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p>
這是西漢劉向《說苑·善說篇》里記載楚國令尹鄂君子晰泛舟湖中時聽到的一首越人歌,也是至今尚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首壯族先民的民歌。這首歌的曲調(diào)雖然已不得而知,但仍能體會到歌詞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是那么豐富炙熱、委婉動人,也能從這首歌里窺知壯族民歌的久遠——從遠古一直流淌到今天。
壯族是一個在歌聲中生活的民族,壯鄉(xiāng)號稱歌海,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姻喜慶,適年過節(jié)等都有歌聲相伴。最能體現(xiàn)壯族時時引吭、處處有歌的特點是歌圩?!佰住北臼羌兄?,“歌圩”一詞極為傳神,極富韻致。壯族聚居地方都有歷史悠久的歌圩風俗。
“歌圩”是壯族地區(qū)定期聚會唱歌的活動,又稱“歌節(jié)”,在壯語中各地有不同的稱謂,如:“窩墩”、“窩巖”、“行墩”、“圩蓬”、“坡會”、“放球”,等等。每年春秋時節(jié),青年男女穿著盛裝,定期聚集山坡,即興對唱山歌,通宵達旦,有時甚至連續(xù)唱幾天幾夜。
在漢文古籍中,稱這種習俗為“浪花歌”、“跳月圩”。由于這種活動是以相互酬唱為主要內(nèi)容,“每場聚集眾人不下千人”,“唱和競?cè)铡?,猶如唱歌的圩市,后來人們稱之為“歌圩”。清道光年間龍州舉人黎中產(chǎn)就寫有“歲歲歌圩四月中,聚歡白叟與黃童”的詩句。
“歌圩”是特定的生活和歷史條件的產(chǎn)物,傳說始于唐代。關(guān)于“歌圩”的起源,說法頗多:有的說源于擇配婚偶。廣大的壯族聚居區(qū)域,多交通不便,四時不息進行繁重的勞動,青年男女為尋求配偶,便利用節(jié)日或勞動的時機聚會,通過吟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感情,自擇婚配。
也有的說源于樂神。古代的勞動人民,希望利用歌唱去影響“神靈”,消災賜福,以控制自然災害。在民間,有“春歌祈禱祝豐年,秋歌酬神慶豐收”的說法。相傳歌圩一禁,即年谷不登,人畜罹患瘟疫。
有說源于傳說。從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傾心相愛,以山歌表達彼此的愛慕。后來,姑娘被迫另嫁他人,她常常偷跑出來,用歌聲向心中的人傾訴凄苦與思戀,最后雙雙殉情于木棉樹下。壯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便于他們殉情的日子——三月三,大擺歌臺,聚會歌唱。
還有的說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定期舉行歌會。
壯族稱民歌為歡、比、西、加等,不同地區(qū)叫法不一?!皦褮g”,也稱“壯山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內(nèi)容非常廣泛。大致可分為8類:古歌(包括創(chuàng)世史詩);敘事長歌和敘事長詩;勞動歌;儀式歌(包括各種風俗歌);生活歌;時政歌;情歌;兒歌。每一類可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再分細類。如《慶賀歌》、《祝壽歌》、《哭嫁歌》、《哭喪歌》、《酒歌》、《兒歌》、《搖籃曲》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各種形式的壯歌都有押韻規(guī)律,大多數(shù)于腰尾同時押韻,朗朗上口;有的則押尾韻,抑揚頓挫。山歌編得符合韻律,唱起來優(yōu)美動聽。
在壯語中,詩即歌,歌即詩。壯族人民把詩歌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表達思想感情,敘事傳后,喜慶祝福,交朋結(jié)友,酬唱應和。人們往往遇事即歌,逢場必唱,有“以歌代言”的習尚,因而,壯鄉(xiāng)贏得了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處處是歌臺”的贊譽。在左江花山崖的壁畫中,就以粗獷有力、樸素生動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了眾人聚會歡歌狂舞慶祝勝利的熱烈場面。
宋代周去非著的《嶺外代答》,有很詳細的記述:“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眽炎迦嗣癜凑兆约旱纳钤竿鶕?jù)傳說,塑造了“歌仙”劉三姐的形象。歌劇《劉三姐》可以使人們真切地感受到歌在壯族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
