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黑
一
我們神圣的職業(yè),存在了數(shù)千年,阿赫瑪托娃如是說。但就當下之狀況而言,“神圣”二字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譚。誠然,八十年代末期可稱詩歌的黃金時代,甚至是“神話”時代。然經過社會轉軌及市場規(guī)則的沖擊,眾人均在驚呼:神話業(yè)已結束,黃金時代淪入黑鐵世紀,詩歌已陷“失樂園”。一時間所謂“歲月的遺照”、“沉淪的圣殿”等紛紛為詩歌留此存照,仿佛此后詩歌便會突然消亡。
我以為,這并非意味著詩歌已被或將被消滅,而只是說詩歌能輕易輝煌、大面積閃光、批量生產暴發(fā)戶的時段已一去不返,它已不再被眾人和時代共同看守,而成為詩人個我的獨有。它從神之樂園跌落,反而正是其返回個人性,返回自身本質,返回自由精神向度的大好契機。在詩歌整體潰退之時,詩的真?zhèn)尉腿缤3迸炫葧r砂礫與巖石一樣自動區(qū)分開來。詩歌退到孤獨,有利于詩歌的再生。至少它可以讓真正的詩歌寫作者認識到自身的孤獨與自由,磨礪他的勇氣,讓詩歌經歷艱難后實現(xiàn)鳳凰式的涅。
在這樣的背景下談論詩歌,更容易到達詩歌本身。
貴州詩歌亦曾有過黃金季節(jié)。若按照懷舊的說法,貴州當年曾是中國七、八十年代的詩歌重鎮(zhèn)。但俱往矣,風煙已散盡。到如今,若再關注這曾經的“輝煌”,怕只是自覺先天不足者傾力尋找某種虛浮、虛榮的支撐的行為吧。
實際上,在所謂八十年代(上世紀)后期“全軍覆沒”(鐘鳴語)之后,貴州詩歌現(xiàn)已漸復元氣,并逐步形成一個有潛力的陣容。此次遴選的貴州詩人方陣,除唐亞平、姚輝之外,趙衛(wèi)峰、西楚、青紅、羅樹四人正代表日漸成熟的貴州新生詩歌力量。——貴州這片山水,不盛產小說家,卻頗有詩人傳統(tǒng),倒也可算奇處。或許在貴州,任濤生云滅,自有某種先天的、神秘的詩性在傳承不息?否則在八十年代后期氣脈幾乎斷絕的情況下,怎又憑空迅速閃出這個整齊的方陣?
可見,對于詩歌,個人性和精神性實重于耳提面命式的傳承。因此我愿意將貴州詩歌的精神內質歸結為一種先鋒沖動,為著貴州特有的邊緣和自由氣質。詩歌的本質,乃是人的心靈在權力話語的邊緣自由舞蹈,并在自由中實現(xiàn)人之生命、人之心靈的孤獨與超越。詩歌作為對專制與強權的反撥,作為對個人性的抒寫與頌揚,必然萌生對自由的向往與沖動。在此意義上,詩歌即自由,詩歌即邊緣。
真正的詩歌,必須首先是個人的詩歌。它的產生必須根源于個人心靈的沖動。如果詩歌成為大眾的話筒,成為歷史的話筒,成為政治的話筒,乃是一種可悲。有許多詩人,作品中看似有懷抱天下的雄心,也展現(xiàn)他們的智慧、對生存的體驗,頌揚所看到的美、真、善、愛,但他們的眼光是別人的眼光,他們的寫作不是為自己的心靈,而是為功利,他們發(fā)出的不是自己獨特的聲音,而是大多數(shù)人的聲音,甚至是取悅于大多數(shù)人的聲音,媚俗的聲音。他們的詩歌成為一種欲望:進入中心話語的欲望。
