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執(zhí)行:田安欣
14年前,記者曾就兒童的教育問題采訪過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嚴文井先生。他認為:“教育,決不限于課堂教育和學校的課外教育。孩子們的玩,就是學習,也是一種教育方式?!?/p>
14年過去了,今天的孩子們在玩什么?每天有多長時間玩兒?他們在玩中能學到什么?為此,記者就這一問題在幼兒園和小學對300個孩子進行了調查。其中,幼兒園的孩子156人,大、中、小班各占三分之一;小學生151人,一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各占三分之一;男孩與女孩的比例各占一半。
從對小學生的調查來看,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喜歡上體育課的一共有130余人。其中男孩子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是:足球、籃球、跑步、跳繩、游泳等;女孩子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是:跳繩、跑步、羽毛球、籃球、踢毽子等。
就記者調查的結果,幾位專家和小學、幼兒園的老師分別談了他們的看法。
“瞎玩”不瞎,“傻玩”不傻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瀾說:
孩子的玩兒不是“瞎玩”、“傻玩”,這當中蘊含著很多策略、智慧和能力。如果你從旁邊不露聲色地觀察一下孩子們的群體游戲,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一定有人當“頭”,一定是按照大家認可的一個規(guī)則進行,每個孩子都在認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孩子在游戲過程中遇到麻煩,他就要去琢磨怎樣解決,以使自己在游戲中找到快樂。再遇到問題時他就有了方法,也就鍛煉了他的能力。如果孩子老是在大人的圈子里,就不能體會同伴間快樂與痛苦、滿意與失意的情感,自己不會排解這些問題。所以,游戲不是可玩可不玩,更不是能少玩絕不要多玩的。游戲對孩子的情感、智慧、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是很有益的活動。當然,當孩子需要大人幫助的時候,大人要給予熱情和恰當?shù)膸椭?/p>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副園長國秀華老師說:
孩子的交往能力、指揮能力、協(xié)作能力、表演才能、自信心……這些都不是家長陪著玩能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學習并發(fā)揮這些才能。
張瀾園長說:
能讓孩子做的事,家長盡量不要插手。例如,孩子在家中玩球,球滾到床底下去了。這時,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去夠。如果一下子夠不著,他會想辦法,比如去找個棍子什么的??墒怯行┘议L覺得反正是舉手之勞,于是常常包辦代替。對孩子來說,他的這一次直接的經驗勝于幾次間接的經驗,特別是早期的直接經驗更為寶貴。還拿夠一個球來說吧,他首先要判斷球滾到哪里去了,再彎下身子去尋找。看到球以后,還要目測球的距離,想一下怎樣才能夠到它,用什么工具夠更合適等等。這是一個多么好的玩和動手、動腦相結合的機會啊。
另外,孩子什么時候愛玩什么有他自己的規(guī)律,家長不必非要在某一個階段一定要讓孩子玩什么。比方說,我兒子2歲時非常喜歡玩兒“娃娃家”,每次去商場都要買廚房用具的玩具。到了3歲時,又對樂高建構玩具感興趣,他自己摸索著照著圖紙搭。在玩樂高的過程中,建構了很多平衡、長度、對稱、方位等知識。所以,我覺得孩子總是要從他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他對世界的探究,家長可以引導、演示,但不要著急,更不能強迫。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一小學的李紅延老師說:
在學校,孩子們只是課間10分鐘玩兒,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的內容也不相同。一年級的孩子就是簡單的體力發(fā)泄、能量釋放,他們一下課就跑、跳、追逐打鬧。一般來說,下課后跑跑跳跳的是年齡相對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單純幼稚,會玩的東西比較少。年齡稍大一點兒的男孩玩的是比較有技巧性的游戲,例如:拍手、翻繩、踢毽子等,他們三四個人一堆兒,玩同樣一種游戲,玩得熱火朝天。高年級的孩子課間打鬧的很少,只是聊聊天,說說話。
現(xiàn)在的孩子坐在桌前玩的東西比從前要豐富多彩,什么拼插玩具啦,樂高玩具啦,但是如果離開了這些玩的對象,他們玩的創(chuàng)造性就差一些,不像過去的小孩,隨便拿個什么東西就能有滋有味地玩半天。而且現(xiàn)在的孩子大運動量的活動也比較差,協(xié)調性、靈活性不如從前的孩子們,例如跳繩不會雙搖、編花等。
另外,在孩子玩的時候,大人盡量少參與,因為孩子和孩子玩兒,與和大人玩兒是不一樣的,不要老是在旁邊指手畫腳,“寓教于樂”。另外,家長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玩的樂趣與金錢的多少也不成正比,玩得開心不一定花錢多。
要說大運動的發(fā)展,就要涉及到體育活動。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玩。那么,體育活動在兒童的身心發(fā)育中有哪些作用?在兒童的生活中,又是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
身體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
北京體育大學心理教研室徐小冬副教授說:
如果說身體是1,那么,其他的都是1后面的0。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其他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體育運動對身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對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卻并非為每個家長所了解。其實,各種體育項目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都會有不同的影響,例如:踢球是一個合作性、競技性都很強的體育項目,里面充滿了與別人的競爭與合作、爭搶與克制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角色互換,需要承擔批評和責任,還要有團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等等。有的小孩你直接批評他,他就受不了,但是在參加這種活動中他就不得不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從中鍛煉自己的受挫能力,因為輸球也是一種挫折。另外,在所有體育項目中都要遵守規(guī)則,就連跳繩也有一個相互配合的問題,有規(guī)則、輸贏的問題。所以,參加這樣的活動,不僅對身體發(fā)育有好處,對整個身心發(fā)展都有好處。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體育運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頑強追求、克服疲勞時痛苦的感覺,培養(yǎng)耐受力。比如滑旱冰,除了掌握技巧外,還得不怕摔。
任何群體游戲都有個與人交往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找小伙伴兒,開始可能會遭拒絕,遭到拒絕后怎么辦等等。這樣看起來,除了上課、看書是學習之外,游戲運動都是學習,而且同樣是伴隨著很多痛苦的學習。這對孩子的人生經歷都是財富,都是體驗。
游戲為什么讓孩子著迷
北京醫(yī)科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王玉鳳教授說: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我的孩子只知道玩兒。”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游戲似乎只是用娛樂的方式消磨時間。但對兒童來說,他們的年齡越小,花在游戲上的時間越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父母打罵禁止,兒童仍然起勁兒地游戲,不知疲倦,也不厭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兒童到底從游戲中得到了什么?
