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迎嘉賓滿華堂,
賀詞紛飛譽滿江。
烹出美味傳四海,
調理營養(yǎng)益健康。
知書達理育新人,
識別真假有烹知。
成功并非一朝創(chuàng),
立足烹壇美名揚。
20年來如一日,
十方君子盡相知。
周日燈下閑來讀,
年年月月習如常。
除夕之夜,靜讀《烹調知識》總第212期卷首語:《20歲生日的聯(lián)想》,作者四川曉書。讀過短文之后,思緒翩翩,聯(lián)想起1996年的往事……
1996年6月,驕陽似火,《烹調知識》雜志社的編輯們,從眾多的自然來稿中,將我的食雕作品“白蓮花”刊發(fā)了。當我看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食雕“白蓮花”,那含苞欲放,嬌嫩鮮美的畫面,能以假亂真的效果,令我心中如沐春風,這就是食品雕刻的藝術生命。
在食雕中,造型的好壞決定著作品的成敗,沒有造型,作品就無從談起。因此,造型必須生動真實。只有生動真實才會有感情、有神韻。藝術上的生動真實不等于照相似的生動真實,它是生活真實的再加工,要剪裁、要夸張、要立新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熟悉生活,了解物象,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如果以花為主,葉就是賓,必須突出主體,不能平分秋色。有些蔬菜雕刻,在組裝時平分花或葉,胡亂拼裝,花朵的品種、大小無規(guī)律,陪襯物喧賓奪主,必然給人以亂的感覺。
在創(chuàng)作食雕“白蓮花”的過程中,我選擇稍做修飾的荔薄芋葉為襯物,花蕾以洋蔥為主,清雅的白蓮象征著光明、純潔,稚嫩的芋葉給人帶來清雅、柔順、溫和心境;綠色易使人想起幽靜的田野、綠茵的草地、平靜的湖水,能引起人們觀賞的舒適感?!鞍咨徎ā钡膭?chuàng)作,正是遵循這一美的自然規(guī)律的結晶……由此,我與《烹調知識》結緣。之后的幾年里,我分別在其刊物上發(fā)表過一些文章及食雕作品。如:1997年第11期卷首語刊發(fā)文章:“贊冷盤拼擺藝術”;1998年第3期彩頁中刊發(fā)“孫東南與她的食雕作品”;2000年春節(jié)刊發(fā)“北京金三元龍年新肴”,其中有我的熱菜作品“雙龍戲珠”;2001年第6期飲食天地欄目刊發(fā)文章:“北京蜀王風味酒樓印象記”及創(chuàng)新菜肴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編輯們的慧眼及辛勤勞動。
曾記得女作家張抗抗說過這樣幾句話:“很多年過去,我們也許忘卻了許許多多應該記住的事情,但是我們不會忘記某個人或某些人。是他們扶持了你,支撐了你,如輕推搖籃的母親,如澆灌苗圃的園丁——將一茬一茬的青年作者送入文學天地,將一本一本的好書送到讀者的手里。誠然,編輯會退休會離去,作者會衰老會消失,出版社的小樓會陳舊會翻建,但書,從這里誕生的書,將永遠是簇新的。”張抗抗這段夾議夾敘的抒情語言,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感激和懷念之情,亦是我此時此刻的肺腑之言。
20年來,《烹調知識》卷首語——把握飲食市場跳動的脈搏,權威論述焦點、熱點、亮點,是非曲直,啟迪思路;烹飪自修學校——像無聲的導師,教藝解惑;飲食風情——是色香味形器與人文史理學的融合,如詩如畫;庖丁談藝——大師與高手,名家與主婦,同臺競技切磋,獻藝品味;生活百味——輕輕松松談吃論喝,其中包含許多動人的情感;刊中報——談美食層出不窮,論烹調風情萬種,匯八面食風;營養(yǎng)與保健——如名醫(yī)坐堂,懸壺濟世,調理膳食平衡,吃出健康,祛病延年;餐飲管理——集中外名優(yōu)餐飲管理經驗,為剛起步的餐飲同行指明了邁向成功的方向……
《烹調知識》創(chuàng)刊20年來,編輯們編發(fā)的稿件已有數(shù)千萬字。編輯們?yōu)樽髡叱洚斎颂莸木礃I(yè)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為此,我想代表廣大讀者和作者借《烹調知識》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之際,向編輯部的同仁們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期盼在未來的日子里,多發(fā)博大精深、情真意切、清新自然、啟迪智慧、個性鮮明、有長久藝術生命力的作品。為愛好烹飪而又無暇參加烹飪專業(yè)培訓的人們推開一扇窗,讓人們從這特殊的窗口領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良朋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