因而在商品規(guī)則主導話語權力、詩歌置身于危險境地的今天,貴州當下詩歌寫作中精銳的部分仍然堅守邊緣與自由的精神本質,當真難能可貴。這種對遙遠邊緣的自由詩性的堅守和躍進,使貴州詩歌寫作散發(fā)出獨特的精神光澤。從數(shù)量上看,以邊緣自由詩性沖動為精神內質的詩與詩人,在貴州只是少數(shù),仿佛長河中幾塊堅決挺出頭來的礁石,有趣地遙相呼應。然而從詩本身來說,正是這類詩歌,撐起了貴州詩史的天空。
很難想象,如沒有這些詩人孤獨又執(zhí)著的探索,貴州文學發(fā)展到今天會是什么格局。貴州詩歌歷來呈斷層式發(fā)展。之所以今天顯示豐富復雜、多元共存的審美格局,并產生了一些足以經受歷史檢閱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無數(shù)精神先鋒在不斷向自由挺進、沖決中進行艱辛探索的結果,也正是他們經受無數(shù)次的懷疑、忽略甚至被否定的結果。
二
回到這次集結。入選者正是當下貴州詩歌中風格較鮮明、較具代表性者。唐亞平、姚輝,分別代表了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段,見證一個輝煌歷史的產生及其結束;趙衛(wèi)峰、西楚、青紅、羅樹,則代表了當下貴州詩歌的中堅力量和未來,將參與貴州詩歌秩序的重建。
唐亞平唐亞平曾是中國文學史上貴州邊區(qū)所書寫的一個燦爛符號。若僅以詩論,唐亞平實是歷史意義大于藝術本身,更類似于貴州當下詩歌的象征性詩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貴州詩歌選擇了她作為一種邊緣沖動的代言人,見證一個獨特時代里一片獨特地域的獨特心跳。這種選擇是榮譽性的,同時又具有嚴重的傷害性,使一個詩人的詩性受到光環(huán)的擠壓。我以為,她的獨特在于她是由思而兼顧詩性,不像其他詩人是由詩性而到達思,雖因此帶來理氣過重的嫌疑,卻同時又因此而不可效仿。像著名的“黑色”組詩,充分地強調個人性,強調不可復制。語言對她來講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體驗的獨特與深刻。她輕易地擺脫了語言和思想的糾扯,卻也因此犧牲了語言的自主權。忽然想起網(wǎng)絡上所謂“百曉生”評點詩壇《一百單八將》中關于唐亞平的辭條:“當年江湖女煞星,也是女權中人物,視男人為蠢物,動輒舞刀論劍,不事女紅,后來轉寫小說小散文,搽脂抹粉,溫柔了許多”。不由啞然失笑。
姚輝姚輝是貴州當下詩歌進程中關鍵的過渡性人物,連結著輝煌的曾經與未來輝煌的可能。他的詩多少年來一直貫穿著對家園、對鄉(xiāng)土的追問與頌唱——從意象的淬取到神思的運作。其追問深邃沉痛,仿佛置身于奇詭的溶洞中,向著那暗中的秘密顫栗著摸進;其頌唱意韻悠遠,主體生命的目光虔誠地投向山水石巖,以靈魂的顫動與高原、與大地亙古的心跳形成共鳴。他的詩中那濃烈的血質和滾燙的激情,強大地沖擊著讀者的心靈與神經。這種追問和頌唱,使他的詩歌品格長處和不足同樣突出。在對家園、對鄉(xiāng)土的歌唱上,姚輝展現(xiàn)了強大的能量,詩中濃烈的高原喀斯特氣質,足以令他獨樹一幟。然而他只追問而不思索,只頌唱而不敘述,使得其追問與頌唱均不徹底。他所追問者,并沒有明確的對象,乃是隱形之物,是不在場者,是缺席者,甚或是未定名者。于是,其詩歌所向先在地陷入虛浮,總給人一種抓不住實體的、力道錯位之感。仿佛刑天永久地向無物之陣徒然揮動鋒利的干戈,姚輝被自己的追問和頌唱灼痛。
