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乃芹
在20世紀的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上,有這樣一個光輝的名字--成舍我(1898年-1991年)。在他長達94年的生命旅程中,幾近80年的光陰投身于中國的報業(yè)和新聞教育事業(yè)。當年他僅憑區(qū)區(qū)200元大洋獨立創(chuàng)辦的《世界晚報》,居然發(fā)展成頗具影響的"日、晚、畫"三位一體的"世界"報系,這是近代新聞史上不可不提的美談;縱然政局風云激蕩,變幻莫測,他始終秉持真實公正的辦報原則,從不向權、錢低頭,并幾度因言惹禍,身陷囹圄。他畢生輾轉北平、上海、香港、重慶、臺北,無論身處何地,都勇敢地擔負起報人的重任。
父親的官司竟成為"啟蒙之師"
1908年,成舍我的父親成璧任安徽舒城縣獄典史時,監(jiān)獄發(fā)生暴動,成璧盡力搏斗,還是有幾十名重犯結伙破獄逃走。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囚犯暴動破獄,屬獄政上的問題,責任在知縣;囚犯越墻而逃,屬看守人員疏于防范,責任在獄典史。知縣為了減輕自己的責任,改"反獄"為"越獄",呈報上級,并以紋銀2000兩賄賂成璧,誘其頂罪,成璧斷然拒絕。隨后,知縣買通上海某報社的訪員,由他親自口授,發(fā)布新聞,與呈報相互配合,指責成璧疏忽防守,將其撤職查辦。
1909年,成璧攜全家人回到安慶,一方面向主管機關面陳實情,舉證反擊,申訴冤屈,一方面經友人介紹,結識了上?!渡裰萑請蟆否v安慶訪員方石蓀,借助他的力量,在報端發(fā)表長文揭露真相,爭取輿論支持。文章一發(fā)表,引起很大反響,上級的嚴格審查,群眾的全力幫助,最終使成璧贏了官司。
這件事在少年成舍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一張嘴,一支筆,既可以做斬人的劍,也可以做哄人的蜜;既可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也可以伸張正義,討回公道,真有扭轉乾坤的威力。這為成舍我日后在新聞報道中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行為作風埋下了最早的種子。
200元大洋創(chuàng)"世界"
由于經常投稿的關系,成舍我16歲便被安慶一家報紙正式聘用為外勤記者,職業(yè)報人生涯從此開始。之后,在奉天的《健報》、上海的《民國日報》、北京的《益世報》、北大的《新潮》雜志,他或主持或參與,積累了相當的采編經驗,到27歲決心獨立辦報時,他已經有了扎實的功底。
那時,五四運動已經進入低潮期。軍閥之間連年混戰(zhàn),報紙成了軍閥官僚爭權奪利的工具。在北京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晨報》、《順天時報》等,無不聽命于某個軍閥派系,所謂"言論公正"是做不到的。成舍我有鑒于此,決心辭去《益世報》職務,用自己僅存的200元大洋,創(chuàng)辦《世界晚報》。他那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第一,要說自己想說的話;第二是要說社會大眾想說的話。"
晚報初創(chuàng)時,可謂簡陋不堪,捉襟見肘。為了節(jié)儉,報館就設在北平手帕胡同35號他自己家;報社沒有印刷設備,報紙由私人印刷局代??;人事也很簡單,除他自任社長兼經理外,只龔德柏一名采訪記者,張恨水則只在晚報兼職副刊編輯。盡管如此,成舍我辦報的決心毫不動搖。他給晚報立下四項宗旨:一、言論公正;二、不畏強暴;三、不受津貼;四、消息靈確。這些宗旨的提出,反映了成舍我早期辦報即具有較進步的思想。
在報業(yè)的激烈競爭中,《世界晚報》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首先,是對社會政治與時事,敢于持公正的批評:積極支持學生運動,猛烈抨擊反動軍閥弊政,使晚報在學生中很快樹立了威信。其次是抓"獨家新聞":龔德柏曾留學日本,他常能從各國使館參贊那里獲得較珍貴的信息。再次,是辦好副刊。晚報的主要讀者是市民百姓,副刊《夜光》就經??d一些輕松幽默的詩文。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的連載,更是一箭雙雕,不僅讓張恨水聲名大振,也使晚報的銷量連連攀升。最后,是"苦"心經營。成舍我為了打開報紙銷路,想出了不少點子。有時候,他隨伙計去叫賣,混在人叢中爭購自己的報紙,來帶動其他人;有時候,特意選擇名報、名人加以抨擊,以此引起大家的關注;給報販子高額回扣,以擴大晚報的批購零銷規(guī)?!?/p>
隨著晚報的不斷發(fā)展,他又于1925年2月創(chuàng)辦了《世界日報》,10月間把日報中的畫報版面獨立出來,成立《世界畫報》。這樣一來,便形成了日、晚、畫的系列,"世界"報系卓然獨立于近代報刊之林。
打不倒的《立報》
1934年,成舍我在南京的《民生報》因揭露行政院弊政而遭到行政院長汪精衛(wèi)的查封,不準復刊,不準成舍我繼續(xù)在南京辦報。成舍我反而樂觀地認為:"我和汪碰,最后勝利必屬于我,因為我可以做一輩子新聞記者,汪不能做一輩子行政院長。"于是,他來到上海,和幾位朋友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創(chuàng)辦了《立報》,他被推舉為社長?!读蟆窂恼Q生的那一刻就極富悲壯色彩和叛逆精神。
面對內憂外患,國難家仇,《立報》確立了"對外爭取國家主權獨立,驅逐敵寇;對內督促政治民主,嚴懲貪污"的宗旨,以順應民心,達到"立己"、"立人"、"立國"的目的。它的三個副刊《言林》、《花果山》、《小茶館》也各具特色,趨向大眾化、平民化,贏取了廣大的讀者。一年以后,銷量突破10萬份大關;尤其是在淞滬戰(zhàn)爭期間,發(fā)行量每天都在20萬份以上,創(chuàng)我國自有日報以來的最高紀錄。
隨著上海的淪陷,《立報》也被迫停刊。成舍我輾轉到香港,還是要辦報,報名還是《立報》,實際上也就是上海《立報》的延續(xù),因為"小型報"的報風和基本的副刊、欄目都沒有大變??墒翘窖髴?zhàn)爭爆發(fā),《立報》再度遭到扼殺。成舍我后半生在臺灣度過,長達30多年的報禁讓英雄頓失用武之地。所以1988年當臺灣報禁一開放,成舍我便以91歲的高齡雄心勃勃地辦起了臺灣《立報》。雖然規(guī)模、聲勢已不能與當年的上?!读蟆废啾龋回瀳猿值臑榘傩照f話、說百姓的話的風格、氣節(jié)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