制附子6克,黨參、熟地各15克,黃芪、茯苓各20克,白術(shù)12克,甘草5克,淫羊藿、丹參各10克。
加減變化:陽虛甚加肉桂、鹿角膠、細(xì)辛;陽虛水泛加澤瀉、薏苡仁等;水氣凌心加葶藶子、澤瀉等;氣虛甚加太子參、五味子;淤血甚加莪術(shù)、桃仁、紅花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個月為1療程。
主治: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療效:徐小萍報告60例。痊愈44例,顯效9例,有效7例(詳見《湖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2第4期)
口腔潰瘍方 (原名加減瀉黃玉女煎)
方藥:生石膏24 克,制大黃、生梔子、防風(fēng)、藿香、麥冬、桔梗各10 克,生甘草、砂仁(后下)各5 克,川黃連4 克,熟地、牛膝、知母各12 克。
加減變化:舌質(zhì)干紅、苔中剝加南沙參、北沙參、石斛;苔黃膩、尿赤去生石膏、熟地、麥冬,加木通(木通用量控制在6克以內(nèi),最好不用毒性較大的川木通。編者注)、淡竹葉、生薏苡仁,便秘、牙齦腫痛加玄明粉、桃仁、丹參、丹皮;腰痛、耳鳴加枸杞子、山萸肉、杜仲。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并用黃芩30 克,水煎取液250毫升,漱口;每次5分鐘,每日3~4次。5日為1療程。禁辛辣刺激之品。用藥在2個月以內(nèi)。
主治:口腔潰瘍。
療效:路其云報告56例。治愈46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2例(詳見《實用中醫(yī)雜志》2002年第11期)。
痤瘡方 (原名加減仙方活命飲)
方藥:金銀花25克,黃芩、皂角刺各12克,防風(fēng)、白芷、赤芍、桃仁、天花粉各9 克,當(dāng)歸尾、陳皮、貝母、穿山甲(先煎)、甘草各6 克。
用法: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10日為1療程。并用顛倒散洗劑(硫磺、生大黃各7.5 克,共研細(xì)末,加石灰水100毫升),外搽患處,每日2~3次(注意防止藥水進眼,以免引起角膜損傷,影響視力。編者注)。
主治:痤瘡。
療效:李娟報告39例。顯效(皮損基本消退,無新疹)24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 92.31%(詳見《北京中醫(yī)》2002年第6期)。
眩暈方(原名加味通竅活血湯)
方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各10克,丹參、山楂各15克。
加減變化:肝陽上擾型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牛膝、白蒺藜;痰濁中陰型加半夏、白術(shù)、茯苓、澤瀉、葛根、菖蒲、陳皮;氣虛血淤型加黨參、黃芪、白術(shù)、當(dāng)歸、白芍、茯神;腎精不足型加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首烏、寄生、煅磁石;血淤阻絡(luò)型加當(dāng)歸、枳殼、葛根、石決明。
用法: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對照組21例,用西比靈5毫克,睡前頓服;維腦路通每日3次,每次0.2克,口服;高血壓用降壓藥。均15日為1療程。用1~3個療程,隨訪半年。
主治:老年性眩暈。
結(jié)果:茅裕琴報告59例。兩組分別痊愈22、4例,顯效19、5例,好轉(zhuǎn)14、7例,無效4、5例,總有效率93%、76%,分別復(fù)發(fā)5、4例(詳見《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2年第9期)。
濕疹方(原名三心導(dǎo)赤飲)
方藥:連翹心、木通、淡竹葉各6克,梔子心3克,蓮子心3~6克,燈心草3扎,生地、車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加減變化:滲液多加黃芩、炒黃柏、赤小豆、藿香、茯苓皮;干燥型酌加玄參、蟬蛻;消化不良、大便稀爛者加山藥、白術(shù)、炒谷芽、炒麥芽。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母乳喂養(yǎng)者其母服2次,患兒服1次。5日為1療程。用2~3個療程。
主治:嬰兒濕疹。
療效:陳金蘭報告80例。顯效(皮損消退)44例,有效3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5%(詳見《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