趙衛(wèi)峰每次想起趙衛(wèi)峰及其詩歌時,都不由想起一個虛擬武俠人物:怪杰歐陽鋒。在貴州詩壇,他的詩可算最獨特的了。自出道始,即不以常理出招,怪異的詩風迅速攪亂了貴州詩歌的一潭死水。我一向認為,其長詩《斷章:九十年代》是省內少有的長篇力作。他多年來的創(chuàng)作,有優(yōu)雅的詩,有激烈的詩,有憤世的詩,有調侃的詩,但他詩歌的奇特之處在于,總是自覺地居于思想之外,甚至是思想之下,亦即是遠離形而上的“器”的位置,任憑語言瘋狂地造成個個漩渦,將詩歌接受者的思緒卷入迷亂。讀他的詩,總會感到一種現(xiàn)代都市、一種工業(yè)時代快節(jié)奏鼓點的催促。其缺點似也在于吸力太猛,激流太烈,把空間壓榨得非常狹小,精神無以拓展。他的詩歌語言是對語言感受力統(tǒng)一性的刻意偏離,故其詩歌有既不可歸結為他物,又匱缺本身傳統(tǒng)的性質。對他詩歌的評價歷來不一,但其作為貴州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的重要詩人和貴州七十年代后詩人方陣領軍人物的地位卻也無可懷疑。我個人以為,引發(fā)對城市中人之生存的關注,對生活細節(jié)的關注,在貴州慣有的土地詩歌、田園詩歌,源于詩歌文本傳承的詩歌之外,另辟一條源于個人生命體驗的,或許粗礪,或者邪氣,卻強勁有力的、尖銳直接的道路,這就是趙衛(wèi)峰對貴州詩歌的貢獻。他的適時出現(xiàn),引發(fā)了貴州青年詩人方陣對既有秩序的沖蕩。
西楚西楚的詩才令人驚艷。那種奇幻中充盈的秀美,斑斕中飽滿的明凈,顯然只能出產于南方,只能出產于神秘的苗峒。有時我覺得西楚的詩歌上承楚文化之風韻,得楚騷之厚愛。他的詩是純質的,如《楓木組歌》,未受污染的語義內質,有限定的,透明的詩。同時也是蕪雜、艷色的,如《妖精傳》,糾葛于現(xiàn)代都市與古老民俗,枝蔓橫生。但無論是純質還是蕪雜艷色,他的詩都在語言與思想的各自限度之內,使語言與思想得到有效的重合。然而,天性中對修辭與技藝的沖動,使得他的詩很大程度上是語言在表達詩性而不是個我主體在表達,這使語言達到了詩,也使詩遠離了生存主體。由是他陷入了尷尬的兩難境地——《楓木組歌》是他可以輕松鍥入的走向,但由于是對族群魂靈的侵入,由于其“非我”性太強,他不愿更多的涉足;他竭力想挖掘語言表像下面內心真實的隱痛,和日常生活細節(jié)背后令人震驚的秘密,并在這種迫切的欲望下產生和還在產生《妖精傳》,但這種對個人內心真實的探尋和對日常生活的觀看,卻又因眾多蔓生的枝節(jié)而阻礙了詩人主體向無限的生發(fā)及對“我”之外的神秘與深邃的追思。
青紅一直以為,唐亞平后貴州再未出產真正意義上具備女性生命痛感的詩歌,那種女性原生的疼痛是男人們永遠無法理解的。其實貴州女詩人不少,但我覺得她們都不能把握住女性立場,以女性話語介入語言與精神的糾葛。直到青紅出現(xiàn)這種以為才得以改變。不過與唐亞平相比,青紅多了一種入骨的細膩與婉轉,也少了唐亞平那種深刻與極端。她擅長在詩歌文本中對日常生活與生命進行深度挖掘,其詩歌文本中充滿著潛意識、心理幻覺色彩的生命體驗,使其經驗傳達具有精神分析般的深度與力度。