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 劉傳蓮等
治療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皮損局部,使之微微出血,之后加拔火罐,令其出血量稍多,以調節(jié)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狀態(tài),然后用酒精棉球拭凈。取鮮姜切成約0.6cm厚的薄片,在中心位置用針穿刺數(shù)孔,覆蓋于皮損面上,后取炷底直徑約0.8寸,炷高約1寸大小的艾炷(也可以用艾條截成約1寸長代替),置于姜片上點燃灸之,艾炷欲燃盡,患者稍覺灼痛時,更換艾炷再灸,連灸3~7壯,以局部皮膚紅潤,有舒適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休息一周后,再行第2療程。治療同時,停用一切外用藥及口服藥,并囑其清淡飲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搔抓摩擦及肥皂洗浴。
治療32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0年。經1~6療程治療后痊愈(皮膚不癢,皮損消失,皮損處皮膚變薄漸至正常,停治半年~1年無復發(fā))19例,占59.4%;顯效(皮膚基本不癢,皮損大部分消失,皮損范圍漸縮小,停治后偶有復發(fā))9例,占28.1%;好轉(皮膚瘙癢減輕,皮損少部分消失,范圍稍縮小,停治后仍有復發(fā))3例,占9.4%;無效(治療6療程,癥狀輕度改善或無改善)1例,占3.1%,總有效率96.9%。
討論: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可能與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失調有關。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風濕熱之邪蘊阻肌膚經脈,或因日久營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燥,皮膚經絡失于濡養(yǎng)所致。而血虛肝旺,情志不安,過度緊張又是誘發(fā)的重要因素。故臨床上分為風濕化熱和血虛風燥二種類型。分別治以祛風利濕和養(yǎng)血潤燥為主。用梅花針叩打患部,可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氣血,協(xié)調人體機能;拔罐令其微微出血,可清泄血分之邪熱,增強其養(yǎng)血和血通經活絡之功,改善局部氣血充盈狀態(tài);生姜辛溫散寒利濕,祛痰下氣,善治風濕痹證;艾葉辛苦而溫,氣味芳香,通行十二經,善于溫經脈、理氣血、逐寒濕,隔姜灸后則通過局部的熏灼熨燙,給人體以溫熱刺激,更取生姜之辛溫通達、祛風利濕之功,艾葉之溫經通絡、調理氣血、通行十二經之力,以清理血中之邪熱、祛除蘊阻肌膚之風寒濕之邪。況且艾炷燃燒時熱力溫和,更有穿透肌膚,直達病所之功。平時要注意解除精神緊張,避免過度勞累,禁用煙、酒,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忌抓搔摩擦及肥皂洗浴,則更有利于病變的修復。
山東276003臨沂市人民醫(yī)院
宋玉華陳權李玉英劉傳蓮
(收稿日期:20000306,齊淑蘭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