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金
生活中,有的孩子到了應該說話的年齡卻沒有開口說話或僅會叫“爸爸”、“媽媽”,孩子的父母一般會認為孩子“笨”或發(fā)育遲,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實孩子說話晚除少數(shù)是疾病所致外,多數(shù)是因為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引導。
和寶寶“嘮嗑”不嫌早
嬰兒出生后的頭六個月是培養(yǎng)其語言能力的關鍵期。不少父母錯誤地認為,那么小的孩子跟他們說話就好比“對牛彈琴”,于是任他們吃了睡、睡了吃,忽視了與小寶寶的語言交流。其實早在母腹中,小寶寶就已經聽慣了媽媽的說話聲。小寶寶一來到人世間,就具有一定的聽力和視力,并已經用他微弱的知覺有意無意地感知著周圍的世界,父母的語言就是寶寶混沌世界中最美妙的“音符”。所以,從寶寶一出生,父母就應該多跟寶寶說話,閱讀詩詞、童話,講故事。雖然寶寶未必聽得懂,但這無關緊要,只要堅持下去,對寶寶的大腦發(fā)育和智力開發(fā)就能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別小看寶寶的記憶力
有的父母認為嬰兒大腦未發(fā)育完善,所以記憶力差,其實恰恰相反,嬰兒的無意識記憶能力可能遠遠超過大人。對于經常接觸的事物,嬰兒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鑒別能力。記得我的兒子一歲多時,竟完整地背出一首他很小的時候我念給他聽的兒歌,我自己早就忘了,想不到他卻可以在某一天從記憶中把它取出來,說明嬰兒的記憶力不容忽視。
使用正規(guī)語言,別圖一時方便
與嬰兒交談的過程中,千萬不要使用嬰兒那種不規(guī)范的“呀呀”語或民間的俗語、俚語。讓嬰兒使用這類不規(guī)范的語言,一則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浪費嬰兒寶貴的記憶資源;二是一旦建立起不正規(guī)的語言概念后,今后使用正規(guī)語言,還需要對它們進行轉換、翻譯,孩子大些時還要矯正,兒根深蒂固的語言習慣非常不易矯正。因此,在嬰兒最初學習語言時,他們從父母或長輩處接受的每一個概念都應該是清晰、準確、規(guī)范的。
多使用寶寶易接受的單音節(jié)詞
單音節(jié)詞是嬰兒最先掌握的語言工具。這些單音節(jié)詞有不少是像聲字,如“喵喵”、“汪汪”,既指音,又容易使嬰兒聯(lián)想到動物本身;有的是稱呼語,如“媽媽”、“爸爸”、奶奶”,它的含義更簡單明了,便于掌握。這些詞匯還能讓嬰幼兒建立起簡單、形象的空間聯(lián)想,為嬰兒掌握更復雜的多音節(jié)詞匯和展開豐富的抽象邏輯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勢利導多啟發(fā)
在與小寶寶的相處中,每時每刻都存在著豐富有趣的語言交流機會,如寶寶和父母一同出門,東看西看,對一切非常好奇,見什么都想了解究竟,這時父母可以因勢利導,進行情境語言的啟發(fā)與聯(lián)想。見了汽車,可跟他講汽車的故事以及與汽車有關聯(lián)的事物或現(xiàn)象;見了花草,便講相關的動植物知識,這些都是信手拈來可以充分發(fā)揮的題材。講述應生動有趣,有條件的可以配合游戲。
多給寶寶講故事。故事是嬰兒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故事既能訓練寶寶的記憶力、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又能讓寶寶學習語言。講故事時,父母最好能夠繪聲繪色,為寶寶編織一個美麗的故事世界。寶寶會用僅有的一點表達能力做出反映,比如微笑、弄出點聲音或手腳亂動等來回應。
百說不厭,不怕重復
有些父母可能會對孩子沒完沒了地要求做同一件事而感到厭煩,其實這是孩子學習本領、提高能力的捷徑之一。我的孩子對我給他講過的幾個“經典”故事百聽不厭,算下來每個“經典”故事都講了不下一二百遍,但他照樣一次次要求再講,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樂趣一點不減,每次他都聽得津津有味,有幾處還總是笑得喘不過氣。其實,嬰兒就是在這種簡單重復的過程中,理解事物的本質屬性并掌握語言技巧的,在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重復之后,寶寶便能輕松地使用你的詞匯來重述故事的內容,對同類事物的認識也因此觸類旁通,語言表達能力也進入了一個更高階段。
別讓“孩子他爸”閑著
母親在生育后的一段時間內,由于自身的身體需要恢復,同時又要承擔“全天候”的哺育重任,身心勞累,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陪嬰兒做游戲。相反,父親則精力充沛,時間寬裕。所以,父親應該多跟寶寶聊天,做游戲,承擔起父親的責任。
一旦嬰兒較早地建立起較完善的語言體系,就好比擁有了一把神奇的“金鑰匙”,它將大大提高嬰兒的生活質量,讓嬰兒更早地更自由地進行社會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