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云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在太空環(huán)繞地球飛行一圈,歷時108分鐘后返回地球,實現了人類有史以來的首次太空飛行,開創(chuàng)了載人航天的新紀元。
歷史竟是如此的巧合——1981年4月12日,就在加加林上天20周年之日,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首航成功,它意味著載人航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是以美國第一艘繞地球一周的軍艦和首次登月的“阿波羅”飛船指揮艙的名字來命名的。航天飛機長56米,高23.3米,起飛質量2040噸,起飛推力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由軌道器、外掛燃料箱和兩臺固體助推器三部分組成。軌道器是航天飛機的主體,用來載人和載貨,自重68噸。其前段是成員艙,最多容納10人;中段是載荷艙,裝載有太空施放的衛(wèi)星和各種科學儀器,還有一臺長15米的機械臂;后段有三臺液體燃料主發(fā)動機、兩臺機動發(fā)動機和反推控制系統(tǒng)等。
1981年4月12日,美國兩名宇航員約翰·楊和克里平乘坐“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起程,繞地球飛行了36圈,航程1609萬千米,歷時545小時。最后,他們在全世界的矚目中從太空平安歸來,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順利著陸。
“哥倫比亞”號指令長約翰·楊在完成了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天飛行歸來時,激動地說:“我相信,人類在星際之間往來的日子不會太遠了?!?/p>
從1981年4月~1998年6月2日,美國的“哥倫比亞”號、“挑戰(zhàn)者”號、“發(fā)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航天飛機,交替進行了91次載人飛行,共有526人次到太空飛行,創(chuàng)造了載人航天的許多新紀錄。
在這些飛行中,除了進行在失重和真空環(huán)境下的各種科學實驗外,還運載并施放了100多顆衛(wèi)星;進行了“星球大戰(zhàn)”的有關實驗;把歐洲宇航局研制的“太空實驗室”送上了太空軌道;向太空成功發(fā)射了“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尤利西斯”號太陽探測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巨型天文觀測器,從而極大地擴展了人們對宇宙空間的認識。
載人航天,是20世紀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從世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至今,僅有俄羅斯(包括前蘇聯(lián))和美國擁有載人航天工具。他們先后建造的宇宙飛船、空間站、航天飛機進行載人航天100多次,共有700多人次宇航員到太空飛行,并開展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空間實驗活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載人航天進入國際合作階段,特別是美、俄兩國的航天飛機和空間站載人聯(lián)合飛行引人注目。1998年6月2日“發(fā)現”號航天飛機上天,執(zhí)行與“和平”號空間站的最后一次對接飛行計劃。此次飛行最為世人矚目的是,“發(fā)現”號把中國參與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送上太空,用于探測宇宙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并為建立新的長期工作基地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從“東方”號飛船首次載人升空飛行至今,載人航天已走過了39年的歷程,開拓了人類嶄新的活動領域。除了美、俄兩國外,日本、歐洲空間局等許多國家也在積極參與和發(fā)展自己的載人航天器,中國也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11月7日,年已77歲的美國老牌宇航員格倫(曾于1962年乘“水星6”號飛船首次繞地球飛行三天)與另外六名宇航員乘坐“發(fā)現”號航天飛機繞地球飛行134圈后,自太空順利歸來,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轟動。21世紀,載人航天之路將從國際空間站延伸到月球、火星和更遠的星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