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菡
從愛說到不愛說
鬧鬧快滿3歲時,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深感興趣,手不停、腳不停、嘴巴不停,整天在大人的身邊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媽媽經(jīng)常不得不一邊忙著自己的事情,一邊應付孩子的“為什么”。
盡管媽媽知道孩子愛提問題是好事,可還是對不斷回答各類“為什么”漸漸地感到厭煩,因為這個問題小先生實在是沒完沒了,真后悔當初給他取了個“鬧鬧”的小名,說不定叫“寧寧”就好了??墒菦]想到,隨著鬧鬧逐漸長大,他又不那么愛說話了,問的問題也少了,見了熟悉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愛打招呼了,倒是經(jīng)常自己嘀咕些什么。孩子的這個變化著實讓媽媽困惑和擔心起來,她現(xiàn)在甚至懷念起鬧鬧整天圍著自己問問題的那段時光了。
其實,不僅是鬧鬧的媽媽有這樣的感覺,其他一些父母也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有類似的變化,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孩子為什么要說話?不難看出,孩子說話的動機主要是為了交際,為了和別人溝通。比如: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表示不滿;請求或命令別人做事;保持自己和別人的關系;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感覺和態(tài)度等等。此外,孩子要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發(fā)展知識,也少不了語言的參與。那么孩子為什么又不愛說話了呢?
“我長大了,自己會說”
樂樂2歲多的時候可有禮貌了,每次媽媽讓他叫“阿姨”、“叔叔”、“爺爺”、“奶奶”,不管是否認識,他都奶聲奶氣地大聲打招呼,為此,沒少得到大人的夸獎??墒乾F(xiàn)在媽媽越是急著催他叫人,他越擰著勁不叫,甚至跑開了,好幾次讓媽媽下不來臺。媽媽問他為什么不聽話,他歪著頭、翻著眼睛回答說:“我長大了,我不愿意叫,就不叫?!?/p>
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強,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有
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不愿意老被大人牽著走,喜歡時不時搞點獨立。有的孩子可能沒有像樂樂表白得這樣清楚,但實際要求是一樣的。如果大人還總是把他當小嬰兒那樣對待,不厭其煩地教他,隨時隨地讓他呼這個,叫那個,過細地安排他的活動,就不能滿足他的獨立性需要。假如父母總是強迫他做違心的事,還容易讓他產(chǎn)生逆反心理,開始可能只是不愿意對他不喜歡的人打招呼,接著就可能發(fā)展到對所有的人都不愛打招呼,也不愿意和他們做進一步的交談。因為每當遇到這個情景就喚起了他和父母對著干的念頭,什么禮貌不禮貌的,那是大人之間的事。
“為什么我不能說”
自從洋洋學會說話那一天起,他就喜歡發(fā)表自己的高見。比如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位年輕的阿姨給洋洋和媽媽讓了座,洋洋說完了謝謝之后就盯著阿姨的臉,看了一會兒說:“阿姨,你臉上有那么多大紅包,是蚊子咬的吧。”媽媽急忙捂住孩子的嘴,可是已經(jīng)晚了,話音未落,周圍人一起朝那位阿姨的臉上看去,直看得她扭頭向車門擠去。又比如洋洋對奶奶說“我喜歡去姥姥家”,對客人說“你身上有一股難聞的味”……都說童言無忌,可洋洋無忌的童言沒少給父母帶來麻煩和難堪。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能容忍,上了幼兒園以后,父母覺得該管管了,于是,經(jīng)常不失時機地命令他“閉上嘴巴”,為了加強效果還懲罰過他。
果然,經(jīng)歷了幾次挫折后,洋洋不愛發(fā)表意見了,他說話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也不愛關心周圍的事情了。顯然這并不是父母期望的結(jié)果。
表達自己,是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孩子喜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把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敞開,本是好現(xiàn)象,當成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直率,常常壓制孩子的表達,這樣做不僅妨礙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成長。其實,允許孩子表達出來,再耐心地引導,教他學著為別人著想,學著判斷什么時候該說哪些話,才是父母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