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虎(美國)
從精英培養(yǎng)到大眾培訓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從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到知識經濟的流行,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終于到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就算在過去整整一個世紀中曾培養(yǎng)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美國大學,今天也面臨著重重挑戰(zhàn)。
信息技術正在使商業(yè)、通訊和日常生活發(fā)生著變革。幾年前,網絡還只是大學研究和交往的學術工具,但很快就成為通訊和商業(yè)領域的重要渠道,大學反過來必須依賴互聯(lián)網絡進行數(shù)據密集型研究和遠程教育。美國國家研究性大學再次在開發(fā)新式網絡適應商業(yè)需求方面占據領先地位,130多所大學同工業(yè)界合作開發(fā)出了互聯(lián)網絡2號。這種網絡較之我們今天的網絡快100倍,并將產生新一代的應用,從而使研究、通訊和商業(yè)獲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技能需求遠遠超越了人力資源的現(xiàn)有能力。按照美國信息技術協(xié)會的報告,IT企業(yè)在數(shù)量上已同其他產業(yè)企業(yè)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信息技術勞動力每10個位置就有一個空缺,IT服務的需求每年以25%的速率遞增。
正是信息技術帶來的社會經濟急劇變化和勞動力巨大缺口,要求較之以往根本不同的大學教育形式:
*大學必須對新的全球化信息時代作出反應,以便及時更新相關的技能和知識,適合企業(yè)的要求。
*為了保證新技能和新知識的供應,大學和工商界必須保持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在迅速變化的全球經濟中,不斷取得技能和知識是大學優(yōu)先考慮的頭等大事,因為政府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為了工業(yè)的大學”(universityforindustry)。
*就業(yè)者的關鍵素質是擁有適應社會經濟變革、在工作中培訓的柔性技能,因此“終身學習”應運而生。
*由于大學必須以必要的柔性技能教育學生,大學也必須增加自身的柔性,柔性的就業(yè)要求柔性的大學。大學必須擺脫那種剛性的實踐,建立組件項目(modularprogramme),鼓勵參與,做臨時研究,經常修改課程設計,必要時提供短期課程,做商業(yè)創(chuàng)新項目,假期開放,教室圖書館全天工作(包括晚間)等。
*未來經濟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是符號或知識密集型產業(yè)或部門。大學教育必須對此作出反應。
這些因素使大學成為經濟政策的焦點,因為大學教育負有培養(yǎng)未來勞動力的責任,而未來的勞動力則可能轉向信息和知識密集型。美國國家勞動部干事萊希在其《國家的勞動:為21世紀資本主義綢繆》一書中說,在全球化的信息時代起關鍵作用的是“符號分析家”,也就是信息和知識專家,他們致力于“管理觀念創(chuàng)新”,并擁有“智力資本”,“通過操作符號來解決、鑒別經營問題”;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控制著抽象、系統(tǒng)思維、實驗和合作技能。這些符號分析家都是高資質的信息職業(yè)家,他們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高附加值企業(yè)的基石,是諸如銀行、法律、工程、計算、會計、傳媒、管理甚至大學教育等方面的解題者、問題鑒別者和戰(zhàn)略經營者。符號分析家的培育可以通過招聘國外IT勞動力來解決,但從長期看,通過大學教育擴大“符號分析家”總量乃是最重要的途徑。
這種分析構成了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或“知識經濟”設想的基礎,成為克林頓“終身教育”政策的中心和美國教育政策的前提。整個教育體系必須要在一個“學習社會”中反復灌輸“終身學習”的精神。大學必須調整,迅速從精英培養(yǎng)過渡到大眾培訓,使自身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信息勞動者”的技能更新。
美國有著精良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有著大量培育“符號分析家”的基礎。萊希曾經說服美國政府,必須在保持法律秩序和社會有序組織的同時,通過大學制度高質量地培養(yǎng)“符號分析家”,以便保證美國高效率的全球性運轉。至于大學教育系統(tǒng)則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培養(yǎng)一大批新一代的信息工人,并造就一種新型的工作倫理。對此,美國大學已作出廣泛的反應,設立諸多新項目以適應信息技術的技能要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是最早作出反應的大學之一,其信息科學技術學院1999年招收了第一批學生。這在美國高等教育歷史上代表著一種新型學院的迅速拓展,是大學同工商界密切聯(lián)系的新型模式。其他非盈利大學和盈利大學也開始設置一些IT項目,嘗試進行遠程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方法。許多大學都建立了校園網絡,教師可以將其詳細的教學大綱放在網絡上面供學生隨時調用,而學生則可以從校園網上獲得大量資料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柔性教育