她對語言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敏感,她的詩歌敘述很少是白開水似的客觀呈現(xiàn),而是將一些形而上色彩的生命體驗與感悟幾乎不著痕跡地疊加進去,從而使敘述變得意味深長。我喜歡她詩中那種迷茫,那種源于女性的痛感與呼告,仿佛那是從心尖尖上發(fā)出來的。雖然其詩歌寫作在深度與大氣上不夠,但其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卻已足彌補這一不足。
羅樹作為一名在校學生,他在詩歌技巧上超乎尋常的成熟和對修辭與形式的注重令人驚訝。由于年齡與個人經驗的原因,小羅的心靈尚未觸及到生存的隱秘及內心的痛感,尚未向內心的真實敞開。所以他的詩歌中往往含糊其辭,充滿虛幻的意象,如“鏡子”、“鏡子深處長頭發(fā)的上帝”,缺乏來自真實生命體驗的光澤與質地。他的詩中并不是沒有東西,他的思緒亦深入到哲學、美學,深入到人的孤獨、虛妄、空洞、無力,但這些東西都來源于文本傳承而非親身體驗,是一種書齋經驗。這對想象力大有好處,卻也顯示了創(chuàng)造力的薄弱。畢竟,詩言思,語言雖然關乎文本寫作的成敗,但語言的強大仍需思想的強大作為背景支撐??赡芩约阂灿兴J識,所以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風內心虛弱,無法預測前程//像畢加索的牛一樣/風越來越稀薄,甚至自己也無法忽略/它感覺正在被歲月抽干”(《現(xiàn)實1:沒有風》)。不過,小羅現(xiàn)在畢竟還年輕,還有足夠的時間對自己進行調整和修改,可以肯定,當小羅踏入社會,面對沉重的生存現(xiàn)實,獲得寶貴的個人經驗,他所欠缺的必將自然擁有。
三
為內心的自由而寫作,為對邊緣的堅守而寫作,為對靈魂的不懈詠唱而寫作,這正是詩人之為詩人的使命所在。唯有珍視自由與邊緣,珍視靈魂與內心隱秘之痛,以自由與邊緣對視庸常的心靈與權力話語,才能使詩歌寫作保持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然而,審視貴州當下詩歌寫作,我卻發(fā)現(xiàn),貴州詩歌疲態(tài)已現(xiàn),不僅詩人群體在萎縮,詩人的探索熱情、寫作熱情也在急劇回落,很多時候詩歌的產生僅靠一種慣性在維持和推動。向心力與離心力在邊緣奮力撕扯著詩歌,以至于使貴州詩歌在曙光乍現(xiàn)之際,就有了跌落低谷甚而重陷暗夜之危險。當前的貴州詩歌,正如在迷津之中迷惘而徘徊不定。
綜合起來,我以為貴州當下詩歌寫作的癥結主要有二:
之一,思想背景和精神深度的匱缺。
詩歌是一個時代的軌跡,因此,詩人首先應是其所處時代的精神圖景的證判者。正如西川所說,“一個詩人,一個作家,甚至一個批評家,應該具備與其雄心或欲望或使命相稱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深度”(《寫作處境與批評處境》)。而在貴州當下詩歌寫作之中,卻普遍地缺乏應有的精神深度和思想背景,虛浮不實的思想根基,導致許多詩歌懸浮于語言表象,無力達到更深的存在,觸及更深的隱秘。
——貴州當下詩歌之中,什么在漸漸消失?
