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嫻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屬古代漢族的一支,后因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逐漸南遷,定居于南方各省。因在異地為客,絕少和外界來往,保留了較多的古代漢族風俗和語言,自成一家,所以稱為客家人。勤勞能干的客家人在顛沛流離的艱苦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客家文化,作為客家民居代表的“圍龍屋”正是其中一顆奪目的明珠。
客家先民多為中原仕宦之家、書香門第,雖經(jīng)過歷代遷徙,但那種上層精英文化意識卻始終情結(jié)于心;遷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區(qū),地潮多雨,濕瘴彌漫??图蚁让駥⒅性幕c當?shù)丨h(huán)境相結(jié)合,不斷摸索總結(jié),終于發(fā)展為今天布局合理、組織嚴密的客家圍龍屋。
從圍龍屋由來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到植根于客家人心中的皇權(quán)意識。相傳,一直以“皇帝身邊人”自居的客家先民,初到南粵這山嶺蠻夷之地,遠離皇土,難朝龍顏。為讓后代子孫永遠記住自己是皇帝的子孫,就依地勢將屋子建于山的斜坡上,正面望去,恰象一把龍椅,周圍的圍屋形成龍椅的圓形椅背,中間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間的花階(圍屋和正屋之間的半圓形空地)就是那龍椅上的小靠墊了。龍椅是將皇帝這真龍?zhí)熳訃谥虚g的,所以這種房屋也就被形象地稱為“圍龍屋”。
(一)
圍龍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間相距數(shù)百米,有的則坐落于山丘與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風透光??图胰死^承皇帝崇尚的“面南背北”,所以也就喜歡座北向南的建筑方位,民間還有“坐北向南,矛吃都過贏”(坐北向南,餓肚子都愿意)的俗語。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關(guān)系組合而成,聚族而居的習俗使村落的布局既有統(tǒng)一的考慮,又以宗族輩份做排列,把幾十戶甚至上百戶同宗同族的人家組成一個村落。有的一個圍龍屋或幾個圍龍屋都是一個姓氏??图业拇孱^或村落間都種有風水林兼做村界,各村都有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范圍和小環(huán)境。各個村寨前,都有一條溪水彎彎繞繞從屋前后流過,溪邊種植樹木、果林,村寨前則是阡陌縱橫的田野,圍龍屋掩映于蔥蘢的綠樹間,充滿田園韻味。據(jù)史學家考察,圍龍屋的屋村形式帶有明顯的中原貴族屋村形式的遺制,布局十分講究。鳥瞰圍龍屋,池塘、禾坪和圍龍屋恰好組成一個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左右對稱的“太極圈”。正面看去,圍屋占據(jù)最高點,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每層坐高平均相差15——20厘米,以對稱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后左右重疊排列,構(gòu)成全組的核心。正堂處于正中,一般由屋長或輩份最高的人來居住。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中國自古崇尚中庸的文化色彩。
圍龍屋的結(jié)構(gòu)主要有:兩堂兩橫一圍龍、兩堂四橫一圍龍、三堂兩橫一圍龍、三堂四橫一圍龍及二圍龍、三圍龍甚至六圍龍等。一般以中間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為基礎(chǔ),周圍的圍屋層層擴建自由組合。從一個屋的規(guī)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興衰。盡管規(guī)模大小不同,但圍龍屋的基本設施卻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要包括:池塘、禾坪、大門、排水溝、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廳、花階、圍屋、雜屋、廁所、畜棚等。關(guān)閉了通向外界的大門,這里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最多時100多戶人家同住在一個大圍龍屋內(nèi)。
由于客居他鄉(xiāng),圍龍屋的構(gòu)造具有獨特的防御和實用功能,同時還被賦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例如: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為半月形,可用來蓄水防旱、養(yǎng)魚灌溉、調(diào)節(jié)氣溫等,同時又是一道天然防線。池塘隨圍屋的擴建而擴大,寬度須得超過兩個側(cè)門邊上的狗洞,才能保證風水不外流。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動場所,平時晾曬稻谷,節(jié)日則用來舞龍、舞獅等。禾坪的寬度十分講究,一般與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種“魯班尺”測量吉兇后來定。