在過去,美國一半以上的16歲青年都要經歷從全日制教育到全日制工作的過渡,但在90年代這種經歷趨于衰退。制造業(yè)(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紡織工業(yè)等)的工作迅速減少,對于許多來自蕭條地區(qū)的人來說,其結果必然是在離開學校后直接走向失業(yè)大軍。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和某些大學管理者認識到信息技術和整個社會對柔性勞動力的需求,強有力地提出了“柔性教育”的理念,強調個人能力和效率的開發(fā),強調學生“首創(chuàng)意識、動機刺激、進取精神、解題技能和其他個人素質的開發(fā)”,并鼓勵共同學習,促進學生自力更生,培養(yǎng)學生應對世界變化的發(fā)展能力。
在我所在的加州州立大學,我注意到很多研究生班甚至本科班中,有許多學生的年齡都非常大,我猜測最大的可能超過50歲。這正是柔性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具體表現(xiàn)。柔性教育觀念強調能力教育,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能力”、“應對”、“創(chuàng)造力”、“合作”以及“發(fā)現(xiàn)方法”、工程勞動和獨立學習這些字眼。正是在這些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問題上,美國高等教育在整個90年代發(fā)生了重大的轉型,其特征是:
*能力和技能的教學,而非傳統(tǒng)的學術努力;
*以項目為基礎的經驗性解題教育,而非教導性的學術方法;
*個體化學習方式,學生對自我發(fā)展負責;
*工業(yè)和商業(yè)導向;
*強調技術和計算機“掃盲”;
*關注個人和社會以及技術職業(yè)教育;
*新的學生評估標準,而非常規(guī)參照;
*“終身學習”的義務,日常的再教育和再培訓貫穿整個工作和生活過程。
這些原則體現(xiàn)了柔性教育的總目標,要求大學教育體系“產生出適應國家生產力發(fā)展和繁榮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知識,把年輕人塑造成為充分發(fā)展的人:從教育中獲得一系列技能,敢于對自己和自己的行動負責,并在各種情形和壓力下自主地采取有力措施”。
柔性教育要求大學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政策,從學生關心的就業(yè)問題而非學術問題出發(fā)開展教育活動。這種教育將學生關心的問題置于大學的中心,并推薦某些就業(yè)技能給學生,其具體表現(xiàn)是:
*不惜以犧牲某一專業(yè)領域為代價,強調“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skills)??赊D移技能強調的并非知的能力,而是做的能力,包括數(shù)理能力、交往能力、團隊工作、適應能力和自我驅動等方面。在一些美國大學中,可轉移性技能被并入幾乎每節(jié)課程的設計,諸如“自我管理”和“解題”這類技能深入到教學和實習當中。
*在課程設計中轉向對能力的重視,讓學生演示他們能夠做出的東西,而不像過去那樣集中在學生汲取專業(yè)知識的程度上。這種能力教育的關鍵是大學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可轉移技能的重要性。作為學習的結果,不再是什么專題研究,而是實際操作的能力,也即“在一門課程結束后,學生將能夠做什么”?
*從考試評估轉向方法評估,特別是轉向課程工作(論文、計劃、報告、評價等)。此外,這種評估還采取特定作業(yè)的形式,包括學生與導師之間的專題、方法和主題討論,這些作業(yè)滲透了大量的可轉移性技能。
*組件項目在大學研究生教育中得到迅速發(fā)展,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選擇和籌劃自己的學位項目。這種以學生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盡管著重于學生的精明選擇和反應、獨立研究方式和自我創(chuàng)造,但卻降低了學術的地位。有人曾經夸下海口說,一個標準組件的學位項目一次可以容納數(shù)千名學生,而不是兩個或幾個學生共同承擔同一個研究項目。
*“反省實踐”(reflexivepractice)這一概念在大學教育中獲得廣泛應用,它鼓勵學生進行日常的、持久的自我反省,讓他們自己抉擇未來,并有效地學習過去和當前的經驗。
*目前的大學教育追求的最為普通的可轉移性技能“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在當前經濟社會中,似乎到處都在鼓噪批判性思維,對于商人來說要求想像力豐富的解題者,財會人員熱心于側面思維,反對偶像崇拜者則希望學生追問智力見解背后的興趣。如果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反省的實踐者的話,那么批判能力則是必要的素質。
*主題評估是大學組件化及其學期化的主要特征。按照這種評估,學生要在更多的間歇(不僅是一年兩次評估,還包括更多的日常評估,如報告和小組活動等)中接收適當?shù)某煽兎答?,并獲得有關學習活動(如口語能力、時間管理和其他可轉移性技能)的信息。這種趨勢是以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和反省為基礎。
*學生個人檔案管理要記錄和評估本科生承擔的每樣重要任務。把個體學生置于中心地位,并在“成績表”中記錄所有事件(課內課外的行為、與同學和學校職員的關系等),最后收入個人“畢業(yè)檔案”中。這意味著包括學生自我評估、組件項目掌握情況、可轉移性技能實踐、參加體育活動、參與學生會工作等內容將取代相對正式的學位證書。這不全是因為它有利于政府和商界希望的“終身學習”口號的宣傳,而是大學確實應當向每個學生提供一份作為成績記錄的“進步檔案”,以使學生“終身受用”。
“后現(xiàn)代大學”?
