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謂三
迎著初綻的晨曦,合著音樂的節(jié)拍,一群白發(fā)老人伴歌而舞。歌罷、舞罷,盡興而歸。
曲終人散之際,人群里有位人稱“顧老師”的顧懷忠老人,猝然倒地,人事不省。幸好市醫(yī)院急診室就在斜對門,轉身即到。然而,爭分奪秒的搶救卻沒能讓他65歲的生命再添些時日。
人們都知道老顧佩著一個安裝不久的心臟起搏器。便請問醫(yī)生:“是起搏器失靈了?”“不是,它還按每分鐘70次的設定節(jié)律跳動著?!薄澳鞘鞘裁丛?”“心源性猝死!”
聞雞起舞的老人們無論如何未曾想到,指導他們舞蹈、舞劍的顧老師,竟然死于運動之中。當然,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15年前,年僅50歲的顧懷忠不幸患了腦梗塞,在床上癱瘓了1個月。后來雖能勉強邁步,可那癱瘓的腳只有在健康肢體的帶動下才能“劃著圈”走路。軍人的職業(yè)賦予他特有的剛毅,從此他便聞雞起舞——雖然“舞”得十分艱難。他習拳、舞劍、跳老年迪斯科……那份執(zhí)著和頑強,實在叫人感動。暑往寒來,幾度春秋,他不僅“舞”好了那癱瘓的肢體,也居然學有所成,動作十分規(guī)范。為此,市體委給他發(fā)了聘書。從此,晨練的老年人中又多了一位顧老師。以后10多年,每天天剛放亮,人們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運動改善了老顧的健康狀況,但他卻誤認為運動治病是無所不能的。他篤信“沒有一種藥物能替代運動”那句名言,在心跳很不規(guī)律時,依然選擇了運動而不屑吃藥。
一次,他拿著體格檢查的心電圖給醫(yī)生看。那一連串的室性早搏使醫(yī)生吃驚,便勸他趕快治療。他卻不聽,說是“小病一個”。終于有個早晨,他舞著的劍不成招勢,幾乎暈倒,遂被家人強行送進醫(yī)院——還是那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只是又加了個心動過緩,心跳每分鐘只有40次。面對這嚴重的心律失常,許多現(xiàn)代治療措施都無可奈何,只好請專家給他的心臟裝了個人工起搏器。
半年后,老顧又出現(xiàn)在晨曦初綻的老干部局大院。雖然“舞”得并不得心應手,但他確信運動會像治好癱瘓那樣,再給他一次生命的活力。然而,運動對這位執(zhí)著的老人并不是有求必應。他非但沒有得到豐厚的回報,反倒發(fā)生了前面所說的不幸。
值得深思的是,此類悲劇至今并未被一些執(zhí)著運動的老人們引以為戒。每天清晨,總有人抱著病體且歌且舞。這就不能不讓人痛定思痛,反思顧懷忠老人的悲劇了。
一、運動能醫(yī)好昨天的病,未必對今天的病同樣有效。老年人對曾經(jīng)讓他嘗到甜頭的治療方法(如運動),很容易執(zhí)著,但過于執(zhí)著就無異于固執(zhí)了。運動醫(yī)好了老顧昔日的癱瘓,卻不能使他的心律失?!胺寤芈忿D”,這就是教訓。因為有的疾病適宜運動,如癱瘓;也有的疾病不適宜運動,如嚴重心臟病。運動是不能包治百病的。
二、不能以不變的運動觀念,對待變化了的人體機能。生命在于運動,這固然不錯。而生命還在于怎樣的運動,卻很有講究。人體臟器機能的老化隨著年齡增長而日趨明顯。一種運動形式和運動量能適宜50來歲的人,未必能適宜60來歲的人。日益衰老的臟器很難適應一成不變的運動,這本來就是明擺著的道理。老顧的不幸在于不能隨機應變,改變一下運動形式,遂使心臟不堪負荷而發(fā)生猝死。假若他能換一種適宜心臟病患者的運動形式,如氣功、散步、太極拳,也許脆弱的心臟就不會勉為其難。
三、不必趕在容易發(fā)生猝死的清晨聞雞起舞。聞雞起舞是一種生活習慣和定勢。然而你不能不看到最新科學研究所達成的共識:在24小時里,有80%左右的心腦疾病猝發(fā)于上午。這個時段被醫(yī)學家稱為心血管病猝發(fā)的“清晨峰”。對如老顧那樣有心腦疾病的老年人來說,“起舞”何必待“聞雞”P把運動安排在這節(jié)骨眼上,不是增加了一觸即發(fā)的危險性么?我們理應改變一下健身運動的時間觀念,比如在每天下午3—5時鍛煉一下身體,不是更安全些嗎?可惜,有不少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嚴重動脈硬化的老年人,還是習慣于聞雞起舞。
老顧的猝死是前車之鑒。愿老年朋友們以此為戒,檢驗一下自己的運動觀。