歌唱求偶,是歌圩的重要功能。來趕“歌圩”的主要是男女青年,他們通過唱歌來交結(jié)、歡會朋友、愛侶,尋求配偶。每到歌節(jié),盛裝艷服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初唱“游歌”,觸景抒懷,借物喻意。他們一面唱一面游串,如遇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用巧妙含蓄的暗喻相互謙恭贊許,問家住何處,沿途見聞,探測對方的來意。若覺得對方歌聲不錯或發(fā)現(xiàn)意中人,男方便主動向女方唱起“求歌”,以示正式邀請對歌。往往有幾組男的同時向一組女的唱“求歌”的情景,各組所用韻腳不能相同。若女方也唱歌作答,雙方便進入“盤歌”階段。這時所唱的歌曲,是正大光明的愛的宣言、熱情洋溢的青春的頌歌。男女青年因相愛而激發(fā)出來的真情和歌曲猶如涌泉,令人蕩氣回腸。在壯族的歌海里,情歌是最澎湃的浪潮:“連就連,不講手鐲不講錢,講起錢財連不久,不講錢財久久連。
連就連,我倆結(jié)交訂百年,那個九十九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這樣的唱詞,顯示著愛的純潔、熱烈、堅貞。一首首壯族情歌,也是壯族人民婚姻道德的美的頌歌,是人類純真愛情的瑰麗詩篇。
通過唱歌相識,結(jié)下情宜,有情人互贈禮物,另約相會增進了解,發(fā)展感情,定下終身。
“歌圩”也是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案枸住辈粌H是壯族青年定情之地,而且也是廣大群眾會親訪友、聽歌賽歌的場所。趕歌圩之前,人們要準備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要趕制繡球。“歌圩”日,小伙子打扮得英俊瀟灑,姑娘們穿戴得如花似玉,老人們興高采烈,孩子們歡天喜地。男女老少相約奔涌到歌圩場,以歌交友,以歌會友,以歌問候。在男女兩組對歌時,人們圍在四周幫襯。在男女兩組熱烈對歌之際,往往吸引眾多聽眾,評其聲韻,嘗其詞意,使得歌才廣知,佳句廣傳。
“歌圩”為那些富有才情的歌手提供了舞臺。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高才的歌手出來“搶歌”,巧妙地發(fā)歌引其中的一方同自己對歌,開展“斗歌”。內(nèi)容有天文地理、花鳥蟲魚、歷史故事、時事新聞等無所不包,形成對歌的高潮。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jié)定為壯族的節(jié)日。1984年在南寧市舉行了首屆歌節(jié),來自各地的歌手紛紛登臺獻藝,使三月的扈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這幾年的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更使得外國友人也遠涉重洋與壯族人民同享節(jié)日的歡樂。
“歌圩”除唱山歌外,還有多種多樣吸引人的文化娛樂活動。如“拋繡球”、“放球還球”、“碰蛋”、“搏扇”、“搶花炮”、“舞獅”、“舞龍”、“拳術(shù)表演”、“擂臺賽詩”和唱戲等,近年來還增添了放電影、球賽等新內(nèi)容。最熱鬧的是拋繡球活動。姑娘們發(fā)揮各自的想象力,搭起五彩繽紛的繡棚,等待意中人。姑娘們把繡球向她看中的小伙子拋去,如果他也中意,便把禮品綁在繡球上,拋還女方。五顏六色的繡球來回飛舞,在空中劃出道道彩霞。
許多歌圩都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手握紅蛋去碰姑娘手中的紅蛋,如果她不愿意,就把蛋整個握住,不讓碰破,小伙子只好怏怏而去。如果喜歡他,便露出半邊讓他碰破,意味著她敞開自己的心扉,于是倆人共吃紅蛋,共結(jié)情誼。在綠茵草地上,還可以見到人們圍在一起吃五色飯。
“歌圩”也是文化傳承的場所。壯族不論童男童女,凡長到了四、五歲時就開始學唱山歌;父親教兒子,母親教女兒,形成年幼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傳統(tǒng)習俗。壯族文字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創(chuàng)制的,在漫長的歷史隧道上,百姓沒有著書立說的條件,只能靠口頭文學傳遞信息。許多生產(chǎn)知識,便是通過《時令農(nóng)活歌》、《農(nóng)事歌》等等歌曲來傳授的。這些歌曲準確而生動地描述了季節(jié)天氣的變化和農(nóng)事的安排,通俗易懂,易唱易記。有些描寫農(nóng)作物的民歌編得十分風趣、形象,如:ニ抗先チ芹菜妹,豆角板藤去做媒;
葫蘆望見吊頸死,冬瓜氣得一身灰。
人們從小便在歌曲中增長了知識,明白了道理。
歌,常唱常新,“歌圩”也在不斷演進,增添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經(jīng)濟活動也已進入歌圩。人們集會“歌圩”的時候,往往帶上一些自產(chǎn)的物品與他人交換,或擺攤設點,把精心準備的食品陳列供人們選購?!案枸住敝饾u成為壯族人民經(jīng)濟文化往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