花階:花階是處于上堂和圍屋間的一塊半圓形龜背狀空地,這種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狀和朝向也要由風水師依據(jù)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過來決定。較為講究的花階把兩角做成三級臺階,頗似龍爪,傳說是皇帝放手的地方。
圍屋:圍屋是圍住正屋的一圈半圓形屋群,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住人,上層堆放雜物,遇到洪水時也可搬到上層居住。圍屋的外墻直接面向外界,所以十分堅厚,為抵御外來侵襲,屋墻上段都開有觀察孔。為保護全屋的風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壞整個太極圈的完整。
屋衣樹:每個圍龍屋后都種植一圈樹木,將圍屋整個包住,遂稱屋衣樹,也叫風圍林。
屋衣可以美化環(huán)境,保持水土,并代表著將風水團團圍住。古時屋衣樹多為大樹,有專人上樹了望,防御外族侵擾,現(xiàn)在這種功能喪失了,屋衣樹也改為種竹為主。
有著奇特結(jié)構(gòu)和合理布局的圍龍屋既有古代宮廷的神韻,又有江南園林的風格,同時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色彩。
——四代同堂、聚族而居
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相仿又有所發(fā)展。它在謀基時就設計了四代同堂的宏偉藍圖,以備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這表現(xiàn)了客家人傳統(tǒng)的家族血統(tǒng)傳宗接代的倫理觀念,并融傳統(tǒng)人文藝術(shù)特色為一體,更具綜合實用價值。每個圍龍屋除地方名字外,多以姓氏稱之為“張屋”、“王屋”、“李屋”等,一個屋村一般只有一個姓,幾代人共居一屋,反映了客家人自中原南遷、聚族而居的歷史特征。
——上層文化意識與祖先崇拜
客家人的遠祖多為中原封建大族世家,屬魏晉以來的衣冠望族,乃當時封建王朝的精英支柱。雖然因戰(zhàn)亂、災害等原因被迫南遷,但其上層文化意識始終情結(jié)于心,極力保存和延續(xù)其族譜、家譜,記錄祖先家世、官職、人品等。每個圍龍屋不論規(guī)模大小,都設有神屋或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祭拜祖先,同時為紀念先祖各姓都有自己的堂號,有的將堂號刻于大門上方,每年過節(jié)還要貼堂聯(lián)。如:陳氏祖先居潁川,故號 “潁川堂”,堂聯(lián)為“柳溪源遠,循鐸聲宏”;王氏號“三槐堂”或“永思堂”,堂聯(lián)為“三槐世德,兩晉家聲”;唐姓則世居山西,號“晉陽堂”,“放勛世德,叔虞家聲”。這些都表現(xiàn)了客家人“祖先崇拜” 的傳統(tǒng)民俗意識及衣冠世家的上層文化意識。
——尊儒敬佛和崇文尚武
客家祖先居華夏文化發(fā)祥地的中原,其道德觀念深受華夏文化和歷代王朝所尊崇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要在外謀生就要有文化,加上在遷徙歷史上屬受異族壓迫,民族意識和反抗壓迫的精神強烈,這些造成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傳統(tǒng)精神。曾有客家俗諺:“書愛讀,打愛練,老婆唔討隨方便?!痹趪埼莸脑O計中,花廳多用來作為兒童的讀書習武之所,有的大家中廳兩旁都辟為功能齊全的教室,并在廳堂、屏風上飾以寫意深刻的繪畫或雕刻,如“挑燈夜讀”、“春郊耕種”等,表達了客家人傳統(tǒng)的“讀為志、耕為生”的意愿?;◤d內(nèi)多供有孔子牌位,神屋內(nèi)設有佛像(多為觀音像),表現(xiàn)了客家人尊儒敬佛的思想。
——風水講究與建屋習俗
漢族人歷來重視民居的風水地理,客家人更秉承了這一傳統(tǒng)??图绎L水講究要包括“龍、局、水”三要素。“龍”就是房址所靠山脈的形狀走勢,來勢要雄,結(jié)基要豐滿、寬敞。 “局”是指局勢,周圍自然環(huán)境要有灣溪環(huán)繞,自成拱衛(wèi)?!八眲t指屋前的水勢,以水勢回環(huán)為佳,從基地望出去,要有把住水口的“屏風”,門前所挖池塘,也含有完善宅基陰陽平衡的意思??图胰擞绕渲v究“兆頭”、“新頭”,建房筑灶的習俗尤多。建屋時要擇良辰吉日動工,且要祭祀土神先師,并招待風水先生和工匠、親友,落成時,在上廳正梁下置一根大梁,兩頭掛裝有早稻、粟子、黃豆、綠豆、長角豆的三角紅布袋,寓意“五代同堂”。筑灶后第一次起伙要做發(fā)酵,寓意富裕發(fā)達,賀灶宴客時,第一道菜是豆腐,也是寓意富有。
今天,廣東的客家圍龍屋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水泥、鋼筋構(gòu)造的現(xiàn)代小洋樓矗立于外層圍屋,更有吸收西洋風格甚至改變圍龍屋平面布局的。這正是現(xiàn)代客家人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適應,但完整古典的圍龍屋越來越少,不知在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意識的沖突中它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