勿庸諱言,當下貴州詩歌的一大顯征,乃是由于心靈之疲憊不能正視內心真實,內心自由,內心之痛的喪失,而獻身(抑或陷身?)于語言滑翔之快感。這種精神背景的匱缺乃是當下貴州詩歌寫作的最大不足。
一向認為,修辭與形式上的創(chuàng)造力不是詩人的最終幻想,判斷一位詩人是否具有超越他人的詩性,關鍵在于其精神向度、思想背景的高、遠、深或博大與否。詩人只有在精神向度、思想背景上具備了與眾不同的、自由的、超越的品質,擁有了對存在境遇、生命體驗的獨特感受和發(fā)現(xiàn),才有可能真正地尋找到、探求到新的話語方式。而當下貴州詩人們卻直接從思想過渡到文本、修辭,放棄了對個人思想背景的強力培植,忽略了對生存、對詩性的追問。即便是姚輝、趙衛(wèi)峰、西楚,他們最近的一些詩里,都總是語言的流動推動詩歌,而不是思想,思想是被動的,其中的精神深度顯得可疑,當初那種狂飆式的銳氣已經磨損。
對于詩人,那命定的孤獨就在于他在爭取自由詩性的過程中,永遠不可能贏得公眾的普遍喧嘩,他只能獨守個人的性靈空間,只能獨自紀錄他的精神荒原上的漫步和漫步中的所見。他必須回到精神之中,回到對生存的懷疑與追問,回到對生命的思索與關懷,并由此生發(fā)出一種獨特的詩歌理念,尋找到獨立的聲音。
之二,語言的糾葛與寫作的限度。
詩歌是語言的精魂。身為詩人,必將永恒面對與語言的搏斗,與思的搏斗,與生命之痛感的搏斗。而這個搏斗,只能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
尤其在貴州這等邊緣地域,這種與語言搏斗的后果,要么特別從眾,要么特別個性??梢韵胍娰F州詩人的困難和矛盾,他們一方面要以個性化的敘述機制及個性化的心靈取向對貴州文學存在的陳規(guī)舊套予以沖決,另一方面,又要由作為全國文學潮流的追隨者轉變到獨立的創(chuàng)作者,并確立自己的根源。就當下而言,貴州詩人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程光煒曾在《90年代詩歌:另一意義的命名》指出,“優(yōu)秀的詩人不在他為我們提供了撲朔迷離、然而毫無收益的詩歌語言形式,他應該最大限度地為我們提供這個時代所不可能想象的語言現(xiàn)實中的可能性——他應該讓我們不時地‘驚訝',然后深深和持久地‘震驚”。在貴州,鄭單衣、唐亞平曾是這樣的優(yōu)秀詩人,在發(fā)展的可能性上,趙衛(wèi)峰、西楚、青紅以及羅樹等,也將是這樣的優(yōu)秀詩人。
但要看到,當下的貴州詩歌寫作中,在《斷章:九十年代》、《楓木組歌》等優(yōu)秀作品之后,貴州詩人已在與語言的糾葛中居于弱勢。我相信,這也是他們所始料不及的。
公正地講,七十年代后詩人的詩歌寫作當是貴州詩歌進程的一次重大轉變,無論是作為詩歌的邊緣還是作為邊緣的詩歌,貴州都重新實現(xiàn)或正在實現(xiàn)著其尊嚴。然而,從無人關注、無人喝彩到悄然形成實力方陣,當下的貴州詩歌寫作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個性無限制的喜悅之中,想不到或無暇進行自省。與語言的搏斗實際上被無限制表達所替換,自由詩性的獨立實際上被淹沒于個性的無限發(fā)泄之中。像趙衛(wèi)峰、西楚近期的詩和羅樹的詩,已近似于語言自身的行動,近似于語言的行為主義態(tài)度。
時代選擇了他們來實現(xiàn)貴州詩歌寫作可能性的轉變,但時代同樣也為他們提供了詩歌寫作的限度。對此,貴州的詩人們似乎缺少足夠的覺察。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包括最精粹的部分,雖然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詩歌意識和詩歌能力,但幾乎都缺少一種關于寫作的限度感,沒能正視這種寫作限度的存在,沒能認識到,與語言的搏斗是以損耗語言自身為代價來換取詩歌感受力的解放的,而如果這種損耗超過一定限度,又會反過來殃及感受力的完整與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