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李冬申
(姜堰市中醫(yī)院,江蘇225500;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
摘要腕骨穴是原穴之一,筆者結合古代諸家論述、近期文獻資料及個人體會,對腕骨穴的定位、解剖、主治、刺灸法與作用機理進行探討,認為該穴有通陽截瘧、通利清竅、醒腦回蘇、分清泌濁、清利泄熱、疏導經氣之功;以腕骨穴為主,佐以他穴,配太乙神針灸大椎治瘧疾,刺涌泉、灸俠溪療暴聾;小兒驚風配曲池、大椎;配隔姜灸關元、中脘止瀉。
主題詞穴,腕骨聾/針灸療法急驚風/針灸療法
腕骨穴,系手太陽小腸經之原穴,位于手掌尺側,當?shù)谖逭乒腔着c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據歷代文獻記載,其主治有偏枯、熱病汗不出、黃疸、瘧疾、耳鳴、驚風、見?、头偷A⒕畢鋏ブ?、臂痛指挛、淹韧吹榷喾N疾病。筆者以該穴為主穴,配佐它穴,廣泛應用于臨床,每獲捷效。
1穴位探討
1.1定位
腕骨穴出自《靈樞·本輸》篇:"過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夺樉募滓医洝吩?"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偶得簡便取穴法:以手小指與無名指蹼緣相互交叉,小指自然彎曲,下面一側小指尖端赤白肉際處即是本穴。
1.2穴位斷面解剖
(1)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掌支和尺神經手背支共同分布,到該穴皮膚的神經纖維均由第八頸神經組成。(2)皮下組織:內有上述皮神經的分支。(3)小指展肌:由尺神經支配,到該肌的神經纖維由第八頸神經和第一胸神經組成。(4)豆掌韌帶:從豌豆骨分散到第四、五掌骨底的掌側面。(5)針的背側為尺側腕伸肌腱和第五掌骨基底部。
1.3主治
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最早記載,腕骨穴主治(痙、驚)互引,熱病汗不出,善嘔苦,身反折口噤,善鼓頷,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見血立已,偏枯,臂腕發(fā)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擎五指掣不可屈伸,戰(zhàn)怵,狂易,消渴,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大衄血,喉痹。以后各家均在其基礎上擴大主治范圍,《腧穴學》(第六版)一書腕骨穴研究進展:"(1)增加腸蠕動,針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動或蠕動減弱的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2)腰痛,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筆者認為腕骨穴可有以下幾個主治功效。
(1)通陽截瘧:因瘧邪潛于半表半里之間,使營衛(wèi)不能相和,正邪交爭,陰陽相移,而見寒熱往來,故驅之需振奮衛(wèi)陽之氣,針腕骨則能宣發(fā)太陽經氣,并領邪外出。
(2)通利清竅:腕骨為小腸經之原穴,是臟腑原氣經行留止之處,原氣又借三焦之首輸布至五臟六腑,頭面四肢,小腸經又上面入耳,為耳之宗脈之一,故當內風上擾,閉塞經氣時,取其可利上焦氣機,通利清竅。
(3)醒腦回蘇:小腸經和心經互為表里,小腸經絡心而行,因心火偏亢,痰熱蒙竅,致神志昏糊,心神失常之疾,瀉腕骨可清亢盛之心火,散上行之痰熱。
(4)分清泌濁止瀉:泄瀉一癥是由于諸因引起胃腸的運化和傳導功能失常,清濁不分所致。小腸為受盛之官,分清泌濁正是其職,故取腕骨以引發(fā)其本臟經氣,恢復其功能,則可使泄瀉止。
(5)清利濕熱:濕熱內蘊肝膽疏泄受阻,經氣不暢,膽汁橫溢而見目睛黃染,脅痛不舒等癥時,取腕骨或補或瀉,可引內聚之濕熱滲入膀胱從小便而去,以達清利濕熱之目的。
(6)疏導局部經氣:小腸經起于少澤,終于聽宮,其脈循行于手臂肩項,所以當肩項臂腕因經氣不利,氣血不暢而出現(xiàn)臂痛指攣,五指不能屈,頭項強痛時,刺腕骨可引導通利經氣,使之通則不痛,若配以痛處局部取穴,收效更佳。
2刺灸法