無論是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還是醫(yī)學家,都對兒童游戲做過很多專門的研究并提出過許多意見與看法。他們認為游戲有以下這些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1.促進小兒神經和肌肉的發(fā)展
嬰幼兒期的小孩子非常喜歡爬上爬下,跑來跑去,玩藏貓貓等游戲。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雙腿,配合自己手和腳的動作,使自己走得更穩(wěn),或是在聽到聲音以后想辦法到聲源處看看。其實,不同年齡組的兒童對不同種類的游戲感興趣是與他們當時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有關。孩子們反反復復地嘗試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可以使他們的感覺、運動及協(xié)調統(tǒng)合的技能更加成熟,繼而向更高、更成熟的階段發(fā)展。
2.促進兒童社會化的發(fā)展
我們成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人處事所需要的規(guī)則、技能、態(tài)度和觀念等,很多是在兒童游戲中訓練和準備的。一個正常的孩子,一般在3歲左右開始發(fā)現(xiàn)男女之別。男孩子開始玩男孩子的游戲,如玩汽車、火車、玩具槍,在游戲中喜歡模仿父親,穿父親的衣服,戴父親的帽子,學父親上班;女孩子則對娃娃發(fā)生興趣,學媽媽的樣子給娃娃洗澡、穿衣服。在游戲中,孩子們逐漸體會社會文化對男女要求的不同,以便將來成長為成熟健全的男人和女人。此外,比如從“過家家”游戲中,他們會演練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家庭、社會人際關系,爸爸媽媽平時怎樣跟“孩子”說話,“孩子”病了的時候怎樣上醫(yī)院,怎樣讓大夫給“孩子”看病,從而演練社會上待人處事的規(guī)則、限制與價值觀……所有這些都能使他們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當孩子在與鄰居小朋友一起玩時,不僅在團體游戲中獲得了樂趣,促進了符合自己年齡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而且學到了在家中無法學到的語言、知識及能力。同時,他們在游戲中還要反復體驗成功與失敗的感受。這樣,孩子們逐漸地從家庭擴大到社會,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目前,不少家長一方面把孩子管得緊緊的,一方面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會與伙伴玩;還有不少兒童、青少年存在社會適應障礙,這些是否與孩子在該玩的時候玩的不夠充分有關呢?
3.游戲是兒童自我表現(xiàn)的途徑和工具
我們成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說話或其他社會所容許的途徑來表達和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但兒童在這些方面所能應用的表達方式和能力相當有限,而在游戲中,他們可以把自己安排在某一個角色中,讓自己換一種身份表達情緒。比如,他們不高興了,就會把娃娃丟在地上,踩幾下,在娃娃身上發(fā)泄敵意和不滿,又不至于傷害別人而遭受譴責。有的孩子還會端起“沖鋒槍”大喊大叫一陣,折騰得滿頭大汗。這樣玩過之后,孩子會有一陣子很安靜。因為通過大活動量的游戲,他得到了某種平衡。
這樣總結起來,游戲不僅可以給兒童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兒童發(fā)展腦神經、運動功能、感覺機能以及彼此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還可以完善其社會化過程的發(fā)展。
通過玩了解現(xiàn)代媒體
看電視是如今孩子們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游戲,因此,在這次調查中,我們還就兒童觀看電視節(jié)目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幼兒園的孩子看電視的情況:
每天看電視1~2小時的占80%以上。
小學生看電視的情況:
每天看電視1~2小時的約占70%。
如何看待電視媒介對少年兒童的影響,是當前年輕父母們較為關注的一個新課題。為此,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傳播系的尹鴻教授。他說:
隨著電視媒介的普及,少年兒童接觸電視的時間和機會大量增加,電視成為少年兒童了解生活,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獲得知識、能力,感受愉快、歡樂的最重要的手段。孩子們通過電視節(jié)目中的游戲情節(jié),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調動了自己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性,同時,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知識和智慧。兒童電視節(jié)目通過敘述故事來傳達教育內容,通過夸張、變形、新奇的視聽造型吸引少年兒童的心理關注,例如《大風車》、《芝麻街》等電視節(jié)目,就是利用電視視聽合一的直觀性、時空合一的逼真性以及其想像自由的虛構性,對孩子們的生理、心理、潛意識及人性、人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通過電視節(jié)目,自愿地、愉快地接受教育。他們在五彩繽紛的故事中,生動活潑的游戲中,妙趣橫生的人物和動物世界中,主動參與,主動地去思考、尋找、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學習到的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智慧;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孩子不僅能夠得到心理的愉快,同時也能得到自信心的確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的個性不僅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化的改造。因此,電視媒介應該成為少年兒童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習生活的重要手段。當然,適時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春節(jié)過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減輕中小學課業(yè)負擔的政策規(guī)定,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行素質教育。這和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說,“減負”給了孩子們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玩”的時間,那么,讓孩子們玩,則是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學會生存發(fā)展的技能,從而主動、快樂地成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