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西毓
一天,當媽媽又開始“學海無涯,惟勤是岸”的小演說時,我靈機一動,調(diào)皮又有禮貌地對她說:“媽,如果我老是將你跟別人的媽媽比來比去,跟陳媽媽比會賺錢,跟李媽媽比會燒菜,跟張媽媽比會打麻將,跟郭媽媽比會打扮,要你學學她們,你高不高興?”從那時起,她就不曾再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來激我的上進意愿了,我也因此保留了成長的自尊和自信。
我的童年有位“全勤”的父親,他對父親的角色很認真,比如:下班后會看著我做功課,假日會騎著摩托車載妻女去郊外走走,他還教我唱“甜蜜的家庭”,一遍又一遍,直到我記住整首歌的歌詞。
從陪讀中,他觀察到我是個重效率的人,不愿意花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所以當老師拿我沒辦法時,他知道問題的癥結(jié);從出游中,他觀察到我對人特別有興趣,對于風景只是走馬看花;唱歌時,他也發(fā)現(xiàn)我音感還不錯,但不擅記誦歌詞。
他從不打我,也很少罵我,但是我有點怕他,只要他雙眉一皺,我就乖得像綿羊。長大后,我分析為什么小時候怕爸爸,才發(fā)現(xiàn)他占盡兩道濃眉的便宜,他連吭都不用吭一聲,只要板著臉不笑,我就被他的威嚴嚇住。
爸爸對我的教育十分重視,在他看來,教育等于機會,等于幸福,等于氣質(zhì),等于一切的一切!
除了重視我的課業(yè),他也以實際行動來成全我的學習歷程。他看到同事們每遇升遷,就得舉家遷移,孩子跟著轉(zhuǎn)學,有的孩子小學就念了五六個學校只有少數(shù)銜接得不錯,大多數(shù)都遭遇學習、適應(yīng)、人際關(guān)系等問題。在爸爸看來,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家庭或孩子的前途,還有什么益處?
所以我小學階段始終待在同一個學校,我羨慕爸爸同事的小孩,覺得他們能“游走五湖四?!?,實在幸運,不像我,到了十二歲也只待過斗六小鎮(zhèn),十足的井底之蛙!有時我對老師不滿意,也會想像父親是個闖蕩江湖的人,那我就比較可以拿得起放得下;闖了禍可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不必固守原處面對或處理心煩的難題。
直到小學畢業(yè),到外地念中學,爸爸才調(diào)到中部,陪我念完中學。我上大學后住校,爸爸才開始他的“生涯規(guī)劃”。(其實當時沒有如此時髦的名詞,簡單地說就是“調(diào)動”)。然而四十幾歲幾乎是過了沖刺的年紀,盡管能力受到肯定,但是他的“成就”(其實就是官位),比起沖在起跑點上的同事來說,的確是吃虧了些。
我對父親充滿感恩,雖然爸爸從不曾將他平淡的宦途歸因于父親角色的沖突,但是我難免深感虧欠。很難設(shè)想一個男人如何能為了孩子,尤其是為了女兒(在一般人看更不值得),而將自己的成就感置之度外,卻還不覺得委屈,好像也只是做了一個平凡父親該做的,何必嚷嚷?!我想爸爸這些年來多少有些寂寞吧?當四周的“正常人”都以建立名氣、累積財富而自我期許,并以物質(zhì)的擁有作為男人身份地位的指標時,他卻看到了自己真正在乎的,而且也心甘情愿的成了孤單的少數(shù)。
成年后,我走上家庭教育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從事親子關(guān)系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常有機會思考我們的父女關(guān)系。我看到了父親默默地以實際行動,選擇了他所深信的家庭價值,給了我一個無憾的完整的童年,也因著這般的執(zhí)著,無形中引著我珍視家庭。
母親也很看中我的教育,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每天開心地上學,父母的期許雖高,我以“盡力而為”自期。過了一陣子,媽媽發(fā)現(xiàn)我好像太開心了些。上學是莊嚴肅穆的事,我居然等閑視之,她雖不要求我懸梁刺股,但是日子太輕松了,會不會失去憂患意識?經(jīng)過觀察、思索,她發(fā)現(xiàn)我優(yōu)哉游哉是因為我自定的成就標準太低了,當然容易達成,如此怎能成為出類拔萃的
人上人呢?于是她設(shè)法激起我的上進的意愿。
她將左鄰右舍的太太們告訴她的孩子的事跡牢牢記住,只要我功課做完,正想找些花樣玩,她就苦口婆心地說:“你知道阿雄參加書法比賽得了冠軍嗎?他每天都練習寫毛筆字,才會寫得那么好,你得學學阿雄,字才會進步?!蔽衣犃擞X得言之有理,只好耐住好玩的心,呆在家里寫寫字。
月考完,我正慶幸自己考得不錯,她怕我自滿,又說:“阿香已經(jīng)五年級了,從一年級到現(xiàn)在,每學期都拿第一名,你還要多用功??!”我還來不及享受努力的成果,更高的期許又在逼近,我的天哪,每學期都第一名?那不是“無步可進”嗎?那樣的人生真的有欣喜嗎?我心里對未來的讀書生涯突然感到有些厭倦,原來進步的目的是為了要“無步可進”,那多緊張???爬到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不會摔死嗎?到了學期末,我的總分是全班的第二名,是我拼了小命維持的,自己覺得還不錯,媽媽又注意到光是成績好不算什么,人家小娟被老師選為模范生。模范者,他人之榜樣也,模范生不能只是書念得不錯,還要各方面都足以為其他學生的楷模、表率。于是她愛女兒的心又使她高高立起我繼續(xù)奮斗的標桿。
我雖駑鈍,眼見快樂的童年不斷受到威脅,如果不想點辦法讓自己解套,媽媽會一直處在失望中,而我也會繼續(xù)過“比不上別人”的疲勞生活。于是,一天,當媽媽又開始“學海無涯,惟勤是岸”的小演說時,我靈機一動,調(diào)皮又有禮貌地對她說:“媽,如果我老是將你跟別人的媽媽比來比去,跟陳媽媽比會賺錢,跟李媽媽比會燒菜,跟張媽媽比會打麻將,跟郭媽媽比會打扮,要你學學她們,你高不高興?”
媽媽瞪了我一眼,靜默不語。從那時起,她就不曾再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來激我的上進意愿了,我也因此保留了成長的自尊和自信。這并不是說她放棄鼓勵我了,而是她改變了戰(zhàn)術(shù),不但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極道理,更逐漸向著“你要別人如何待你,你就先如何待別人”的積極觀念自我要求。雖然我知道有時她還是忍不住在心里怨嘆女兒無大志、好逸惡勞,但是她很少以傷害我來傷害她自己。
多少人在煩惱或批評教育問題時,常會將矛盾指向教育制度,制度是人訂出來的,一定不完美,只有改來改去,嘗試不同的主張。將過多的希望寄托于制度的人,難免要失望灰心。愛是決心,有了決心就會付諸行動。愛是謙卑,謙卑中我們放下自己,去尋求人生的真諦。
愿我們的孩子都在如此的信念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