腕骨穴在古代文獻中記載刺灸法均刺0.2~0.3寸,留三呼,灸三壯?!夺樉募滓医洝?、《圖翼》:"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大成》、《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其法緣于《針灸甲乙經》。直至近代第一版《針灸學講義》:直刺3~5分,艾條灸3~7分鐘;上海中醫(yī)學院編《針灸學》:直刺0.5~1寸,感應: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掌部。灸量:灸3壯,溫灸5~20分鐘;《經穴斷面解剖圖解》:直刺8分?!峨蜓▽W》(第六版):直刺0.3~0.5寸,可灸??梢娫诖叹姆ǖ陌l(fā)展,因古人的針具太粗,消毒不嚴而言,但現(xiàn)代臨床只注重針刺0.5~0.8寸,灸很少;忽略補瀉手法(大部分運用平補平瀉或強刺激、弱刺激)。筆者認為針刺深度一般可在0.8~1.2寸適宜,并向掌心刺入0.8寸以上易得氣、針感強,放射至掌心或向上放射至肘部,很少放射至頭面部;留針30~60分鐘,甚則數(shù)小時,一般艾灸5~9壯或10~30分鐘,可行各類補瀉手法。正如《針灸集成》云:"瘧疾煩悶,頭痛驚風,見,五指掣攣,心與小腸火盛者,當瀉此,渾身熱盛,先補后瀉,肩背冷痛,先瀉后補"。說明實證熱證實行先補后瀉,虛證寒證應行先瀉后補。通過不同手法以調整其虛實,達到病愈的目的。
3臨床應用
3.1瘧疾
陸×,女,27歲。初診日期:1989年7月14日。現(xiàn)病史:懷孕32周,自訴2天前午后突然出現(xiàn)惡寒顫抖,肌肉酸楚,繼則渾身發(fā)熱,頭痛引睛,胸悶煩渴喜冷飲,1小時后遍體汗出而熱退。就診時已發(fā)作過2次。查血涂片發(fā)現(xiàn)瘧原蟲數(shù)甚多。因有孕在身,其恐服抗瘧藥物影響胎兒生長而要求針灸治療。檢查肝肋下1 cm,脾不大,T 37.5 ℃,舌紅苔白微膩,脈弦數(shù)。瘧屬邪客少陽,營衛(wèi)相違。治宜通陽截瘧。囑其次日發(fā)病前2小時來接受治療。治時先取雙側腕骨穴,行瀉法,產生感應后予以中強度刺激,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配用七層紅膏藥布包裹太乙針灸熨大椎穴,反復灸熨至微微汗出,施治當日發(fā)病即輕,2次治療后寒熱已止,諸癥消失。復查血涂片未找到瘧原蟲。隨訪至分娩未復發(fā),產一健康男嬰。
3.2暴聾
陳××,男,37歲,工人。初診日期:1996年6月12日?;颊?月前在工廠雕刻玻璃時因身旁玻璃倒塌的巨響而致左耳聽力突然消失,并時有嗡嗡耳鳴,夜間尤顯嚴重,睡眠不酣。同時見腰部酸脹疼痛。多方治療無效。經朋友介紹來我科針灸治療。檢查:左耳鼓膜略呈凹陷,無破損,電測聽提示氣傳導>90 dB,骨傳導>50 dB。腰椎CT掃描示腰3、4椎間盤膨出。
該患者病屬突受驚恐,情志受激,肝膽風火上擾清竅,閉阻經氣日久則實火耗傷陰精而致腎府虧損。治宜清肝降火,補腎養(yǎng)陰。治療時先針涌泉,行補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用小艾炷灸俠溪、行間2穴36壯,以感灼熱為度。起針后用圖釘型皮內針在兩側腕骨穴處埋入,針法、灸法每日1次,埋針每2日1次。前法治療4天后耳鳴已減,睡眠已好,聽力較前有所好轉。守法繼進,治7天后左耳耳鳴霍然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電測定骨氣傳導均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發(fā)。
3.3小兒驚風
劉××,男,3歲,姜堰市洪林鄉(xiāng)西林村農民之子,1992年7月4日就診。其母代訴患兒因高熱抽搐來我院門診就診,經兒科檢查:T 39.2 ℃,神志不清,兩目上視,手足抽搐,角弓反張,腹瀉,無嘔吐,腦膜刺激征(-)。轉來我科針灸止驚。綜合上述,患兒病屬熱極生風,痰隨風動,閉阻竅絡,筋脈攣急而發(fā)驚。治以醒腦開竅,清熱解痙。主取腕骨,行瀉法,片刻驚止而蘇。繼點刺曲池、大椎、上巨虛,均行瀉法,起針后患兒神清四肢活動正常,T 38.0 ℃,仍腹瀉,后去輸液,服退熱止瀉藥3劑,3天后告愈。
3.4泄瀉
王××,男,15歲,中學生。初診日期:1997年9月7日?;颊?月前因夜間貪涼睡于屋外引起腹痛泄瀉。服用和靜滴慶大霉素、氟哌酸4天后,腹痛解,大便溏軟。停藥后瀉泄時作時止,瀉下稀溏,便內夾有不消化食物,脘腹飽脹不舒,食減,面黃神疲,大便檢查未找到病原體。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此病初起因外感寒濕之邪,后濕邪內郁,困阻脾土,脾虛胃弱,則受納運化失司,水谷不分,清濁相混。治擬分清健運止瀉。針取腕骨,行瀉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同時取小腸募關元、胃募中脘各隔姜灸9壯。治療2次后大便已見成形,食納增,繼治3次后病愈。
4體會
腕骨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腧穴,為原穴。古人在治療多種頑疾時常應用此穴,筆者偶得于心,并應用于臨床,同時配太乙神針灸大椎通陽截瘧;或配涌泉、俠溪、行間通利清竅;或隔姜灸募穴關元、中脘分清泌濁;或針灸并用,皆獲佳效,今隨筆所診,以與同道共參。
(收稿日期:19990416,成平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