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艾
本刊訊 2002年1月24日上午10點,北京八寶山人民公墓竹廳前人頭攢動。近3千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胸佩白花,懷著極其崇敬和依戀的心情,列隊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北京市22中學(xué)特級教師孫維剛送行。
在肅穆的吊唁大廳里,擺放著國務(wù)院副總理李嵐清、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副部長王湛及社會各界人士贈送的花圈和挽聯(lián),孫維剛老師的遺體安臥在鮮花叢中。與以往的吊唁儀式不同的是,沒有低沉的哀樂,大廳里回旋著動聽的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據(jù)說,這是孫維剛老師生前最喜愛的,他的家人特意選擇這首樂曲,以獨特的方式向親人送別和悼念。
孫維剛自1990年被發(fā)現(xiàn)患有癌癥后,始終沒有離開過講臺,沒有離開過他的學(xué)生,堅持工作在教學(xué)第一線,不斷創(chuàng)造佳績,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正如孫老師所講的:我希望在我生命的最后時日,為黨和人民再煉一爐好鋼。他在學(xué)生身上延續(xù)的不僅是知識,更有理想、意志和做人的準則。他始終教育學(xué)生要做誠實、正派、正直的人,做有遠大理想的人,做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做一個因自己的存在而使別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孫維剛老師用自己從教40年的輝煌歷程,詮釋了春蠶和紅燭的內(nèi)在含義:用自己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模范行動,為后人樹立起了一座育人的豐碑。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和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
北京市副市長林文漪、原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健民、副主任陶西平、教育部師范司司長馬立、中國教科文衛(wèi)工會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游國棟等同志參加了孫維剛的遺體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