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文
“多壽只緣餐飯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名句,而今讀來,仍回味無窮。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改善飲食結構,本無可厚非。可有些人一味追求高糖分、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以致大量的魚肉蛋禽類食品紛紛涌上餐桌。還有,喝早茶、吃零食、品夜宵,早已司空見慣。由于盲目“進口”,原本在疾病譜中占主導地位的傳染性疾病,已讓位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富貴病”后來居上。于是乎,不經(jīng)意間,“飯越吃越少,藥越吃越多”之怪圈便悄然形成,且呈擴張之勢……
眾所周知,飲食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食以衡為先”。“衡”者,營養(yǎng)平衡之謂也。古典醫(yī)籍《內經(jīng)》早就明確指出:“食飲有節(jié)”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安惋埳佟?或“食飲有節(jié)”),不失為減緩生理性衰老速度、維護健康促長壽的好方法。因此,既要定時定量,又不過饑過飽;既要注重飲食種類的科學配置,更要講究烹調方法的改良創(chuàng)新。
說到“食飲有節(jié)”,理當遵循“食物多樣,谷物為王”之原則,切勿任意減少主食的攝入。營養(yǎng)學家認為,減少主食攝入,極易導致維生素B1的缺乏。同時還應盡量減少零食和夜食。據(jù)研究,夜食與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結石、猝死、脂肪肝、大腸癌、高血壓等密切相關。毋容置疑,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是打造‘健康銀行的必要途徑。只要持之以恒,便可取之不盡,舍此,別無殊途。
古往今采,養(yǎng)生之道各有一套。求“多壽”節(jié)“餐飯”,大可借鑒營養(yǎng)學家的經(jīng)驗之談。一年有春夏秋冬、寒熱溫涼之分,食飲有清涼甘淡、溫補新陳之別,故飲食當與氣候相適應。此其一。身體有強壯虛弱之分。年齡有老成大小之別,對飲食需求也應有所區(qū)別(中老年入更應少食肥甘厚味食品),此其二。南方霧多濕氣重,凡飲食宜佐以生姜、辣椒、韭蔥等辛散之品;北方寒冷干燥,宜食溫補、滋養(yǎng)食物。此其三。“少吃一口,舒坦一宿”,是對“人生第一直美餐就是睡眠”的詮釋。此其四。吃生冷食物不易消化與吸收,且傷脾損胃,防不勝防的寄生蟲卵趁虛而入,可招至疾病纏身。此其五。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可滋養(yǎng)身體有益健康。如果盲目偏食,則導致臟氣或盛或衰,惹病遭災。此其六。酒極則亂,古今同理。元代忽思慧著《飲膳正要》曰,酒類“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贝似淦?。
多壽只緣餐飯少,勸君節(jié)食樂而康。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