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木
本刊去年第11期發(fā)表了袁良駿先生針對祝勇先生《背叛的權利以及背叛的結果——再談舒蕪》一文(《書屋》2000年第6期),所寫的《舒蕪先生的“背叛”和祝勇先生的辯解》。之后,祝勇先生寄來了回應的文章。我們感到,如果多幾位作者朋友深入討論一下有關問題,會有助于大家視野的開展及相互的理解。于是,就有了一次討論會。會后,與會者又將所談成文寄來,又有了下面這組文章。
會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這個說法就不斷躍然眼前。我們不約而同,想將其作為這組文章的總題目,雖然一時說不好太直接和確然的理由。
編者
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討論會,并能在此發(fā)表一點拙見感到很高興。我覺得,以這樣的形式,針對一個問題,立場、觀點有所不同的人在一起做些溝通交流,是一件令人得益而愉快的事。
我們贊同“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決非要否定或貶低自由的價值。至少在我看來,容忍是獲得自由的前提和條件之一。真正的自由,無法以否定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真正的自由只能是自身與他人的善意相待,圓融相合?;蛘哒f,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只能是在相互善意對待的前提下,不同思想、不同意見、甚至不同作法各自存在、相互容納中,才能實現(xiàn)。就此而言,容忍就是自由題中應有之義了。
就此,我想起了文章中有位先生的一段話:“關心舒蕪事件,與關心舒蕪是兩回事,關心舒蕪事件的人是很多的,但大多是出于對知識分子命運的關心,至少舒蕪個人如何,并不那么重要。”
但是在我看來,舒蕪先生個人也很重要,和其他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重要。正所謂眾生平等。舒蕪先生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對知識分子命運的關心,同樣包含對舒蕪先生命運的關心。臧否人物是中國文人的習慣,公眾人物所言所行的是非曲直,更無法掩人之口。當然討究這樁歷史公案是為了我們警策今后。但是,越是這樣,我們在論人是非之時,越要有一種自己內心的警醒和謙卑,既保持對歷史真相和相關后果應有的道德立場,也需尊重當事人及其在付出代價之后的反省。應該努力使我們的討論,有助于我們自己對一些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樣至少有益于我們個人的道德情操的提升。
這次討論似乎沒有對所討論的問題,給出更加一致、明確的回答,而是引起了更多仍然不同的思緒,甚至有某種沉重和壓抑。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曾經(jīng)經(jīng)受了那么多苦難煹比,并非說單單是知識分子有苦難),到現(xiàn)在,還不得不經(jīng)受反思這些苦難的“煎熬”。然而,我們?yōu)槭裁捶且?jīng)受這種“煎熬”呢?難道我們不能“隨他去”,就此罷了嗎?我們卻不能。我們不能不苦苦地思索——思索到底怎樣做人,如何始終保持人的尊嚴,如何建設做人的環(huán)境。沒有誰會否認,自由是人的追求之一。自由,也應該是實現(xiàn)人的追求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條件。然而,就對我們自身而言,獲取自由的前提是每個個人的自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老夫子所說之“隨心所欲,不逾矩”?!熬亍薄ⅰ暗拙€”的守持并不容易,否則無法解釋在高壓之下也許無奈的變節(jié)。只要我們不能毫無猶豫宣稱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做人的底線——良知,我們就必須忍受“煎熬”。
我們注定要追求著真理的答案。然而,潛意識中,為什么總要把真理和答案寄托在某一個人的某一番言論上。于是,我們在追尋,在比較,在擇取。或許萬一之間,我們感到真的找到了真理的化身,答案的源泉。但是,而后的事實表明,沒有說話句句是真理的完人,而我們自己更不可能依憑某一完人的言論而得到真理。于是,我們又走到另一個極端。覺著,誰也不能說出全部真理,誰也有偏頗之處……于是,就求全責備,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問題的癥結或許就在這里。誰也不能說出全部真理,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而且,誰也可能說出一些真理,這或許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因此,我們無處去尋求完人,而只能以一顆容忍的心來傾聽盡可能多的人的意見。而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意見時,并不認為,它就一定是正確的,或是全面的,更不一定要他人承認和接受,而僅僅是為了客觀上給他人思考問題提供一些材料而已。在此基礎上設定想問題、寫文章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是不是可以更豁達一些,輕松一些,也更自信一些,謙卑一些。如此,寫文章的人和看文章的人之間,甚至有不同想法和看法的人之間,是不是也能夠(至少是在當下和今后)相處得更友善一些,更平和一些,至少可以減少一些誤會,增進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