當美國大學教育受到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大學同工業(yè)界發(fā)生日益緊密的聯(lián)系時,毋庸諱言,大學的自主性大大降低了,傳統(tǒng)的學術思想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大學猶如迪斯尼樂園,以娛樂的方式討論某些重要主題,教授和學生個個都“神氣活現(xiàn)”,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授的講課,教授則可以回答,也可以不予理會;商業(yè)考慮主導著課程進度,描述多于主題引導;學生成為“消費者”,考慮到消費者的歡樂和便利,校園往往建在購物中心附近。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們用“后現(xiàn)代大學”這一概念來概括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認為學術共同體的基礎遭到商業(yè)化壓力的嚴重破壞,追求和教授“普遍真理”、強化抽象道德意識、培養(yǎng)文明智力資本等的學院派思想正在處于衰落之中。
傳統(tǒng)大學基礎的破壞還因為我們越來越難以將大學同日益增長的工業(yè)部門區(qū)別開來。諸如微軟和澤尼卡(Zeneca,美國一個農業(yè)化學公司)這類知識密集型企業(yè)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大學,擁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雇員,雇員往往具有博士學位并圍繞軟件生產、高級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社會調查等方法工作。而且,這些企業(yè)還以聯(lián)營、兼職和設備共享等形式同大學建立了多種聯(lián)系,并日益意識到自己作為知識創(chuàng)造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地位。
新的信息技術使人們在家里就能進行遠程學習,方便時還可以獲得最有用的信息資源,所有這一切的成本只是在傳統(tǒng)大學上課的一小部分。在互聯(lián)網絡上的“虛擬大學”正處在萌芽時期,但從長遠看它也在破壞著傳統(tǒng)大學的基礎,“技術推倒了象牙塔之墻”,傳統(tǒng)大學似乎再沒有存在的必要。
后現(xiàn)代主義的大學教育批評似乎表明,“行為性”(performativity)原則在今天的大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知識的界定不再圍繞啟蒙運動的理性目標,而是由行動的需要而定。這被認為是一種從知識模式Ⅰ(扎根于嚴格學術實踐、分層組織和師徒關系見習的知識類型)向知識模式Ⅱ(非分層、多元化、跨學科、迅速變化和適應學生經驗、工業(yè)需要和社會問題的知識類型)的轉型。后現(xiàn)代大學的“柔性、協(xié)同和易變”特征宣布了傳統(tǒng)大學的終結。如果在學術之外可以令人滿意地進行研究,如果有用性是課程設計的唯一標準,如果無需當場出席就可以學習相關課程,如果我們碰到的全是多樣性的差異,那么,大學的概念確實成了問題。
然而,我認為大學的某些核心特征仍然保留在整個教育制度中,大學仍然名副其實。美國數(shù)以千計的冠以“大學”名稱的機構在管理上確實五花八門,但大學、系別和專業(yè)仍可以協(xié)調為一個整體。哈佛仍然是哈佛,斯坦福仍然是斯坦福,伯克利仍然是伯克利,麻省仍然是麻省,對于這類大學的地位人們絲毫沒有懷疑什么。衡量大學的標準乃是研究成果、學生和教師的才能。大學仍然保持著對學位授予的壟斷權,仍然是鑒定學生是否合格的唯一的合理制度。人們仍然承認大學具有賦予學術資格的權力,這表明大學工作不能降低到僅僅強調實用的水平上。大學資格的合理性取決于公眾的信任度,即相信大學能夠保持高于商業(yè)和工具標準的大學學術水準。無功利性、批判性探索、公開討論、嚴格考據等等都是大學生活的關鍵要素,大學的一個永久功能在于創(chuàng)造精英。
在全球化的資本迅速擴張中,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學習美國大學教育的先進經驗時,切不可掉進后現(xiàn)代思想的陷阱中。當中國人在致力于自己有特色的市場經濟建設并接收知識經濟挑戰(zhàn)時,實際上也吸收了柔性教育和可轉移性技能培養(yǎng)的“人力資本”思想。來自多元投資渠道的許多大學建立起來,原有大學根據可轉移性技能對其系別、專業(yè)和課程設計進行了廣泛的改造。中國大學的這種市場化看起來是適應經濟發(fā)展而生,但人們會注意到這種情況大大地降低了大學的學術標準??墒?,人們并不希望北大不成其為北大,清華不成其為清華,人們希望的是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互惠,大學在自主的基礎上為當前的市場經濟作出自身的貢獻,同時也從整個社會中獲得廣泛的支持。南京大學正是這樣在市場經濟中崛起的,它的地位的上升乃是因為其學術水平的提高,并表明學術規(guī)范乃是大學教育的關鍵標準。我們需要更多的“南京大學”的興起?!酰ū疚淖髡邽閺V州市委黨校副教授,現(xiàn)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