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華
我是10年前離婚的,那時我33歲,在一所中學(xué)教書,當著班主任。班上一位女同學(xué)總和我談起她的家庭,激憤地說:我的父母早該離婚了。他們總說是為了我們姐妹幾個全娘全老子,但他們那份虛偽的湊合讓我感到不如沒娘沒老子。這個學(xué)生的話,使我深深震撼,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婚姻現(xiàn)狀。是啊,許多夫妻感情早已破裂的家庭都在“為了孩子”的愿望和理由下湊合著,維持著,為的是給孩子一份完整,其實這種形式上完整實際上破碎的家庭給孩子心靈的傷害更深更重。兩人爭吵,孩子害怕;彼此冷漠,孩子無所適從,更別說雙方或一方借孩子出氣,拿孩子挾制對方了。我雖極力在7歲的兒子面前掩蓋我們的不睦,但兒子總是那怯生生、憂郁郁的目光看看他,看我,一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樣子。
我決定選擇離婚。
離婚時,兒子判給了男方。一年后,男方要再婚,又把兒子給了我。記得離婚時,有人對我說:“咱生的孩子憑啥給他?”兒子跟了我以后,又有人說:“憑啥咱要孩子,可他的意?”對這些話,我都一笑置之。離婚是我的選擇,孩子是無辜的,作為離婚的當事人,需要做的不是為了孩子離不離,而是離與不離都要注意保護孩子心靈少受傷害,盡量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環(huán)境。這里,沒孩子的事。是大人在選擇生活,但無論選擇離與不離,都不要在孩子問題上過于矯情。這種矯情不僅表現(xiàn)在自己不愿放棄舊生活,沒有勇氣開創(chuàng)新生活卻拿孩子做擋箭牌,做籌碼;還表現(xiàn)為離婚后,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和對自己的顧影自憐。這種矯情的溺愛會害了孩子的。
我離婚不久,便調(diào)到一家市級小報做記者,經(jīng)常到各區(qū)縣、鄉(xiāng)村采訪有人問我:“你出來孩子誰管?”“他自己管自己。”兒子八九歲時,我讓他自己去單位食堂打飯,讓住單身的小青年關(guān)照一下他的睡覺,也就是囑咐囑咐他把門窗關(guān)好,注意一下爐火,別發(fā)生煤氣中毒。后來單位取消了食堂,他也大點兒了,自己學(xué)會了做些簡單的飯菜。在我和兒子的關(guān)系中,我覺得我不欠兒子的。我是盡職的母親,只要在家,我就會主動地為兒子多燒幾樣菜,并和孩子玩得開心愉快。我忙起來,讓他餓個一頓兩頓的也是常有的事。
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我的兒子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很健康。他英俊帥氣,眼底沒有憂郁,面部沒有悲戚。在家里,修燈、裝窗簾、買米扛面都是他的活兒,還定期為我維修自行車。遇刮風(fēng)下雨,我在單位加班,兒子就騎自行車去接我。
初中時,兒子是市里的三好學(xué)生、模范班干部、優(yōu)秀團員。初中畢業(yè)后,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一所重點高中,現(xiàn)在學(xué)習(xí)成績也是名列前茅。明年,他就該考大學(xué)了。看著高大英俊的兒子,有時我會不無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一篇好作品。”兒子馬上會意:“媽媽,少學(xué)大仲馬,不要傷‘仲永。”
我不對兒子矯情,也不自我矯情。同樣,我認為兒子也不欠我的,單親、雙親,你都得做母親。我從不對兒子說媽媽帶你多么不易的話,不讓兒子有感情負擔的壓力。我相信聰慧的兒子能懂得也會珍惜我的付出的。這么多年,我一直沒有再婚。我不是因為怕兒子受委屈,只是因為沒有遇上合適的。兒子曾對我說:“媽媽,等我考了大學(xué),你找一個伴兒吧。”我說:“媽想找,不必等你離家。我相信你會與一個可以做父親的人相處好?!?/p>
這么多年,我從沒在兒子面前做過殘缺狀:尖酸刻薄、悲悲戚戚、怨天尤人。既然選擇了離婚,就要豁達、自信地去面對這份生活。離婚和結(jié)婚一樣是一種很平常的選擇,也是一種極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做為當事人不必矯情,社會和周圍的人也不必過多地矯情,今天去開展這個討論,明天去研究那個問題。讓離異的家庭正常生活,讓他們的孩子自然地成長吧!對于離婚事件中的孩子,維護他們的那份自尊比什么都重要。
(李樂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