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梅
語文課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文學作品。語文課具有文學的品格是必然的。審美要成為語文課的靈魂。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課本和課堂教學中的美.打動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課堂上留下美麗的笑和流下自然而然的淚,獲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華。
美麗的課文等待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審美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條件反射式審美,即由審美對象的色、形、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感官而引起的美感,它不需要進行聯(lián)想、想像等創(chuàng)造活動;二是直覺式審美,即在對對象的觀賞中.主體的情感、想像和聯(lián)想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瞬間綜合為一種審美感覺,這種感覺是不期而至的,這是常人的審美,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是有為而為的審美,即鑒賞家、美學家、藝術家的審美、它不僅有直覺式的審美的一切特點,而且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對審美對象的品評能力,從而達到感情與理智、直覺與認識、自覺與非自覺的完美統(tǒng)一,成為最高層次的審美。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運用"有為而為”的審美藝術去挖掘課文中的美。
1.用形象欣賞法感受人物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人物形象,如:《木蘭詩》中的木蘭深明大義、剛毅勇敢、勤勞善良、不圖功名而胸懷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蕓芝熱愛學生、熱情公正、溫柔美麗、教導有方;魯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雖衣著不整、生活儉樸,卻對學術、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顯得可愛而值得追憶。
對于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先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與想像,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活起來,對其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做到歷歷在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后讓學生通過欣賞肖像美、對話美、細節(jié)美、環(huán)境美等,分析、綜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欣賞藝術形象或人物所蘊涵的社會意義。
當然.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變色龍”奧楚蔑洛夫、“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老葛朗臺等。這些‘丑”無不具有美感,這是因為作家從正確的觀點出發(fā),對‘丑”進行揭露、嘲諷、否定,激起人們的厭惡、僧恨,從而讓讀者更加熱切地向往美,進而獲得審美效果。
2.用情感體驗法感受情感美。
課文總是要直接或間接傳達出作者的感情的,讀書的過程其實是讀者接受作者傳情的過程,讀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達到與作者的共鳴。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的描繪春花競放,逗人喜愛的景象,在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則通過一個動人的故事來傳達作者的情感,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中的小弗朗士把熱愛祖國的感情都傾注在他的最后一課上,韓麥爾先生把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在他用全身力量寫出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上。我們只有讓學生用心用情去體驗,才能與作者共鳴.受到震撼。情感體驗的方法往往受到個性差異和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的制約,因此,要多從作品的表層感受深入到對作品字里行間所蘊涵著的魅力體驗。這樣,融情人書,身歷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3.用誦讀法體驗文章的氣勢神韻美。
語文課本中收入了許多我國的優(yōu)秀古典詩文,它們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diào)鏗鏘,聲韻和諧,具有很強的美感,適合誦讀。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文也同樣適合誦讀,只要按照詩文偃仰起伏,運用一般語調(diào)不緊不慢地讀,同樣可以自得其趣,獲得美感。誦讀對理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精神實質(zhì),領會其氣勢、節(jié)奏、神韻等,都大有裨益。誦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我們可以感受到春到江南的艷麗、柔和、溫馨和生機勃發(fā)的美韻。誦讀魯彥的(聽潮》,我們能想像出海睡、海醒、海怒的畫面,真切感受到大海剛柔相濟之美。誦讀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我們能充分體會人格魅力與情感魅力交織著的悲壯美,感受到雄壯的語言氣勢和作者身上的浩然正氣。蘇東坡說,“三分詩七分讀”,誦讀得好,靜止的詩文就會活起來,就會帶領我們進人一種可見、可聞、可感的意境美里去。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應深人鉆研教材,在這一“美的富礦”里挖掘美,為引導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奠定基礎。
語文課堂本身應該是一首抒情詩
教師引導學生感知、鑒賞課文之美,進而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美,離不開課堂教學。美育的最大特點是以情感為中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因此,沒有良好的課堂氛圍,缺少課堂教學之美,就難以讓學生進行能動的審美;少了良好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心境,就難以產(chǎn)生教學的美感效應。鑒于此,我們必須以課堂為依托,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的美。
1.培養(yǎng)親近與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情感的和諧美。
語文教學中的親近感,對學生的學習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堅持教學民主、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保持教師的人情味,縮短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通過課堂這個窗口與學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關系。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必須營造出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由此刺激、調(diào)動學生的無意注意的心理活動潛能,使他們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教師的表情如同直觀的教具,隨時感染學生的情緒。教師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大方的姿態(tài),溫和的語言與飽滿的情緒去感化、熏陶學生,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融洽、和諧、輕松、熱烈的心理環(huán)境。“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瘪R卡連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根據(jù)不同的審美對象,在講課時使用不同表情,靈活多變,“情動而辭發(fā)”、“披文以入情”,學生就會有如臨其境之感,從而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在這一美的氛圍中,學生“就會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在你教的這門學科領域有所創(chuàng)造”(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師所期望達到的美育效果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2.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教學內(nèi)容的新奇美。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無論多么豐富、美妙,如果學生早已熟知,就很難產(chǎn)生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導”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氛圍以形成美感的關鍵因素。因為中學生的認知活動,并不單純地受自身的思想認識支配,也受自身的情感活動支配;同時,教學情境對他們的學習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活潑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沖突,加深學生的道德體驗,獲得審美享受。
在這方面,教師要因材施教,如根據(jù)課文的不同體裁采取不同的讀法。有些窩言故事,可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口述;有些以對話為主的,可以分角色朗讀,如《變色龍》;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和散文可以配樂朗誦,在音樂中讓學生充分體味文章的美感;在教讀議論文的時候可以穿插學生的辯論,以激興趣。教學小說時可讓學生設想小說的情節(jié),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從而達到培養(yǎng)情感,陶冶情操的教書育人的目的,如.教《孔乙已》時讓學生寫(我眼中的孔乙已),設想中舉后的孔乙已,并將孔乙已的形象與范進的形象進行互換,等等,以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由新奇美引發(fā)的良性效應。當然,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新奇美,并不意味著可以天馬行空般地隨意翻新,而應以教學原則為基礎、創(chuàng)新為目標,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知識基礎以及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要求而定。
3.融入真情,注重傳授的語言美。
語文是與語言打交道的,語文教師無疑應是語言應用的典范。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用規(guī)范、簡潔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叩啟他們的智慧之門,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欲望。于漪老師教《七根火柴》一文時,啟發(fā)學生以“紅軍博物館”的講解員的身份向來參觀的人介紹展臺上七根火柴的來歷、從而把學生引人紅軍戰(zhàn)士愛國主義精神的氛圍之中,奠定學習課文的基礎,并在教學過程中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思考生命價值的一段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時……”使學生情感達到高潮,創(chuàng)造了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如果在講授課文內(nèi)容時,能配上相應的語聲、語調(diào),使語聲有高有低、抑揚頓挫,形成旋律,體現(xiàn)出不同調(diào)式特征,課堂教學就會具有“不可逆轉和無法估量”的作用。
語文課文里蘊含著的美學因素很多,我們語文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從而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啟發(fā)他們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陶冶他們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